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创新理论在煤化工的实践

2014-07-31唐宏青

化工设计通讯 2014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企业家科学家

唐宏青

(北京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407)

1 产业创新的理论指导

1.1 产业创新的理论

产业创新(Industrial Innovation)是指某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导致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或对一个产业进行彻底改造。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是奥地利裔美籍经济学家,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著有 《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经济分析史》等,其中《经济发展理论》是他的成名作。

1912年,熊彼特在他的专著 《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 “创新理论”,并将创新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周期、企业家紧密相连,由此轰动西方经济学界,至今享有盛誉[1]。

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此时重温熊彼特的 《经济发展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途中期,是在经过一段高速发展后仍然要稳定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经济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通过创新来强大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道路。据专家分析[2],“过去三十余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的资本及人力投入,只有30%的经济增长基于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

中国经济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强大,在创新中实现产业突变,在创新中建立新的发展机制。

以煤化工为例,近期我国煤化工的发展呈现出强大新产业旭日东升的现象,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为主导的五大煤化工,逐步形成了以 “工艺技术国产化”为主的创新产业。中国的煤化工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突变,在创新中建立领先世界的产业。

1.2 产业创新理论的精粹

产业创新理论的精粹在于将创新与发展紧密结合,认为发展是创新的结果,是创新的函数,是经济生活中的内生现象。

创新诞生新的产业,打破旧有的均衡,然后又有新的创新,再打破已有的均衡,这个过程没有穷尽,并由此使产业不断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不同于发明,创新要实际应用,是一种市场行为,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要遵循投入和产出的规律。

那么创新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

从创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三大要素,即需求、新技术、企业家。

(1)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和动力源泉

一个产业必定为社会提供一种或一类产品或服务。正是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符合社会的消费习惯,满足社会需求,这些产业才能成长壮大。

(2)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

科技突破是产业创新思想第一位的外部动力,科技突破不仅仅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发现,还包括能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问世。

(3)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经济发展理论》中独到地把企业家看成是“革新者”,强调与日常工作和单纯的管理不同,“创新”是企业家的真正职能和必须具备的素质。

按熊彼特的创新模式,只有对经济环境作出创造性反应以推进生产增长的经理才能被称为企业家,产业革命本质上是企业家革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1.3 创新理论的伟大实践

从历史上看,新产业的形成都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如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都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起点。当今的创新技术不只是在个别技术领域得到发展,而是导致出现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互为条件,构成新兴技术群。某一专业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并逐步扩散、渗透,从而使原有技术系统得到改造,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便是一个典型。它从小小的实验室开始,成为遍布世界每一角落的IT产业,可以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产业创新的样板,是科学家到企业家的典范。

让我们回顾一下比尔·盖茨做了什么。

比尔·盖茨(1955-)出生于美国西雅图的一个上层家庭,父亲是当地的著名律师。盖茨13岁开始编程,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成为百万富翁。

在1970年代,哈佛学生盖茨与伙伴保罗·艾伦一起为第一台商业上的个人电脑Altair 8800设计Altair BASIC解译器。BASIC语言是一种易用易学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盖茨与艾伦所开发的BASIC系统就是后来的Microsoft BASIC,也是MS-DOS操作系统的基础。Microsoft Basic后来成了Microsoft QuickBasic,并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依然流行的Visual Basic。

后来,盖茨离开校园创办了微软公司,并亲手编写了MS-DOS系统,是微软公司成功的关键,后来软件逐渐产业化。

IBM在1981年正式推出了IBM个人电脑(PC)。IBM需要寻找适用于英特尔X86系列处理器的操作系统,微软授权IBM使用PC-DOS操作系统,后又形成MS-DOS系统。

后来,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公司创建了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即为方便用户使用而开发的图形界面视窗操作系统,使电脑实用化,从此电脑操作系统成为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都有很大的贡献。

盖茨准确看到了IT产业的未来,其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微软不断壮大并保持活力。他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荣登福布斯榜首。盖茨现象的精髓在于他走了一条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道路。

比尔盖茨模式是终端产品的行业,大众产品的煤化工是不能与他类比的。但是工作模式是一样的,即可以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2 产业创新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2.1 “产学研”体系的建立

