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比较

2014-08-01毛辉

当代医学 2014年25期
关键词:全麻置换术髋关节

毛辉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比较

毛辉

目的 比较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龙山县人民医院7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心率(HR)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后的SBP、DBP及HR指标分别为(121.35±10.28)mmHg、(83.54±13.28)mmHg、(86.68±8.54)min,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9.54±11.12)mmHg、(89.98±13.67)mmHg、(96.34±9.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而对照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更佳,能有效稳定患者的血压与心率指标,且不易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

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都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病症,多见于老年患者。目前,在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主要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虽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存在出血多、创伤大等缺陷,再加上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低下,容易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1]。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患者麻醉的要求非常高,采取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显得非常关键。在髋关节置换术中,腰硬联合麻醉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已逐渐代替全身麻醉成为置换术的首选麻醉方法。为了分析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的应用效果,龙山县人民医院对7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龙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床号码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研究组中男28例,女8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为(66.8±5.4)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7~83岁,平均年龄为(67.6±5.7)岁。所有患者的意识清晰,排除精神疾病患者与合并严重性心、肝、肾等疾病患者。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4L/min的纯氧面罩吸入,开放静脉通路,并输入乳酸林格氏液,然后静脉滴注长托宁0.1mg/kg,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首先采用0.1mg/ kg咪达唑仑、0.4μg/kg芬太尼、0.8mg/kg丙泊酚与0.1mg/kg维库溴胺进行麻醉诱导,其次进行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将潮气量设置为8~10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最后在手术中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1~1.0μg/(kg·min)、丙泊酚0.1mg/(kg·min),并间接静脉滴注维库溴胺0.05mg/kg维持麻醉。

研究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取左或右侧卧位,以L2~L3椎间隙部位作为穿刺点,进行椎管内穿刺。在穿刺成功后,采用25G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在看到脑脊液缓慢溢出后以0.1mL/s的速率注入1.5mL0.5%盐酸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穿刺完成后于硬膜外腔向头端置入3cm硬膜外导管,患者改为平卧位,并将麻醉平面调节至T8平面,根据麻醉平面可追加小剂量的局麻药。若发现患者的血压降低,应及时注射麻黄碱进行处理;对于心率下降者可及时注射阿托品进行处理。最后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心率(HR)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麻醉效果判定[2](1)优:患者无疼痛感,处于平静状态,肌松良好,且无需采用辅助药物治疗;(2)良:患者出现轻微疼痛感,肌松较好,无需采用辅助药物治疗;(3)可:患者出现轻度~中度疼痛感,肌松较差,需要采用麻醉性镇痛药才能恢复平静;(4)差:患者在术中出现中度或重度疼痛,甚至导致手术无法进行。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2.2 2组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麻醉前,2组患者的SBP、DBP及H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麻醉后的SBP、DBP及HR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压与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2.3 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而对照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n(%)]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的主要方式。由于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创伤性比较大的手术,患者在术中的出血比较多,因此要维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以保证心、脑的供氧平衡。行髋关节置换术者多数为老年患者,这类人群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的存在会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必须要考虑其耐受能力,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3-4]。以往髋关节置换术多采用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其中全身麻醉虽然麻醉效果良好,但可能会出现肺部感染、呼吸系统抑制及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连续硬膜外麻醉虽然也能起到良好的止痛与肌松效果,且能有效预防气管导管留置时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老年患者的脊柱钙化与蜕变而导致穿刺困难,甚至会产生阻滞不全或者单侧阻滞现象[4-5]。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较好等优点,能有效阻断患者的运动神经、交感神经,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中枢系统的刺激,从而有效减少应激反应,有利于维持患者血压与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稳定。随着近年来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其以自身的优势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主要优点主要包括[6-7]:(1)麻醉起效较快;(2)能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的剂量,且可实现对注药速度的有效控制;(3)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小;(4)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镇痛效果显著。另外,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还能促进患者肌肉的松弛,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在术中可对患者的深部组织进行有效的处理,操作比较轻盈,能有效降低对周围脏器的损伤,且可以减少术中的出血量,有利于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岳怀孝[8]报道对9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发现,腰硬联合麻醉组的麻醉效果为95.56%,与全麻组的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后的血压、心率等比全麻组要稳定,其认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明确,且不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心率出现明显的升高。

在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其麻醉优良率要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在麻醉后的SBP、DBP及HR指标均比对照组稳定,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相对于全麻,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更明显,且不会导致SBP、DBP及HR指标的明显升高,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

[1] 赵燕敏,牟俊英,刘川鄂.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0-92.

[2] 杨飞雪,何亮,徐维娟.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探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5):532-534.

[3] 沈学庆.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5):118-119.

[4] 殷福香.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180.

[5] 王新.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照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4:21-22.

[6] 兰晓立.探讨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28:114-115.

[7] 徐文锴.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HR)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17-218.

[8] 岳怀孝.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3,9(2):133-1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5.051

湖南 416800 龙山县人民医院(毛辉)

猜你喜欢

全麻置换术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