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玉轩藏玉笔记(六)
2014-07-31范源
范源
白玉蘑菇头发簪,和田白玉质,明代。长8.3厘米。
刚开始走上收藏之路的朋友可能都深有体会,经常是这个好收藏这个、那个好又收藏那个,最后一样都不精。因此,收藏应选择一个方向、一个品种去收藏,不能面面俱到。收藏玉器也同理,因为玉器也有很多小类,专攻一类也不错,如有一位玉友说他最喜欢收藏玉器上面带字的。我呢,出于兴趣收藏了不少玉簪。一次,我请教玉器专家古方先生,问收藏玉簪有无价值,他非常肯定地告诉我,收藏玉簪当然很有价值,如果种类收全了,还有研究价值。听到这番话后不久,我就看到了这支蘑菇头发簪。
蘑菇头发簪是明代典型的男用发簪。古时男子习束发、戴冠,发冠须用发簪固定在头上。上海市打浦桥明代墓葬中就曾出土一支上刻螭纹、署名陆子刚的蘑菇头簪;江西益蕃罗川王族墓也出土过一只鎏金银发冠,是用两根短簪左右固定的。
我的这支发簪说来也巧,是一次文物展销会上的收获。当时从库房中拿出一些发饰出来售卖,如发簪、发箍。一般来说,清代的发簪比较常见,明代的则少,而这里竟然摆着两支蘑菇头,一支细短,一支粗稍长,均素面。细短的一支蘑菇头较小,泛青,但玉质纯净,没有杂质,价格较贵;粗长的一支蘑菇头高耸,外表相当白,价格稍便宜,只是被两只标签裹住,看不清。经我的请求,店家撕掉了标签,簪子全貌显露出来。玉质为和田白玉,簪首和簪身带姜黄沁,沁色从头至尾顺下来,故我估计是入土后沾土的一边形成的。尤其那簪身的一大块姜黄色,在白地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不知为何那么多人都没有发现,或许是标签挡住了那块沁色,成全了我。
这支簪的玉质显现出水波纹,有些藏友对其有些异议,认为可能不是和田玉。其实这一点我比较自信,一方面是和田籽玉的结构就有水波纹的类型,另一方面簪的造型、包浆等给予了可靠的佐证。为了找一点科学依据,我将簪子送到珠宝检测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它的成分和结构属于“和田软玉类”,而不是古代使用的其他类玉石,如蓝田玉、独山玉、岫玉等,于是我的簪群中又增添了一件宝贝,这是我最高兴的。
青白玉花果纹首发簪,和田青白玉质,明代,长9.4厘米。
宁波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到这座城市开会时不但游览了著名的江南藏书楼“天一阁”,还抽空去逛了当地的古玩市场。在其中一家店里,店主脖子上挂着一块圆圆的玉佩,他告诉我这块佩如何如何古老,的确,上面布满了黄沁,但没上手看,我不敢妄作结论,再说我听到他报的那个价格,无意再作深入的讨论。我倒是对柜台里的簪子发生了兴趣。
变形的蘑菇头——花瓣下垂——一朵开放得有点过的花,形如高山杜鹃。不仅仅是簪头,向下延伸,还有丰满的果实与之相伴……整个花纹占据了簪长的三分之一,工精,带黄沁。
与我那支蘑菇头的簪子相比,它显得稍细,尤其簪尾比较尖,之后有的玉友认为固定发冠应为长簪,短的一定是断过重磨的。我请杨震华老师来释疑解惑,她说簪子符合“一口气、一张皮”的标准,因此并没有经过改造加工。那为什么发簪比较短?我从一幅明代金发冠的图片中找到了答案:用于固定发冠的短发簪,有时是一支,有时是一对。使用对簪时,从发髻左右两侧分别将发簪插入发冠的孔中,簪首左右对称,既美观又方便,而长发簪进入发髻后要穿过两个孔,极易折断。
再说什么是“一口气、一张皮”。这是指玉器包浆所具有的一致性,即玉器任何部位的老旧气、油润度、风格造型、工艺看上去都是那么统一,毫不做作。如果不是同时代的工匠制作,玉器就会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方面露出那么一点点生硬或破绽,暴露出它的实际制作年代。但是,听说现在仿制的水平也特别高,一些仿宋元、明清件的神韵也似乎有那么一点点,但又不是那么“大开门”,往往让人难以辨别。当然最简单的办法,是一概否定,大部分鉴宝专家也是这么做的。而民间藏宝者却不认同,他们吃过亏、上过当,经过市场的风浪,因此往往愿意相信自己的眼力。我常常游走在这两者之间,兼收并蓄。此刻,见到这支精致的玉簪,我虽然心存疑惑,但自信却最后占据了上风,我带着这件宝贝离开了这个曾经的大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