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
2014-07-31付明华
摘要:《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于40年代的著名二胡曲。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的民族音乐得到了发展,民间艺人阿炳坎坷的一生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对黑暗的抗争、对人生的感慨,他的音乐创作立足于深厚的江南民族音乐,作品表露出民主、进步、爱国的倾向。他为后人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以及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储望华先生改编后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曲的风格特点,具有与原曲一样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二泉映月》 时代背景 艺术价值
在我国钢琴音乐艺苑中,根据传统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以其浓郁的风格和时代气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数量众多的钢琴曲中,储望华先生1972年根据民间艺人瞎子阿炳的二胡传世之作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二泉映月》原作的时代背景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中,出现了阿炳、刘天华、王光祈等大批爱国的民族音乐家。20世纪初,我国的弓弦乐器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之后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卓越的民族音乐革新家、民间艺人阿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阿炳,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华彦钧,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当地洞虚宫雷尊殿当家主持。阿炳
自幼深受乡土音乐、道教音乐、丝竹音乐的熏陶,阿炳出生后不久,被送到老家无锡东亭小泗房村托亲戚哺养。东亭是一个民间音乐极其丰富的小镇,各类民间艺术盛行,阿炳自幼被这些鲜活又多彩的乡土音乐耳闻目染。他8岁回到雷尊殿当了一名小道士,父亲对阿炳的管教很严格,17岁时就已成为闻名的“小天师”,18岁已为当地道教界所公认。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是阿炳的同乡,年仅12岁的少年杨荫浏就曾向当时尚未失明,已是吹、拉、弹、打、唱俱精,人称“巧嘴阿炳”的十八岁青年道士学艺,由阿炳把着手教他。在琵琶上摸索《三六》、《四合》等江南丝竹曲调的弹法。阿炳22岁子承父业,1914年华清和去世后,阿炳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1927年后阿炳离开道门,流落街头已卖唱、奏乐谋取生计,阿炳是当时无锡城技艺最出众的街头艺人,人称“瞎子阿炳”。
《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于40年代的二胡独奏曲,阿炳的一生处于我国近代史的变革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此起彼伏,激烈地交织在一起。阿炳虽深受道教音乐影响,但他并不拘泥于此,阿炳广泛的学习了当地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技艺,并从常锡滩簧、吴地山歌、小曲、丝竹苏南吹打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曾经向无锡当时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李永城、马少初等人学习广东音乐,探讨《三潭映月的换把姿势和演奏技艺;并与杨荫浏先生探讨琵琶曲《将军令》中“撒鼓”的弹奏方法等。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对阿炳的音乐进行了收集、录音,并整理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标题音乐,将其定名为《二泉映月》。
二、《二泉映月》钢琴曲的艺术价值
深受人们喜爱的钢琴曲《二泉映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深刻的音乐内容。储望华先生改编后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曲的风格特点,处处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底蕴,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紧密联系,决定了钢琴曲《二泉映月》具有与原二胡曲一样的审美特征。改编后的作品无论在音响、和声、音色等方面都进行了提升,充分利用钢琴音域宽广、多声部以及优美的音色等特点,极大地丰满了和声织体,巧妙地将单线条旋律在立体关系中充分进行了表示和展现。使横向的单旋律转变成了和声丰富、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民族性交响化的乐曲。
《二泉映月》采用了原曲的“回旋变奏体”结构。原曲共八十八小节,改编的钢琴曲为六十五小节,作品尽管篇幅稍短,形式较为朴素自然,但整曲一气呵成。作品由引子、五个变奏、尾声组成。原曲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情感的内敛、含蓄,改编后的钢琴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表面平静、清雅超脱、幽怨哀愁、婉转华丽、刚劲坚毅等情感基调,作者勇于突破封建思想给阿炳的束缚。特别是在变奏五中,第47至50小节高潮时,力度和音色跨越较大,左手部分和弦饱满,音响效果辉煌,那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给人增添了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勇气,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阿炳的音乐创作立足于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有继承更有发展。作品表露出民主、进步、爱国的倾向。