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FID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外的经验比较与启示*

2014-07-31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产业化标准发展

戴 勇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上海 200241)

一、引言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技术是新一代的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贡献的技术之一(Chao[1],2007)。RFID 技术已经在社会、经济多个领域开始应用如RFID门票、食品物流RFID监控溯源系统、基于RFID的智能交通、RFID电子支付等应用,成为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的核心,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公共安全以及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较完善的RFID产业链[2],RFID从研究阶段向应用纵深阶段发展,但是却依然有很多风险和问题,如对于投资回报率(ROI)依然缺乏一个明确的判断,因此围绕RFID的绩效问题的研究成为RFID应用中一个重要方面,Yagl(2009)[3]借鉴供应链领域的 SCOR 模型研究了RFID的关键绩效指标,Heim(2009)[4]从服务管理的角度研究了RFID在顾客价值方面的体现。Ferrer(2010)[5]构建了服务行业RFID的评估分析框架,廖燕(2009)[6]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价值评估方法。对于RFID的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研究内容集中在如标准化、顾客私密性保护等方面。标准的争论一直以来阻碍着RFID全球化的深入(Amita,2007[7]),Dag Sletteme&arings(2009)[8]分析了 RFID 的应用对个人私密性的侵犯,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廖燕(2009)[9]提出了建立基于RFID的供应链信任机制上述的研究,指出了RFID的商业化过程遇到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但并没有系统地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有效的规避,本文尝试从RIFD的产业化角度进行一些研究。

二、RFID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思考

随着以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在RFID的产业化进程中遇到了几个主要的问题与矛盾:

(一)技术的标准化统一与商业模式先行

RFID技术的发展受到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标准化的问题,与许多其它新技术刚出现时一样,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会造成各国各组织竞相争夺的混乱局面,不利于RFID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标准化的缺失会造成投资的不确定性、网络的外部性等许多问题(John,2007[10])。RFID 系统目前已经发布或者是正在制订中的标准主要是与数据采集相关的,主要有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空中接口、读写器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RFID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性能和一致性测试规范以及RFID电子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等。由于各国竞相发展各自的RFID标准,因此关于标准的争论一直存在,虽然标准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但是在短时间内达成统一的标准协议是不现实的,与其等待RFID的标准化争论尘埃落定,不如以商业化的实现来推动产业标准的统一,因此一些商业组织与机构如War-Mart,Tesco等纷纷加大了商业化的步伐,以事实的商业化成果来在未来标准化的争夺中占据有利的态势。

RFID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RFID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因此在RFID的产业化进程中关于技术标准统一还是商业运营先行的争论成为一个焦点,显然这两个方面都关系到RFID产业标准的主导问题,标准的统一是RFID发展的必然长期必然趋势,但在技术标准的争论背后,商业化的现实规模与利润空间将在这场标准制定中带来足够的竞争砝码,在不断加强RFID技术标准的合作基础上,积极推动商业化应用的规模与空间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二)多样化的产业应用情景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随着RFID应用的不断升级,RFID的技术应用层级沿着标签与天线、中间件、企业应用系统、跨组织实施的方向不断发展,也意味着RFID所承载的数据和信息不仅仅在封闭的企业内部系统处理,而需要在整个供应链的环节共享和实现,即跨企业的平台。(如图1所示)