创新理论在中国运用,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要因地制宜。

改革开放后,有关产业创新问题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各产业行业的重视,大家都有意识推进产业创新的进程,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起,“产学研”结合就作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被写进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探索,我国 “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0年我国第12个五年规划制定时,对“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寄予厚望。国家层面的多个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产业创新都提出具体方针,要求建立和健全 “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例如,在石化和化学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3]中,提出了要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 “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联盟。整合资源,鼓励联合开展关键的共性和核心技术研发。加强专业石化化工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其他规划,如国务院关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4]、西部大开发 “十二五”规划[5]、化肥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3]、烯烃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3]、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6]、“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7]等,都有相似的叙述。

2.2 国内 “产学研”体系的成就与不足

事实上,二十年来 “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在各行各业中产生较大影响,取得了不少成绩。这里只列举几个例子。

据报道[8],上海商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共组的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拥有众多关联公司的股份制上市公司。

又例如[9],东莞迈科科技有限公司联手高校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实现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

在煤气化技术领域[10],兖矿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形成了以水煤浆气化技术为基础,以现有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五”期间完成了 “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等多项煤化工关键技术的开发。

这样的例子很多,成绩不容否定。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一说不足。在我们见到的例子里,还没有一个可以与比尔·盖茨相比一样伟大的产业创业家和事业,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突出例子很少,都是企业家作了主体。

2.3 我们缺乏的是什么?

产业创新理论告诉我们,创新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家要有冒险精神、危机感、个人奋斗欲望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但是,“产学研”理论不是这样的,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这里以煤化工行业为例,创新主体是企业家,“产学研”的主体是企业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先积累财富或者在国企中先提干掌握国企的财权,然后与 “学研”结合,把 “学研”的成果收归企业所有,或者办一个企业的研究所,其成果可以形成企业的 “自主知识产权”。

可以看出,我们的绝大部分成绩是在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前提下,与科学家 “结合”,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而不是科学家从最基本的研究开始,形成技术成果,然后自己逐步走向市场,最后成为全国人民认知的企业家。

我们的许多企业家忙于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自己不是一线研究者,把外来或自己管理的研究人员的创造归企业所有,而没有自己从头开始去研究和创新技术并形成产业,自己没有新的思维,没有自始至终带领同伴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走向市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我们的科学家把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变成企业的知识产权,其结果不是被封死,就是被修改成企业的 “自主知识产权”,失去传播的动力。

这就是我们与比尔·盖茨的区别。

3 对 “产学研”理论的改进

在化工行业,早有知名学者对 “产学研”理论提出异议,化工行业设计大师伍宏业在其 “试论李永旺现象及设计体制改革”的论文[11]中,提出了两个建议。

(1)改变对设计的认识

他认为,“改变设计这支重要的科技力量隶属于住房及城乡建设部管理这一不合理的安排,加强对设计力量的前瞻性领导,使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的 ‘科研’和 ‘设计’两个车轮转动得更平衡有效,必然会对发明过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对世界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复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他还认为:“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要靠 ‘科研’和 ‘设计’两个车轮平衡转动才能奏效。只有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及设备的成套装置设计建成,达到预期并用来装备各行各业,才能实现综合国力提高,但遗憾的是设计的重要性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2)重视科学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他提出了一个 “李永旺现象”,介绍李永旺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转变的过程,说明其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进而论述推进我国设计体制改革的思路。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李永旺的情况。

李永旺生于1963年,是中科院彭少逸院士的学生,1994年获中科院物化专业理学博士,曾留学比利时Gent和Louvain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获得德国洪堡基金,1996年获得比利时V.A.N基金会 “高级化学工程奖”。1997年入选中科院 “百人计划”归国,任山西煤化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后分别担任该所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煤基合成油”首席科学家。

在科技部和中科院的组织领导下,依托山西煤化所费托合成油三十年研发的积累,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从实验室开始,不断研究,直至完成700t/a油品工业试验,并通过国家863计划和中科院组织的验收。

李永旺领导的科研设计团队,不断得到国家、省、国企、私企的资助,从而有资金和实力进一步突破并实现煤基费托合成油产业化、大型工程化以及技术集成化。

2006年11月以该团队为主体,扩大组建成“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李永旺担任总经理。现在该团队已经有800人之多。

2006年末,李永旺领导的团队,在两个设计院的协助下,根据自己开发的F-T合成技术,设计了160kt/a伊泰合成油示范厂。2009年开车运行,2012年达到年设计能力,生产171.6kt油品,2013年生产182.0kt油品。该装置是 “十一五”投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中仅有的达到年设计能力的装置。现在“中科”已经具备扩大设计的能力,正在设计几个百万吨级的大厂。

