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
2014-08-01聂继华
童 星,聂继华
(苏州大学医学部 a.实验中心;b.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
童 星a,b,聂继华b
(苏州大学医学部 a.实验中心;b.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开放式实验室的建立是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现结合学院开放式实验室的筹建、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现状,分析该实验室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仪器的投入与维护、研究生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以加强今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保障开放式实验室的有效运行,从而促进学院实验平台的良好发展。
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室管理;资源共享
随着当前高校实验室建立和运行的不断深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改革。如何统一规划,建立一个利用有限科研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人才培养的实验室,最大程度发挥其科研支撑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科研工作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院建立了面向科研的开放式实验室。现对学院开放式实验室的筹建、运行和日常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就如何有效管理实验室,利用有限的科研仪器设备最大程度发挥其科研支撑作用进行探讨。
一、开放式实验室建立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学院各学科的实验室仍处于传统模式,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通常由各个课题组自行负责,相对独立进行。该传统模式的运行存在仪器缺乏统一管理且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由于实验室功能的设置及管理方面的缺陷,现已不能适应科研工作的发展和要求。学院由此意识到建立面向科研的开放式实验室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建成的开放式实验室主要为学院科研服务,面向学院各个教研室(卫生毒理、营养与食品卫生、职业与环境卫生等),根据科研工作需要统一规划和管理。近年来,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的重要性及共享理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我院开放式科研实验室建立的目的即在于:形成公共的科研平台,优化学院资源配制,实现院内资源共享与合理使用,促进各学科间的相互支撑,以达到促进科研的顺利发展与人才质量培养的双重目标。
二、现行运行模式及管理措施
1.现行运行模式。与以往相对独立的科研实验室不同,目前开放式实验室实行分散与集中管理并存的管理模式。共享仪器设备由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包括仪器日常维护和维修保养等。这种管理模式体现了多学科共享,提高了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在整合资源,加大共享力度的基础上,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2.开放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规定,科研实验室的场地和仪器设备全面向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开放,可根据自身科研工作的需要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该开放制度既体现在实验室资源的全天开放,又体现在科研项目、研究课题和管理上的开放。目前已实现科研仪器在学院内部的开放使用,老师和研究生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和实验条件,完成相应的研究课题。
3.培训制度。每学期实验室管理者联合教师,针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常规仪器设备操作和实验室安全培训。完成培训者经登记后,可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而未经培训者不得独自操作。
4.仪器操作规章制度。为了安全、有效地使用开放式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每间实验室都附有实验室安全守则,每台仪器设备旁均注明了仪器操作规程和操作注意事项,以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尽量减少违规操作和违章使用情况。
5.保存实验室运行记录。为了便于实验室管理,凡进入实验室进行仪器操作者,在使用仪器完毕后均及时进行登记,以便管理者了解仪器使用情况。另外,做好仪器设备相关文件的存档工作。对于新购入仪器的资产登记号、使用手册、安装验收报告等资料同样进行规整存档,并对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如仪器故障原因、维修情况记录,零件更换情况,以便对仪器使用情况的全面掌控和管理。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硬件投入不足。开放式实验室虽已完成前期建设,但其发展还应具备延续性,只有进一步进行配套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现有开放式实验室缺少精密仪器的投入,在深入研究分子水平机制时难以继续进行;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闲置,而同时一些仪器供不应求,造成仪器闲置和短缺同时存在,从而影响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以及相关实验进程。
2.管理难度加大。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不仅涉及到管理层面,还涉及到设备的相关专业技术问题。然而目前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缺乏,实验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职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少,易造成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其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实验室管理改进措施
1.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和管理强度。现代精密仪器设备的数量及配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针对目前仪器设备的投入不足,日后将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在了解现有仪器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首先统计当前各项科研工作最为需要的仪器设备。综合各教研室意见,再由学院统一制定仪器购置计划,完善科研实验室中共享仪器设备的配置,避免重复购置,以利于后续的资源共享。其次,在原有管理基础上将实行分管制度,即各个教研室对共享仪器设备起到监管作用,协助实验室管理人员从而保证仪器设备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2.加强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培养。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是维护科研实验室顺利运行的关键,是促进科研实验开展的支撑队伍。针对目前实验人员的缺乏,应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优化实验队伍结构,以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一支结构合理、能掌握先进实验技术和科学管理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需要。今后可面向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各项培训项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强化教师的实验室安全责任意识和实验室管理能力,以便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3.完善实验室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为了有效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将继续加强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以形成完善的开放允许管理体系。今后,所有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需填写实验室使用申请表,并详细列出所进行的课题和需使用的仪器设备,由导师签字确认后由科研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审批。在加强培训方面,在每学期举办的仪器设备操作培训的基础上,定期邀请公司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做专题讲座和仪器操作培训,加强使用人员对仪器的全面了解并训练正确的操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经过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后,增加考核项目,通过理论和操作考核后,合格者方能上机操作。
4.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需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我校现已建立了网络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考试系统。今后可利用该培训系统对我院研究生进行考核,做好研究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工作,加强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从而减少重大安全隐患。
随着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和资源共享需求的增加,面向科研的开放式实验室的构建必将成为趋势。其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面临挑战、需长期发展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目前,学院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今后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日趋完善其构建和体制,使该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发挥双重作用,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能水平,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1]尹智宏.如何设计全新的现代“开放共享”实验室(续)[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1(7):176-180.
[2]杨国平,陈敏生,王煜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公共实验平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322-323.
[3]刘丽葵,贺丽苹,伦璇.提升高校大型科研仪器在研究生培养中效能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03-205.
[4]邝溯琼,杨定新,陶利民.开放式研究生综合实验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09-111.
[5]周金英,王少华,陈海英.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实验中心的运行模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515-2516.
[6]朱勤文,王小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36-37.
[7]张富春,李友广.实验室的体制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599-1601.
G647
A
1674-9324(2014)11-0012-02
童星(1985-),女,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环境卫生相关教学和实验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