延安印象
2014-08-01谢佚芳
谢佚芳
我对延安一直充满着敬仰和向往。以往,深深地刻在我脑海的印象,都是从书报或电影、电视中得来的。从我懂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一提到延安,即刻从脑海中涌现出来的是,一片片黄土沟壑,浑浊不清的滚滚延河水,漫天的黄风卷起沙土飞扬,到处是裸露的黄土山崖,到处是土窑洞;再就是,包着白羊肚子头巾,脸上刻画着沧桑的陕北汉子,唱着高亢的信天游响彻行云流水,挥舞着皮鞭,在黄土高坡上放牧;亦或是,抖着虎步,扬起漫天黄土的安塞腰鼓,还有,扭秧歌,吹唢呐……实在令人陶醉。就是在这个地方,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居窑洞,胸怀世界,领导着全国人民展开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孕育成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成为共产党人最鲜明的血脉气质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延安的名字万古流芳!也因此,我特别地敬仰延安!
今年五月,我受邀参加中国老促会在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宣传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座谈会,有幸来到延安这块神圣的土地,领略这里独特的地貌风光,瞻仰当年的革命遗址,内心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无比的激动。飞机就要飞近延安大地的上空了,我不停地从机窗往外俯视,极目远望。眼前,群山起伏,沟壑纵横,但却不见一片片裸露的黄土,而全是碧绿的山峦。除了绿色,还是绿色,看不到尽头。延安,给我的第一个强烈印象是,这里青山秀水,延安和江南好似没有两样。眼前的一幕幕,完全超出我原来的想象。
下了飞机,出了机场,我打了一辆的士,往延安市区驶去。路边的山上,树木青翠欲滴。雨季未到,延河的水还很少,但不浑浊。街道两旁,垂柳青青,槐花满树,绿树成荫,一派初夏的风光。时尚的高楼大厦,具有黄土风情别具一格的建筑,一排排新建的砖瓦窑洞,一片片新式的住宅小区,还有热闹的商场……一派现代化城市的景象。特别是,新潮的路灯,干净整洁的人行道,精致的花坛花圃,令人心旷神怡。延安很美!
参加座谈会的一与会代表,原来曾在延安工作过。他告诉我,延安昔日的“山沟沟,烂房房”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延安,交通便捷,高楼林立,变化确实很大。他说,过去的延安,是个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小城镇,那时,除了土窑洞,市里的树木也不多,山上多是些黄草和灌木丛,群众的生活也很艰苦。他记得,1973年,周总理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看到群众的生活依然很困难,他流下了热泪。他勉励说:“延安要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他还说,“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如今,我们可以告慰周总理了,延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也显著改善了。
我们闲逛在延安的街上。不管是大商场还是小摊档,到处是具有黄土风情的土特产、工艺品。鲜红鲜红的“狗头枣”,金黄金黄的延安小米,延安的“老八碗”和有陕北特色的地方小吃……应有尽有,真是目不暇接。更让人难忘的是,延安人十分热情好客。尽管从未谋面,互不相识,但你碰上的不管是路上行人,还是的士司机,亦或是商店的售货员,他们几乎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们都有一颗火辣辣的心,那种憨厚纯朴、热情大方,令我感触特别深。
我在黄土情食府遇上一位当地的退休干部。当他知道我是从广州来的时候,我们就很投机地谈了起来。他说,延安退耕还林的成绩确实格外耀眼。延安首先要感谢党的退耕还林政策。过去,“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到上世纪末,延安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几乎占总面积的七、八成。特别是春秋两季,更是沙尘暴频发,那时,延安市区经常是灰蒙蒙的。从1999年开始,延安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优先安排25度以上的坡耕地植树造林,鼓励农民种植适合生长的苹果,发展经济林,养羊也不准放牧了,要圈养。十多年下来,延安已由“黄”变“绿”了。过去,大风从门前刮过,黄土飞扬,一年的沙尘暴就有十四、五次,而去年仅发生过两次,而且,听说还是内蒙古那边刮过来的。后来,我从一份统计的资料上发现,延安市13年来退耕还林的成绩十分显著,还林的面积累计达900多万亩,苹果种植面积有300多万亩,全市的林草覆盖已达六、七成。历年来干旱少雨的延安,年降水量也从原来的500多毫米,增加到去年的600多毫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去年达到327天。延安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如果不是亲临其境,实在难以想象。
延安深深把我吸引住了!在参加座谈会之余,我真恨不得能多一点时间,多看看。
我随团来到了延安革命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很雄伟,广场很宽敞,馆藏展出的史料、照片、实物,从延安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到全国解放,都有。太丰富了,让我着了迷。时间已到了闭馆的时间,可我还在那里面拍照。大伙都上了车,一点人数,却少了我一个。手机响了,我才醒悟过来,赶紧跑步去找队伍。闹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洋相”。
在被群山环绕的延安城里,我抓紧时间,参观了很多延安的革命遗址和以延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而形成的艺术品。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度过了13个春秋,宝塔山、延河水、杨家岭、枣园、清凉山、抗大、鲁艺,还有南泥湾……早已成为人们最深刻的记忆。所以,每到一处,我都会细心地察看,认真地思考,深情地缅怀,力求对红色延安进行一次深刻的解读。
我随团又来到了延安新区北区片建设工地。
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好家伙,真是大手笔啊!”从参观的人群里传来感叹。这里,原来是一片丘陵沟壑。如今,方圆10多公里,已平坦坦连成一片,全种上新城市建设所需的各种树苗和老树桩等,成为一个临时苗圃场。中间,“井”字型的城市大道,已筑好路基,路两旁已栽上了粗壮的树苗。好几栋行政区的服务大楼已拔地而起,工人们在“以山为家”,苦干大干。整个大工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工地建设指挥部的讲解员告诉我,延安新区建设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平山、填沟、造地、建城”,规划大、难点多、情况复杂的岩土工程之一。新区一期工程建设就需7项专业评审、6项行政审批,共有13张“通行证”。他们都严格照章办事,一一通过,拿到手。新区建设于2011年9月动工。这是新区建设规划中的北、东、西三个片区之一。延安新区建设按照“保护圣地,中疏老城,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优秀旅游城市”的理念,和“依托老城,沿川展开,整流域治理”的原则,总控制面积为78.5平方公里,承载人口40万左右。今后,延安中心城市将以“三山”(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为中心,北、东新城拱卫,形成“一心三轴多组团”的新格局。延安将成为国内一流的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主题“博物馆城”。在建的新区,将成为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地、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地和现代生活风尚引领地。延安将建设成为群众宜居宜业、美丽和谐的幸福新家园。
延安市人口212万,土地面积辽阔,人均达26亩。地下地面的资源都十分丰富。已探明的资源有10多种,其中,煤储量有71亿吨、石油13.8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
延安发展神速,奥妙在哪里?延安市老促会的一位代表,作了一个很好的解答。他说,延安是一个能量工业占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资源型城市,延安市的经济在近几年来确实有了很大飞跃。延安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除坚定不移地抓好退耕还林外,在经济发展中,把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油、煤、气、盐综合化工,同时,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发电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确保了可持续发展。他给我介绍了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
去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354.1亿元,同比增长6.5%,人均超过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469.7亿元,同比增长5.7%;地方财政收入155.4亿元,同比增长11.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1亿元,同比增长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81元,分别同比增长11.7%和13.4%。成绩十分显著。他还说,延安的干部群众都知道,必须紧紧地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好机遇,“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再创延安辉煌!
延安已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就是今日真实的延安。延安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目标奋进。延安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