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日呐喊 为民族呼唤
2014-07-31张国富
张国富
抗日战争时期,已届而立之年的著名女作家丁玲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两次到山西临汾,以文化艺术的形式,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推动了全民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
奔赴前线
1937年8月1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成立。这支队伍大多是由20岁左右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组成。有的是抗大学生,有的是东北和平津等地的流亡青年,有的原来是新闻工作者、戏剧工作者、音乐工作者和作家、画家等艺术家。在成立大会上,中宣部代表讲述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任务,宣布丁玲为团长,吴奚如为副团长。
1937年8月15日晚,延安各界隆重举行欢送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的晚会。毛泽东亲自出席,并满怀激情地作了热情奔放的致词。他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口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广泛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努力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唤发全国军民的抗日激情,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丁玲和团员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她在答词中说:“我们战地服务团的组织虽小,但是他好像小河流一样慢慢流入大河,聚汇着若干河的水,变成一个洪流,我们誓死要打退日寇,如不达到目的,决不回来与诸位见面。”
欢送会之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做了必要的准备。一是加强政治学习,讨论时事。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作专题政治报告,进一步提高团员们的理论政策水平。二是组织演讲竞赛和辩论会,增强宣传能力。三是编排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排练了十几个独幕剧和秧歌、舞蹈、大鼓、歌曲、相声,其中有丁玲写的独幕剧《重逢》,其他同志创作的《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服务团还在延安南门外戏台作了一次彩排演出,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极有兴趣地对丁玲说:“节目可以,就这样演下去。”他们在延安街头巡回演出文艺节目,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再根据群众反映,不断改进、创新、提高。丁玲等一班创作人员抓紧时间,潜心研究又突击创作编写出许多新节目。
1937年9月22日,随着八路军3个师挺进抗日前线,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踏上奔赴山西抗日前线的征途。全团40多人,身穿灰色军装,头戴灰色军帽,腰系皮带,腿打绑带,打着红旗,高唱抗日歌曲,用毛驴驮着行李和演出道具,徒步从延安出发,经延长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的吕梁山南麓。
初抵临汾
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经过近20天的艰苦行军,终于走出了沟壑纵横的大山,来到了有“北方江南,山西粮仓”之称的晋南平原重镇临汾。丁玲当时描述道:“临汾真是一个少见的大城啊!朦胧的晨曦里,它以它整齐的长的雉堞和美丽的城楼在东方薄明的天空里向我们招引着。同志们冻着鼻子,吐着白雾,唱着愉快的歌曲,而且呼唤着:‘加油啊!”“红旗在汾河上飘扬,太阳照着汾河水,打旋地流,船夫裸着身体,将大半截身子浸在凉水里,泥浆溅满一身:‘吆啊!嘿啊!啊海………临汾城真是少见的大城啊!走近了看,更看出它的伟大。”
进入临汾城后,西北战地服务团住进东关的一个旅馆,稍作休整,全体人员分头在城内举行文艺演出,在街头进行抗日演讲,临汾广大市民群众纷纷涌上街头,观看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聚精会神地聆听富有激情的演讲。
临汾城内的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西北战地服务团来了!”临汾县县长率领一些政府机关的代表来到旅馆,以示欢迎和慰问。当时,临汾城驻着一个团的新兵,团长亲自登门拜访,邀战地服务团前去商量军队的政治教育事宜。临汾十几个群众组织负责人也都先后会晤了战地服务团。一连数日,旅馆里挤满了人,有来谈军队工作的,有来商量学生风潮的,有来了解抗战形势的。
第二天,服务团分赴临汾城内各个学校宣传抗日。当时,临汾中学生正组织游行示威,驱逐不抗日的校长。丁玲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部分社会青年和流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关帝庙前的平台上,向千余名青年学生发表了题为《青年的出路》的演讲。丁玲的文学天赋过人,性格活泼爽朗,口齿犀利清晰。她滔滔不绝的演讲,在临汾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产生了共鸣。清晨的菜市场里和街道上,被围得水泄不通,全在围看和聆听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相声、团员们的演讲。夜晚,服务团举行5000余人的晚会进行文艺演出。丁玲用笔记下了当时演出的场景和感受。她写道:“嗓子都喊哑了,兴奋的红色在脸上浮着,眼睛放光,台上人和台下人打成一片,一致的向着光明的勇敢的精神,把人群都伟大化了,这印象将成为最美的,最可纪念的留在人心中,因为在那时候,人有过比平日不庸俗的感情。”
直至深夜11点,演出才告结束。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同志们立即整理行装,急忙赶到临汾火车站,乘坐军列与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将士们一起北上,向抗日前线疾速挺进。
重返临汾
太原失陷以后,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又跟随八路军总部曲折迂回,日宿夜行,于1937年11月下旬,辗转第二次来到临汾。