他的音乐创作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上的单纯模仿,更多的是发挥了自己在创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品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对黑暗的抗争、对人生的感慨,原曲《二泉映月》曲式结构是“回旋变奏体”,在旋律创作上保持了江南民间音乐特有的波浪式旋律风格,通过合理的变奏使音乐达到高潮,充分发挥了二胡各把位的音色、音量的色彩对比,丰富了民间音乐旋律的张弛变化,为作品情感的表达和逐步深化开拓了层次的阶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旋律线图案。钢琴曲《二泉映月》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端庄隽秀、淡雅脱俗的精髓和深长悠远的意境。储望华先生高超的编创技法,在保持了原作的音调、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钢琴织体语言具有在音色、音量、音域、力度、和声织体、节奏变化以及钢琴演奏上双手织体多声组合丰富多样等优势,结合对原曲材料作合理的裁剪、组接和调整,突出了钢琴织体语言特有的艺术表现力,相比原曲在音乐表象力方面有一定的拓展。闪烁着东方音乐文化的色彩!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原曲无论定性为“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作品中充满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既有中国文人的清雅超脱,描写山水、月光等大自然风光的蕴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写意性的结构哲学,中国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旋律线性思维。钢琴曲《二泉映月》如泣如诉、婉转悲切的情绪道出了人间辛酸和哀叹,悲愤激越、明朗而沉重的旋律中流露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尾声结束在无限忧郁惆怅的情绪中。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欣赏《二泉映月》时潸然泪下,评价为“断肠之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财富,而音乐是人性、生活与艺术的结晶。阿炳的《二泉映月》如同曲作者在经历一生波折之后,随着疲惫的心情离开人世一样。在他的音乐中没有痛哭流涕的控诉,没有声泪俱下的指责,有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哀大莫过于心老、望穿尘世,看惯沉浮的默然、淡然。钢琴曲《二泉映月》在情感和乐思的处理上与原曲相吻合。钢琴曲《二泉映月》在钢琴不同的音区将原曲的旋律用不同的力度倾诉来模拟原曲中的二胡在不同把位上的演奏,各种装饰倚音和颤音模仿二胡的滑奏和颤吟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作曲家在钢琴织体语言上注重塑造音乐形象、展开乐思、表现民族色彩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原曲钢琴曲《二泉映月》描绘“月光”、“流水”时,作者借助钢琴首先以连续的五声音阶构成琶音,犹如晶莹赐透的流水,先声夺人地营造出一派夜晚明媚的月光,使作品标题中的“泉”和“月”相映成辉。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织体展现了钢琴多声思维的优势,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力度表现的特点,使东方旋律性的音乐赋予了丰满的和声。使旋律在不同的音区呈现出独特的织体和音色效果。在世界三大律学体系中,钢琴是采用十二平均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二泉映月》是中国律学的五声音阶作品,在二胡演奏中运用了大量的滑音、颤音、揉弦以及中国民族拉弦乐特有的压揉弦技法、快慢弓演奏法等,钢琴曲《二泉映月》为了使凄苦的音调渗透出一种刚毅稳健的特征,作者在流动的旋律中融入了二度、三度倚音的演奏技法,特意模拟二胡独特的滑音效果,进一步刻画了阿炳深重苦难中悲痛凄苦的心境,相比原曲的表现形式,钢琴织体对此的艺术处理无疑显得更为悲切!同时也突出了民族风格的独特韵味。
钢琴曲《二泉映月》在情感和乐思的处理上与原曲相吻合,钢琴曲利用丰富的和声和复调构成了丰满的钢琴织体,对旋律起到了有力的烘托,并通过和声色彩的细致变化,更加细腻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由压抑悲怆到倔强不屈,由心酸的倾诉到愤怒的呐喊。如:引子的旋律在每分钟48至58拍的速度中由单音弱奏起,朦胧的音色在指尖上自然流动,伤感、叹息的情绪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主题经过四次变奏,情绪由悲凉转向悲愤,使人感到淡淡的孤独和忧伤。在22至35小节的变奏三中,旋律在高音区犹如梦境般的明朗,伴奏部分一连串五声音阶构成的快速流畅的琶音充满了无限的激情和欲望,彷佛是忧伤过后内心的一种向往和憧憬。变奏四中,旋律由原来的级进变成八度和弦跳动,暗示内心的隐痛和悲伤发展到悲愤、挣扎和反抗的情绪。为乐曲高潮的出现做了铺垫。
钢琴曲《二泉映月》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洋作曲技法而创作改编的乐曲,在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艺术性”、“大众性”等特征,不愧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委婉流畅的曲调,无限深邃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千万听众,原曲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改编后的钢琴曲《二泉映月》不但丰富了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并为世界钢琴音乐增添了新的乐章。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郝菲菲.谈中国古曲改编钢琴曲的艺术价值及文化意义[J].乐府新声,2009,(01).
[3]付明华.论阿炳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成就[J].电影评介,2010,(10).
作者简介:
付明华,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