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CPI齐飞——漫谈大学生人情成本
2014-07-31方琦
方琦
前不久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继续接棒的《小时代》,两部热片同时聚焦在大学生这样一个涉世未满,却又不得不沾染人情世故的特殊群体上。大学本应该是集聚能量、放飞梦想的地方,然而作为85后且尚未脱离校园的笔者观察,事实并非那么单纯。人际交往、笼络人脉早已被大学生们列为心目中真正的“必修课”,对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而言,人情这笔开销,已经超过衣食住行,荣登日常开支的“榜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人情成本的激增现象会带来哪些忧患?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吗?笔者通过亲身观察向各位聊上几句。
生命诚可贵,恋爱价更高
“二十年前恋爱送冰棍,十年前恋爱送玫瑰,现在恋爱送iPhone。”这是前不久一名大学生在微博中的“吐槽”,道出了如今高校人情成本激增的事实。就在去年,我的一个闺蜜被求婚,男方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放假回来,录制了感人短片,召集双方好友共聚世贸天阶。“吉时”一到,世贸天阶三块巨幅屏幕同时放映两人交往期间的感人画面,感动得闺蜜热泪盈眶,在众好友众群众的热闹起哄下,女生接过鲜花,戴上男生送的某世界知名品牌的钻戒,在大家羡慕眼神的目送下离开了现场。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没过5分钟,又一对年轻情侣出现在大屏幕上,原来这种求婚方式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热门,并以类似加工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排队”出售。如果你要真的在世贸天阶的大屏幕下站久了,会不会对这种求婚方式有新的理解呢?计算一下朋友一场求婚的花销,租巨幅屏幕约5000元,婚戒1.5万元左右,鲜花、气球、短片拍摄等等,累计下来少说也得两万元以上。
当代大学生维系感情过程的花费也不是小数目,且多半消费是由男生埋单,这不免给尚未经济独立的男同学们带来难以启齿的压力。吃饭、看电影、逛街买衣服,这都是基本支出,赶上情人节、生日、纪念日等等还要搞些富有新意的庆祝,你不庆祝,别的情侣在庆祝,你身旁的女朋友多少会心生不满,不满累积久了,就会影响到感情,“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大多数男生还是会选择随着“时代浪潮”硬着头皮奋勇前行。
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求婚,再来说说父母那辈儿的情况,我们先不说恋爱,就结婚来说,那会儿我父母参加的是100对新人的集体婚礼,父亲穿的是工作服,母亲的婚纱是租的,双方亲戚聚餐庆祝花销不到400块。搬到新家的那天,正好下起了大雪,自行车骑不了,父亲只好在前面推着,母亲在后面扶车座上绑着的日用品,两人一前一后走向新房子,如此而已。
仅仅两代人的爱情造价就出现了天壤之别,我们在感叹物质丰富的同时,会不会考虑爱情真正的价值在何处?仅仅是礼物、鲜花、钻戒、别人的祝福吗?还是有更重要的东西没有被我们重视起来?大学生对爱情的资金投入大多是父母的物质积累换来的,当浪漫归于平静,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经营的时候,会不会有些力不从心呢?
社会那套早进校园了
坐落在帝都的各艺术院校里孕育着电影电视行业的“未来之星”,他们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通过考试的层层筛选,终于踏入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的大门。同时在这一刻,人情世故“训练”,会比其他普通高校来得更深刻、更猛烈。某艺术院校“训新生”的传统至今广为流传。“训新生”的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树立师哥师姐在新生们心目中神圣而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二,建立学长与新生沟通交流平台,是积累人脉的一种途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不是各种二代,如果你没有中彩票的运气,那么雄厚的专业技能和过人的交往能力,才有可能让你在大都市的艺术领域站稳脚跟。
艺术院校例如电影、电视、戏剧等专业,实践作业是很关键的一环。我有一个朋友,现在也是有些名气的导演,彼时在大学读书修的是电影,因为专业原因,作业拍片是常有的事。那所艺术院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拍完作业,主创是要请前来帮衬的同学吃饭,这笔钱少说也得好几百,对于当时家庭条件不很好的这位朋友来说,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他有次向老师提出不想请大家吃饭的事情,结果被老师当众拒绝。现在那位朋友,回忆起当时的尴尬却一脸平静,他说:“我们生存在这个圈子,早晚都要适应它,只不过在校园里硬生生地让我适应了,走向社会必要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现在做点什么事不得用钱?象牙塔里也是一样。”
毕业也得奢华一把
大学生活走向了它尘埃落定的时刻,却还弥留着它奢侈的光辉。即将毕业,签下工作后要吃饭庆祝,几乎每天都有人约吃饭,有时候一顿要赶两个饭局。这仅仅是序曲,接下来就是毕业散伙饭,散伙饭一般是越“缠绵”越能显示出大学的深厚情谊,所以通常不止聚餐一次。玩得不错的小群体,还会有其他娱乐选择,如“K歌”、泡温泉、室内滑冰等等。人缘好的、人脉广的这时候会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毕业旅行可谓毕业季的奢华版。毕业旅行近年来不但逐渐普及,还有豪华升级之势。与几年前同学相约坐硬座火车、住青年旅社,到如今大学生毕业旅行,往返全价机票、住宿星级酒店的不在少数,有的还将毕业旅行的目的地,选择在了新马泰、日韩等地。毕业旅行也由之前的单纯出行、升华大学友情,慢慢把怎么去、去哪儿、和谁去列为出行重点,使之产生“小团体”现象,等级化趋势加重等。过于豪华的形式已经开始和单纯友谊的内容本质发生偏离。
别人能达到的物质水平,自己也要达到,甚至还要超过别人,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加大的是学生父母的经济负担。大学生一旦对这种不劳而获的奢靡生活产生迷恋,就会消磨其内心斗志,对自己就业初期的定位判断产生高估现象等不良影响。然而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过早接触社会规则,如果利用得当,懂得合理控制,对步入社会实践还是有所帮助的。
如果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小时代”的话,那么它必然携带了社会大时代下赋予它的气息,人情成本激增现在仅仅是出现在大学校园吗?社会应该对大学生做出什么样的合理引导?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