如果对于RFID应用范围进行研究和统计,我们发现目前RFID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RFID已经在航空、建筑、食品安全、物流与供应链、采矿、图书馆、零售、市政废弃物管理、动物保护、医疗、服装、博物馆等十几个行业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对于各个领域的应用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如快速消费品行业(Bottani,2010),[11]医院(Tzeng,2008)。[12]丁斌(2008)[13]将离散型制造企业RFID应用分为单元业务应用、部门级应用、企业整体优化应用和供应链应用四个层次。各种各样的RFID的应用服务场景不断出现,也就是说RFID的产业化进程进入到了多样化的产业应用情景阶段,多样化产业应用情景的出现标志着RFID产业化进程的开始,然而对于这些多样化的产业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应用场景的背后都是实验室或技术层面效果的展示为主,真正的大规模产业的应用却未见到,究其原因来源于高昂的投入成本和不明确的投资回报率(ROI)阻碍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根据科尔尼公司[14]的估算一个大型的零售商实施RFID系统,每个分拨中心需要投资40万美元,每个店铺需要10万美元,还得再加上3500万-4000万美元的整个网络系统集成的费用,如果没有若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的示范作用,资本市场始终处于不确定性的观望与等待阶段,整个RFID的产业化与商业化都会仅限于勾画蓝图的美好远景阶段,因此关于如何实现多样化的产业应用情景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的平衡问题就成为RFID产业发展的第二个关键问题。

(三)个人隐私保护与产业化制度基础

只有当RFID包含了消费者数据的时候,RFID才能真正的走向成熟,但当RFID完全在个人服务领域应用时如在超市、百货商场等零售企业,关于个人行程的被追踪、个人行为的被监控、消费行为的个人隐私都将被RFID毫无保留的获得,这一切都已经造成了个人隐私的入侵,一旦数据外泄,将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2003年关于吉利剃须刀的反对以及麦德龙“未来商店”推广过程中的抗议活动就是由于消费者担心RFID进程可能会令日常用品如剃须刀等都带有可以和电脑网络进行无线通信的微感应器“标签”,届时个人将毫无隐私可言,消费者怎样才能确信零售商会尊重这些个人信息以及政府是否应该采用强制手段来保护消费者权益都将在今后的RFID的实施过程中遇到,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也是阻碍产业化的制度基础。RFID及物联网环境的实施涉及到了政府、跨国组织、个人、企业、民间团体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重利益相关者规制(Weber,2009[15]),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先行的问题,因此在发展RFID产业的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政策体系,在鼓励技术发展的同时,解决好对社会、个人的影响,创建公平、透明、开放的发展环境。

图1 RFID的产业进化与技术层级

(四)RFID产业化的政策扶植与市场化发展

作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的RFID和物联网产业一直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发展RFID产业,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物联网热潮,成立了许多RFID基地,然而从我们国家以前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全面的政府主导是否一定就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值得思考。对比印度,我国对于电子软件产业的扶持和力度一点不差,但效果却完全不一样,以市场化发展为主导的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成就证明了市场化发展与政策扶植的发展路径是同样可行的,因此在我国RFID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政府资源的集中引导和整合与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相结合,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对RFID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等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划。同时充分依托市场,有效实现资源管理。

三、国外RFID产业化发展的策略比较与分析

(一)主要国家和地区的RFID发展策略

RFID产业化进程的问题并非我国单独碰到,全球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同样遇到类似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解决策略,表1列出了全球RFID发展最成熟的三大地区在解决RFID产业化难题中的发展策略。

(二)全球主要的RFID发展模式分析

根据表1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RFID的产业化发展中,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建立了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

1.美国模式

基于美国强大的技术实力,在RFID的产业化进程中,美国建立了标准—标签—厂商的产业发展路径,采取了以标签芯片的技术研发为突破口,以厂商主导推广应用为背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政府积极推动的发展模式。

2.欧盟模式

基于欧盟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和集中的管理体系,在RFID的产业化进程中,欧盟采用了制度—技术—应用的产业发展路径,首先建立了整个RFID的制度框架和基石,然后以联合的技术研发为平台,着重发展应用解决方案。

表1 国外RFID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3.亚太模式

基于亚太的强政府管理模式,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在RFID的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要作用,建立政府扶持—项目引导—研发制造的产业发展路径,以政府的规划引导为前提,以项目为基础投入资金为RFID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经费,利用芯片的研发设计制造封装能力,以芯片的低成本为切入点。

四、我国发展RFID产业的启示与建议

RFID的产业化进程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与争论,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我国在发展RFID产业中应该采取取长补短,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保障我国RFID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RFID的立法: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保护