李永旺现象的特点在于尽管有不少投资者,特别是有伊泰集团等的投入,但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在李的团队(实际上属于中科院);出资方拥有的是优先接受装置建设的许可,装置的产能和运行后的利润。

李永旺现象的本质就是从科学家走向企业家。

2006年,李的团队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后来他被授予山西省特级劳模、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他曾公开发表意见:“成就是大家的,是合作团队、事业伙伴、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还说:“对于我,最大的乐趣还是在实验室、在企业搞我的研究”。

伍大师认为:“李永旺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 ‘科研’这个轮子在体制改革、激励创新机制和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相比之下,‘设计’这个车轮还相对落后。”

伍大师提出 “产学研设”理论,也就是在“产学研”中加入 “设”,从而推动我国产业化的发展。

伍大师的这篇论文,值得我国经济学家和化工行业从事经济工作的朋友仔细品读和研究。

4 走“产学研设商”五位一体下创新之路

笔者认为,要使我国煤化工行业出现从科研到产业化高速发展的业绩,必须改变现有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以 “研”为主体的 “产学研设商”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让科学家变成企业家。见图1。

图1 “产学研设商”产业创新体系

“学”是指教学,是指培养学生。

学校中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大都是为了论文,不能与产业化大军中的科研相比。此处,“学”是培养大批技术后备军,是为未来投入到产业化大军中作准备的。

“研”是技术开发的个人或团体。

“研”包括科研机构和学校中以科研任务为核心的教授所承担的重大产业化科研课题,他掌握着技术核心秘密和几代人研究过程的成功与失败信息。

化工过程的核心往往是催化剂,它的配方和配置过程就是技术的核心秘密。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掌握着试验的进程。在工业化试验中,对试验流程、设备、控制方案起到决定作用。

在有效的保密措施下,这种以配方为核心的成果不容易被复制,但是以工艺为核心的技术很容易被复制。

“研”中的科学家是运作技术发展资金的人,他主宰这项技术产业化的命运。因此,“研”是产业化的主体和核心。

“设”是设计院或工程公司。

在产业化过程中,“设”是不可缺少的,大型化装置需要设计院进行流程、设备、控制、公用工程等一系列的设计。这与 “研”的试验装置不一样,大型化要按设计规范来进行,要 “一气呵成”,不是乘一个倍数简单放大,不可以 “边生产边改”。“研”成功的情况下,“设”不一定成功。从这个角度说, “设”也是开发和创新。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讲,“研”和 “设”要捆绑在一起。

“产”是实现商业化的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通过上述产业化的活动,组织项目的建设和建成后的生产运行和管理,最终实现商业化。商业化成功的标志是产品销售以后得到的利润,增加的GDP、固定资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他掌握技术而不是拥有技术。也就是说,一项成功的产业创新技术,产能属于 “产”,知识产权属于 “研”。

“商”是投资者及其商业运作。

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资金应该来自于社会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可以由国家、企业、个人合作投资,由一个机构来运作,企业可以,投资公司也可以。

出资的投资方,往往想控制技术,这不是一个好的想法。如果科学家把成功的技术完全卖给一个企业,这项技术不可能再推广,而是被这个企业封死。有的企业打算买断技术,再转手由自己的研究所来继续开发。这个想法非常天真,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几代人的研究积累,有大量成功和失败的信息,不可能全部买到手,接手的人不可能全部理解,换人后换不来创新思维,其结果是难以前进和发展,一锅夹生饭。

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企业买断创新技术就是摧毁创新。

5 “产”与 “研”的地位剖析

5.1 “产”不能成为产业创新主体的原因

“产”不能成为产业创新主体是许多企业家想不通的事情,企业家认为企业出了钱,建了工业装置,应该是产业创新的主体。

“产”为什么不能成为主体,要从知识产权说起。

近期国内一些生产企业对 “自主知识产权”十分看重,认为这是一种显示实力的标志。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企业要的是利润,企业是不愿意把新技术推向企业外的,不愿意培养对手的,不愿意看到其他企业与自己一样拥有新技术,因此,企业要 “自主知识产权”没有用。

显然,问题在于 “自主知识产权”的定义是什么?他对于企业究竟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 “专利技术”和 “专有技术”。

“专利技术”是公开的技术,是可以推广的技术,因此科研单位开发的新技术可以去申请国家专利,目的是在推广过程中保护自己,不被别人无偿复制。科研单位在推广的过程中获取经济利益,成为延续开发的资本。专利技术受相关法律的保护。

