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治疗联合益生菌治疗儿童胃肠疾病的效果研究
2014-08-01彭慧刚
彭慧刚
常规治疗联合益生菌治疗儿童胃肠疾病的效果研究
彭慧刚
目的 观察常规治疗联合益生菌治疗儿童胃肠疾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9月在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胃肠疾病治疗的168例患儿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n=84),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31例患儿治疗显效,21例患儿治疗有效,16例患儿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71例患儿治疗显效,21例患儿治疗有效,8例患儿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2%。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为(9.8±1.2)d,观察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为(4.6±0.7)d,2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肠疾病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的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儿童胃肠疾病;控制措施;治疗效果
儿童由于自身肠胃功能发育不完全,消化系统较弱,经常会产生肠胃疾病,引发胃炎、肠炎、消化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正常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对患儿造成一定影响。而近年来,益生菌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但能够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过敏性疾病以及肝性疾病等。本研究特就益生菌用于儿童胃肠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68例于2012年2月~2013年9月间在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胃肠疾病治疗的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观察组中,女41例,男43例,年龄为出生后2.8个月~11岁,平均(3.2±0.9)岁,病程0.5~4.5d。患儿均经临床确诊,9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35例炎症性疾病患儿,10例乳糖不耐受患儿,20例急性腹泻患儿,6例细菌感染患儿,4例病毒感染患儿。对照组中,女40例,男44例,年龄为出生后3个月~12岁,平均(3.5±0.9)岁,病程1~5d。患儿均经临床确诊,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34例炎症性疾病患儿,11例乳糖不耐受患儿,21例急性腹泻患儿,7例细菌感染患儿,3例病毒感染患儿。2组患儿病情、体质量、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对症治疗、静脉补液以及抗感染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3岁以上患儿服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3片/次,服用3次/d;6个月~3岁患儿服用2片/次,服用3次/d;不足6个月患儿服用1片/次,服用3次/d,采用温牛奶或者温开水送服,完成抗感染药物静脉注射2h后再行口服。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异常需要立即告知临床医生以便迅速采取行之有效对症治疗措施[1]。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儿病情得到明显控制,腹泻、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儿病情出现好转,腹泻、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儿病情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现象[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治疗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24%;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胃肠疾病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2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为(9.8±1.2)d,观察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为(4.6±0.7)d,2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作为活性微生物制剂,益生菌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益生菌是否能够引发二次感染以及传递耐药性等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益生菌的安全事关重大,在应用于临床治疗前必须进行抗生素耐药普以及动物人体试验等安全性检测,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溶血活性以及毒素产生能力的测定。益生菌在胃肠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但是部分患儿应用益生菌治疗后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等不良反应,如存在免疫缺陷以及极度虚弱的患儿应用益生菌后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率较高[3]。
临床研究表明[4],含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的益生菌制剂不会对患儿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治疗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顺应性。但是部分益生菌株存在耐药性,共生菌以及致病菌均可获得其耐药基因,应用于治疗过程中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作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菌,肠球菌感染能够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肠球菌和益生菌不得同时应用[5]。
益生菌用于胃肠疾病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如下:产生乙酸、乳酸等有机酸能够使pH值和肠道氧化还原电位得到降低,并促进抗菌物质的产生,使内毒素血症获得降低,能够对外来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加快患儿的胃肠疾病的治愈速度;对肠道菌群失衡进行有效调节,降低肠道感染的发生率;能够使患儿的细胞免疫和机体体液免疫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肠道免疫力得到改善[6]。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治疗效果明显。
益生菌对于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具有显著疗效,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罗伊乳杆菌等均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7],当应用剂量超过1011CFUS/48h时效果最佳,且不会引发不良反应,能够有效缩短患儿腹泻病程。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为(4.6±0.7)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作为临床上最为普遍的急腹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应用混合益生菌能够降低低体质量患儿罹患该病的概率,但是免疫系统存在发育不全的患儿不应给予大剂量益生菌,以免引发潜在危险。肠易激综合征在小儿肠道疾病中占据较大比例,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免疫应答激活、内脏超敏反应以及肠蠕动等与肠道菌群改变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益生菌的补充能够使肠道菌群获得有效调节,从而使肠易激综合征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干酪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能够对幽门螺旋杆菌发挥抑制作用,但是上述疗效尚缺乏充足的证据证明,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需持谨慎态度[8]。
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益生菌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方能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安全可靠,能够对机体产生益处;具有抵抗微生物的功效;可在机体肠黏膜中定植;菌种稳定可大批量生产;具有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和良好的菌株遗传稳定性;能够对机体正常菌群的平衡发挥调节作用。
本研究中,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患儿,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平均恢复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对胃肠疾病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使患儿的恢复时间获得缩短,有效缓解患儿的痛苦,使患儿的身体素质和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和优化。
[1] 周辉.益生菌对小儿胃肠疾病治疗效果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7(20):30-31.
[2] 范娟,朱渝,陈桂华.益生菌对小儿胃肠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8,22(23):51-52.
[3] 曹艳菊,李连勇,屈昌民.益生菌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辅助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2012,10(30):123-124.
[4] 刘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儿童胃肠疾病及其治疗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2(21):130-131.
[5] 郝理华.儿童吞气症12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6(21): 151-152.
[6] 韩海燕.情志变化与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2,3(11):137-138.
[7] 陈联华.三皇六君汤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肠疾病42例[J].当代医学,2010,16(30):137-138.
[8] 赵学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0,11(3):214-2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50
江西 333000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彭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