此时,临汾已成为风云一时的山西乃至华北的抗战中心。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以及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山西省政府和绥靖公署等领导指挥机构相继移驻临汾一带。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及三四三旅、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等数十万军队驻防临汾及其周边地区。八路军学兵大队、随营学校、党员训练班、游击训练班和民族革命大学等密布汾河岸畔。众多著名学者和民主进步人士以及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爱国青年学生近万人纷纷集聚临汾地区。
西北战地服务团全体人员统一着装,戴臂章,打绑腿,清一色的八路军装束。他们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深入厂矿、机关、学校、部队,走村串巷,四处张贴抗日标语,绘制抗日漫画,散发抗日传单,演出文艺节目,座谈演讲,广泛宣传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誓死不过黄河的坚强决心;宣传共产党持久抗战的方针政策和深入开展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有力地调动和唤发了广大军民的抗战激情。与此同时,他们把临汾抗战热潮中的领导讲话精神和典型事例写成通讯报道和文章,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传播到全国各地。
1938年1月1日,是公历新年元旦,朱德及八路军总部首长在洪洞县汾河西岸的杜戌村举行了阅兵庆典,检阅了驻防该地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继尔开展了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随后,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洪洞县马牧村举办了新年联欢会。当朱德、彭德怀两位首长走进会场时,大家起立热烈鼓掌欢迎。首长们身上仍披着许多雪花,他们是冒着风雪专程来看望大家,和大家一起来联欢的。朱总司令还从身上掏出5块钱,派人买来花生、红枣等,请团员们品尝。
1月上旬,朱总司令在洪洞县万安镇召开欢迎“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大会,西北战地服务团前往助兴演出,奉献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1月28日,在刘村镇北面的广场上,红旗飘扬,人潮如流,由上千军民参加的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成立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杨尚昆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等领导先后讲了话。“下面请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同志们给我们演出节目”,彭雪枫说着带头鼓掌欢迎。战地服务团又一次作了精彩演出。会场上,鼓乐声、歌唱声、口号声和雷鸣般的掌声,融合一体,响彻云霄。
1938年1月31日是农历的春节。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同他的下属军长们,分乘3辆小汽车,专程到洪洞县马牧村给朱德、彭德怀及八路军总部的同志们拜年。八路军总部在马牧村外的一所中学里特意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朱总司令首先致欢迎词,接着卫立煌讲了话,尔后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上演了精彩新颖的节目。这些节目大多数都是新近创作编成的,新颖感人,生动别致,反映了当前的抗战实际和国共两党团结御敌,受到了宾客和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台上台下,在军乐声中齐声高呼:“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拥护国共两党长期密切合作!”“抗日救国战争胜利万岁!”
整场晚会以3个主题节目贯穿起来。第一个是话剧《八百壮士》,反映的是上海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士兵的英勇事迹。第二个是活报剧《忻口之战》,表现了国民党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在山西合作抗日的事迹。第三个是大型秧歌舞剧《全民总动员》,体现男女老少和工农兵学商全民抗日的情景。其间,还穿插了一些小节目,如雁门关外小调、快板、相声、大鼓书、旧曲新唱等,形式多样,活泼欢快。更加吸引观众的是压轴的新编京剧《三打雁门关》。在当时前线物资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短短几天,能排演出如此政治性和艺术性具佳的精彩文艺节目,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观看演出过程中,卫立煌赞不绝口,并对台上打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横标很感兴趣。于是就悄悄地问朱德:“这些年轻人是从哪里来的?”朱德仔细介绍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情况。卫立煌听了后,兴趣更加浓厚:“这些人都是大学生吗?”朱德回答:“原先都是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大学生,到抗大学习了几个月,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工作非常积极,能够吃苦耐劳,按照我们八路军普通战士的生活标准,大家吃一样的大锅饭,每人每月只能拿到一块钱的津贴,没有一个人叫苦。”卫立煌深有感慨地说:“上次你说,八路军打不垮的原因在于政治工作,我想了又想,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我的政治工作怎么进行。今天看了这些表演,听了你介绍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情形,我想我们也来组织这样一个战地服务团,作为我们学习八路军经验的第一步。”卫立煌还表示希望朱德给他介绍一些人才,朱爽快地答应了。不久,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当记者的赵荣声(即任天马,共产党员)被卫立煌要去当了秘书。
1938年2月28日,临汾被日军侵占后,奉中共中央的指示,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临汾。一路南下,告别山西,从风陵渡乘船过黄河,前往西安。最后于七八月间,返回延安,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行程3000余里,圆满完成了党中央、毛泽东交给的任务。
1945年6月,中宣部决定撤销该团建制,大部分成员被分配到了“鲁艺”,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责编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