“专有技术”是不公开的技术,是不向企业外部推广的技术。往往是企业内部的科研院所做的工作,不去申请国家专利,目的是用 “不允许推广”来保护自己,不被别人赶超。企业内部的科研单位靠本企业投资在本企业内部推广来获取经济利益,延续开发。

很明显,企业的 “自主知识产权”,就是专有技术,它不受法律保护。生产企业拥有 “专有技术”已足够,没必要拥有 “专利技术”。

产业创新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技术,“研”有 “专利技术”去积极推广,可以成为产业创新主体; “产”有 “专利技术”不去推广,是对产业创新的否定。这就是 “产”不能成为产业创新主体的原因。

5.2 “研”没有成为主体的结果

在目前的 “产学研”体系中,“研”没有成为主角,科学家把多年的成果转让给生产企业,其结果是生产企业建成装置后,不在全国推广,不愿形成竞争对手,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新产业。

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成果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或攻克,一时全国遍地开花,大家搞成一个水平,都说成功了,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都离开成功一寸距离。也许这个成果本身尚未成熟,科学家离开了,接受者没有前面几十年的研究信息,不知道怎么去解决,科研成果推广可能夭折。

这就是 “研”没有成为主体的悲哀。

6 政府是维护产业创新秩序的裁判员

在产业创新的道路上,政府起什么作用?

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是裁判员,维护产业创新秩序。特别是保护好知识产权,支持推广产业创新技术,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让企业实现真正的竞争。

一些财大气粗的国企钟情国外技术,对国内科研单位开发的技术不支持,或采用种种办法无偿复制,或引进国外同类水平的技术,借口国外技术先进来排挤国内技术,使国内技术几十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维护好知识产权秩序,让科学家们积累的经验、信息、思维得到稳定和发展,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我国的经济大船才能够扬帆起航。

7 提倡推科学家上产业创新舞台

产业创新中 “研”要成为主体的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融资过程,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到工业化试验、示范厂验证的投资越来越大,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国家给企业投入上百亿资金搞研究,这就要求科学家去联手高瞻远瞩的优秀企业家,说服他们为了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投入大量资金,把产业创新的路子走到底。

这可能吗?有可能,优秀的企业家有可能走这一步,他不要 “自主知识产权”,他要产能和利润,他要在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他要成为行业的领路人。上述李永旺现象中的伊泰合成油厂等投资者就是这个行为的典范。

这就是提倡优秀的企业家出资把杰出的科学家推上产业创新的舞台。

8 结 论

学习西方的创新思想,走科学家-企业家的创新道路,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我国提出的 “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个体系有缺陷,需要改进。在国内学者提出的 “产学研设”基础上,建立以 “研”为主体的 “产学研设商”产业创新体系,让科学家变成企业家,建议优秀的企业家出资把杰出的科学家推上产业创新的舞台,有望开创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新天地。

[1]李义平:创新、发展与改革 [N/OL].中国经济时报,2013-02-28.http://biz.xinmin.cn/2013/02/28/18906068.html

[2]经济不会重演花钱买速度 [N/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5-30.http://news.qq.com/a/20140530/005314.htm

[3]石化和化学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EB/OL].中国网,2012-02-03.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2/03/content_24543396_4.htm

[4]国务院关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2012-01-18.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3095885/14438281.html

[5]西部大开发 “十二五”规划 [EB/OL].中国农业信息网,2012-02-21.http://www.agri.gov.cn/cszy/BJ/whsh/ncwh/201202/t20120221_2486222.htm

[6]煤炭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EB/OL].中国经济网,2012-03-22.http://net.ce.cn/mt/index.shtml

[7]“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 [EB/OL].信息化部规划司,2011-11-14.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4319098.html

[8]14年复旦风雨路,产学研成就中国芯 [EB/OL].东方网,2012-09-24.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2-09/23/content _16346809.htm

[9]迈科:产学研合作成就 “高富帅” [EB/OL].东莞时间网,2014-01-08.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4-01/08/content_1235063.htm?div=-1

[10]我公司被授予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终身成就奖 [EB/OL].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网,2012-09-28.http://www.yccc.cn/Index.aspx

[11]伍宏业.试论李永旺现象及设计体制改革 [J].化工设计,2009,19 (3):9~12.

猜你喜欢

产学研企业家科学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假如我是科学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