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究丁善德钢琴音乐中转调与变和弦

2014-07-31吴雨娟

艺术评鉴 2014年8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

摘要:丁善德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作曲家,他在钢琴、琵琶领域有着斐然的成就。进入40年代之后,深入学习作曲技法,远离家乡到西方去留学。在今后的创作中,深受到法国印象派的音乐影响,所作的作品中也凸显了印象派音乐风格。

关键词:丁善德 钢琴音乐 转调与变和弦

一、丁善德钢琴音乐中转调

(一)调性的转换

在西方国家,传统的和声中,调性的转换还有调性的布局都有着明显的规定。根据勋伯格的和声理论,传统作品中一般和调性关系比较强,可以定义这是直接近关系,也可以定义为间接近关系几种类型。在19世纪之前,在这些音乐作品中,很多时候都在强调音乐间关系。尤其是在音乐的连接上,一般都会有属调、下属调、上属调以及一些下中音小调等等,这些音调在逐渐的融合。可以看出,在傳统的和声中,这是一种调性关系。丁善德进行音乐创作时,吸收了功能和声理论组织音响。另外,也充分的考虑到调性问题,使得颜色搭配更加合理。一般在主音转变过程中,这个调性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能够满足布局原则需求。这样的调性一般都会保持着倾向特点,又可以将法国印象派的音乐美展现出来,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基于主音大小调之间的体系,相互渗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丁善德在进行音乐创作中,已经越来越成熟。逐渐从第一度发展到第二度,在发展到第三度,这是一种强烈的调性转化,在音乐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色彩。而且,该调性手法在钢琴作用中运用得非常广泛,这是表现作曲家个性的有效形式。在《快乐的节日》中,调性的变化非常明显,从C调开始转变逐渐下降到中音大调,大调在逐渐降低到A调,而且最后在低调和高调之间游离。接着开始逐渐降低D调、A调等等,这些调的改变对于转化音乐韵律有着影响。音乐主题不断变化过程中,可以在主题中将色彩展现出来,使得调性逐渐得到扩展,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功能上的连续性,又可以使得音乐具备浪漫色彩。在音乐使用过程中,可以将音乐的形象展现出来,还具备浓郁的民族风格。

(二)直接调性对峙

一般而言,在使用主音大小调时一般都直接展现在调性对峙上,这样可以使得音乐在缺失功能前提下,可以使得色彩不断转化。这是浪漫和印象派之间的融合,也是钢琴作曲最高境界表现,这些表现体现出了音乐布局特点。在进入钢琴《第二新疆舞曲》中,作曲家更加广泛的使用该表现形式。这样的转调手法,可以将其音乐的调性展现出来,使得音乐风格也得以体现。这为主题得以丰富提供了借鉴,而且使得在和声上得到了新的尝试。在进行音乐尝试时,应该保持创新的音乐内涵,将一些落后的方式摒弃。

二、丁善德钢琴音乐变和弦

(一)转调

共同音转是丁德善最擅长的转调手段,该转变方式简单,在进行单一共同音转中,手法比较简单而且实用。进行音乐连接时,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调性还有声功能性的连接,这个连接效果有些减弱。但是在调性转换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民族音乐表现特征。例如,在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之第三首《跳绳》中,音乐在由降B大调转回原调G大调时,便采用了这种方法。当旋律不断回荡时,会使得中音D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作曲家还将该音乐进行转换,从而获得更大的属音。这是一组比较简单的旋律,属于准备旋律。自然在原调主题上,使得音乐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这是一种三度关系调性连接,其中具备了一股内在的推动力。

(二)移调

在他作品中,有四、五度功能的移调,还有二度、三度功能的移调。随着功能使用的不断推移,其中六度、七度变动的更加频繁。在音乐使用中,都有着独特的特征。例如在(春之旅组曲》之《晓风之舞》的前半部分中,这些音乐特性就表现出来了。音乐一般都是由主调G进行调节,在经过E调还有相应的C大调进行过度,最后终止在首段中,这就是最有特征的钢琴音乐,这是钢琴音乐之生动表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丁善德在变和弦上的使用,同样表现出他的熟练手法,对传统的声功能进行转化和改变,从而将音响色彩部分展现出来。这是一种色彩布局合理的表现形式,一般进行的色彩布局都应该其中在该形式中得以体现出来。在一些音乐作品中,丁善德比较少使用功能性的调内变音。在进行音乐表现时,他更希望有很强的“离调变和弦”。这样可以将色彩性的调式进行转化,从而符合我国民族音乐特征。从这些作品中看出,在调性同音大小调换过程中,对大小调变进行转化还有对变和弦的相互渗透使用,在今后使用过程中范围逐渐推广,作曲家便采用了“Ⅲ一Ⅶ一降Ⅷ一降Ⅲ一降Ⅶ一Ⅶ一I”的和声序进模式。这样可以将色彩部分,还有和弦及复合和弦进行灵活使用。形象的描述音乐的变动,将其中的音乐美景展现出来。

三、结语

丁善德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时常会使用到中转调方式及变和弦。将音乐的美,音乐的灵活展现出来,音乐一奏响,总可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这是一种美妙之感觉,手法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将民族特色还有调性彰显出来。这些音乐更好的结合了民族风格,使得旋律相互匹配。而且,在使用该手法时,还使得声学材料和传统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将中转调及变和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作品中,调性及和声的使用上,是我国当前深化音乐创新选择的方式之一。这些改变值得后人进行学习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赖朝师.论丁善德复调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传承[J].音乐艺术,2010,(03).

[2]赵爽.丁善德艺术歌曲创作及演唱研究以《爱人送我向日葵》、《延安月夜》、《赶骆驼的哈萨克》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3]闫岩.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以调式调性、复调和织体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01).

[4]高亮,李莹.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的教学研究——《扑蝴蝶 》[J].大众文艺, 2012,(08).

[5]方晓.析释丁善德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以《想亲娘》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作者简介:

吴雨娟,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
浅析丁善德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研究
关于钢琴音乐表演艺术的几点美学思考
琴键上绽放的法兰西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