我们谈及推动RFID发展,目标就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搞一批“关键器件、系统设备”,推动一批示范应用,可见,我们的发展路径追求的是RFID短期内快速实现产业化和工业化的直接目标。但是,由于RFID技术不可避免带来了对信息、安全以及个人信息的影响,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政策法律基础,会使得RFID从一开始就会由于制度的基石不牢靠,仅仅停留在唯技术和工业化的阶段,不能发挥一个创造性技术变革应用的作用。

以欧盟为例,欧盟在RFID发展初期首先选择的是建立可竞争的公开和透明的管理架构,以及如何确保信息和个人安全的可信任的政策模型,建立了工作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RFID对人员信息侵犯、数据安全的管理,行动计划[16]共包括14项内容。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启动RFID的立法程序,将对RFID产生影响的社会问题统一管理,建立从个人隐私保护、企业数据安全的管理机制,在RFID商业化之前,建立法律监管,加大对物联网信息涉及到的国家安全、企业机密、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于监管机构的人、财、物投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的能力进行监管。同时在立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

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制度。由于RFID安全性的顾虑,大规模的应用RFID产业,首先应建立基础的信息管理制度,通过统一加密协议的实施,建立跨行业跨企业的RFID公共应用平台,如同当初的EDI实施一样,公共的应用平台不但可以保证企业应用中的数据安全,减少信息隐患,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多行业联合管理制度。通过行业的政策制度指导企业在RFID应用中提高安全性,防止信息的被攻击,随着RFID在更多行业的应用,我们应制定更多的行业应用指导手册,如RFID的移动信息管理规范。建立多行业的政策联合,如由公安、市政部门联合制定智能交通的信息管理规范,有效地实施多部门的联系监管制度,追踪信息源。

信息化辅导制度。由于RFID的应用不仅仅是一套新的识别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与企业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协同,才能发挥数据识别的深入应用,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应用程度将影响到RFID的实施效果,充分的信息化理解体验能够减少RFID使用决策的顾虑,有利于RFID技术的迅速推广,减少应用过程中安全隐患,因此应建立专业的推广咨询机构,提供更多的信息化辅导。

(二)RFID技术标准制定:与国际同步的自主化

我国对于RFID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早,1999年MIT提出来后,中科院同步就开始进行了研究,我们在技术标准这一块,和国外基本上是同步的,也是国际标准的主导国家之一,各个机构积极推动,出台了相关规划,如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侧重于RFID基础标准的制定)以及全国食品追溯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侧重于RFID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标准制定)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都开始涉足国内食品行业RFID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但是在标准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多部门纷纷出台各自标准的问题,容易引发标准的暗战,因此国家成立了标准制度小组,统一管理RFID标准问题,有效的解决了标准化的归属问题。

由RFID引发的物联网产业,涉及到许多国家安全的信息问题,因此我们在制定RFID标准的时候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开发原则,加入国际RFID标准化的协议组织,保证与国际的同步与接轨。

同时做好标准的示范应用。为了更好的实施RFID标准,我们应通过建立RFID标准化示范工程的方法,在若干企业和地区建立示范基地,先行商业化试点,逐步推广普及技术标准。

(三)RFID的商业化推广:模式明确与规模化运用

RFID产业化的核心在于商业化推广,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商业模式的明确,第二个是商业的规模化运用。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RFID面临着高成本的发展困境,在商业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按照运营服务商的类别及服务的产业特性,建立相关的商业模式试点,明确投资回报率,建立企业内部的流程整合模式、同一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上的成本降低模式、不同行业间的信息与服务创新等若干商业模式,辅以政府买单制度、免费运行推广、运营商推动、用户厂商联合、产业投资基金扶持、资本大规模介入等推广方式,尽快实现RFID的产业化发展。

五、RFID的应用:南京的机遇

随着RFID应用的逐步深入,RFID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涉及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创新问题,因此RFID产业化发展往往需要全方位的依托政府牵头和指引,以国内若干城市为依托,由当地政府牵头,全面整合相关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产业,就成为我国探索RFID产业化模式的一条有效路径。南京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镇,在RFID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具备了成为我国RFID产业化示范城市的条件:

(1)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抓手,构建完善的RFID产业化蓝图

南京正在借力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一系列市政项目中的应用,逐步打造“智慧城市”。包括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智慧的应用,拓展城市生产生活各方面;注重智慧产业的发展,包括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升级。智慧城市的建设为RFID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机遇,在智慧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除了努力推进RFID的应用层级之外,同时南京市应依托智慧产业,力求从法律规范、实施流程、技术标准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管理框架体系,避免硬件技术的应用突出而软件管理的滞后这样一个我国多个城市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在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一个制度环境完善、技术标准领先、商业模式成熟的智慧城市应用典范。

(2)以南京青奥的召开为契机,打造RFID产业化的样板工程

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的召开对于上海北京RFID及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如今同样的机会赋予了南京,即将召开的青奥,应该充分利用RFID技术智慧城市的应用经验,从交通车辆、参赛观众人流、食品安全追溯、门票赛事服务、城市旅游等多个方面建立基于RFID的保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南京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智慧城市管理能级,鼓励多个服务商参与赛事运营保障,从而积累大规模商业模式应用的案例,为南京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实践经验,以政府投资主导的模式,降低RFID商业化应用的成本和运营风险。

总之,南京具备的突出的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和青奥会的举办为RFID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极好的机遇,南京应以此为机,力争建成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1]Chao CC,Yang JM.Determining technology trends and forecasts of RFID by historical review and bibliotmetric analysis from 1991 to 2005[J].Technovation 2007,27(5):268 -279.

[2]CIITA.中国RFID与物联网2009年度发展报告[R].北京,200.

[3]Ygal Bendavid.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RFID-enabled B-to-B e-commerce applications:the case of a five-layer supply chain[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 - Business Management,2009,7(1),1 -20.

[4]Gregory R.Heim.The Value to the Customer of RFID in Service Applications[J].Decision Sciences.2009,40(3),477 -512.

[5]Geraldo Ferrer,Nicholas Dew,Uday Apte,2010.When is RFID right for your servi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 124(2),414-425.

[6]廖燕,鲁耀斌.基于RFID的SCM项目实物期权价值评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4,686 -690.

[7]Amita Dutta,Hau L.Lee,Seungjin Whang.RFID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Technology,Value,and Incentives.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16(5) ,646 -655.

[8]DagSletteme&arings.RFID—the“Next Step”in Consumer-Product Relations or Orwellian Nightmare?Challenges for Research and Policy.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J].2009,32(3),219 -244.

[9]廖燕,鲁耀斌.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信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9.7,477 -481.

[10]John Curtin,Robert J.Kauffman,Frederick J.Riggins.Making the‘MOST’out of RFID technology: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study of the adoption,usage and impact of RFID[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7,8(2),87 -110.

[11]Eleonora Bottani Roberto Montanari,Andrea Volpi.The impact of RFID and EPC network on the bullwhip effect in the Italian FMCG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4(2),426-432.

[12]Tzeng,S.-F.,Chen,W.- H.,Pai,F.-Y.Evaluating the business value of RFID:evidence from five case stud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2(2),601-613.

[13]丁斌,罗烽林,孙晓林,袁海涛,李更.离散型制造企业RFID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2).

[14]Kearney,A.T.Meeting the retail RFID mandate:A discussion of the issues facing CPG companies[R].2003,11.

[15]Rolf H.Weber.Internet of things-Need for a new legal environment? [J].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2009,25(6):522 -527.

[16]European Commission,2009.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vacy and data protection principles in applications supported by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R].Brussels,May,SEC(2009)585/586.

猜你喜欢

产业化标准发展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系统产业化之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