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发火的研究与治理
2014-07-30王付清王立伟
王付清,王立伟
(山东鲁泰煤业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2000)
随着高效机械化采煤的推广,综采放顶煤开采实现了厚煤层的一次采全高,不仅降低了回采巷道掘进率,提高了回采工作面的产量,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影响煤矿安全的各种因素如:煤与瓦斯突出、透水、火灾和粉尘等问题并没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采空区的自燃发火问题严重影响着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我国有56%的矿井在开采有自燃倾向的煤层,有自燃发火史的矿井占78%以上,其中,由于煤层自燃导致井下火灾的次数占矿井火灾总数的91.85%。厚煤层矿井在综放开采过程中如果出现自燃发火征兆,只要采取合理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措施,自燃发火事故完全可以避免[1-3]。本文以某矿1122(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发火隐患为研究对象,研究综合防灭火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1 工作面概况
某矿1122(3)工作面为北一13-1下采区第二个块段,位于北一采区中下部,北为F87边界断层,南到13-1煤层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线,东西分别到设计运输顺槽线和轨道顺槽线。工作面标高-764.20~-669.59 m。本工作面对应的保护层1122(1)工作面已于2010年7月回采结束,周围1123(1)轨道顺槽及1123(1)运输顺槽正在掘进。工作面周围无正在采掘的工作面。工作面倾斜宽225.0 m,走向长度2791.86 m,煤厚 4.06 m,容重 1.41 t/m3,可采储量3344292.46 t。1122(3)工作面日产 15000 t时,相对瓦斯涌出量:3.09 m3/t,绝对瓦斯涌出量:32.2 m3/min。13-1煤层为具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煤层,一般发火期为3~6个月。
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用回风流CO监测、抽采管内CO监测、工作面采空区和上隅角CO及温度检测来预测预报发火危险性,任何地点CO浓度达到24×10-6有明显自燃发火征兆时,采用采空区埋管灌浆、顶板走向钻孔注浆、运顺采空区注氮灭火等措施。灌浆管路沿轨道顺槽上帮安设,可随时与供水管路进行切换。一旦发火就可将灌浆管埋入采空区内15~20 m进行灌浆,并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交替拆接灌浆管路,灌浆量204 m3/d。注氮管沿运输顺槽下帮安设,可随时与压风管路进行切换。氮气释放口水平放置,其位置应高于煤层底板20~30 cm,并罩以金属网用木垛加以保护,以防砸坏或孔口堵塞,影响注氮。制氮机氮气出口压力0.85 MPa。
2 采空区自燃发火原因分析及治理
2.1 采空区自燃发火机理
采空区自燃发火与其它类型的自燃机理、发火条件基本相同。目前,公认的自燃的原因是煤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燃。煤炭自燃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潜伏期、自热期和自燃期。在煤层氧化增温开始到煤温达到临界温度(700℃~800℃)之前,如果改变了煤层的供氧和散热条件,则煤层氧化增温的过程就有可能减缓,再随着煤的逐渐冷却,煤炭发火趋势就会停止。
煤炭自燃发火必须具备4个条件:1)可燃物质—煤炭,尤其是处于破碎状态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2)有连续不断的含氧量大于12%的空气流经碎煤。3)有破碎煤氧化热积聚的合适环境。4)以上3个条件必须稳定持续足够的时间,至少大于自燃发火期[4-5]。上面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都不能引起煤炭自燃。供风条件优劣是影响煤层积聚氧化热的主要因素。若风速过小,则氧气供应不足,氧化热易散释;若风速过大,则氧化热也易被风流带走无法积聚。
2.2 采空区发火影响因素
根据煤层开采的特性及采空区发火的特性可知,只要有风流进入采空区就有自燃发火的可能性[6-7]。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联络巷存在严重漏风,只要减少上下区段间的煤柱联络巷,尽可能实现无煤柱开采就会减小自燃发火的可能性。同时,在回采过程中,工作面中可能存在停采线,这就为采空区自燃氧化提供了时间,停采线的数目越多,停采的时间越长,采空区自燃发火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应减少工作面停采的次数,同时加快推进速度[8]。在实行分层开采的矿井,由于对煤层进行分层开采,下部煤层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比其他开采方式的要长,煤层氧化的时间增加,自燃发火的可能性就加大,因此,对于有自燃发火性的煤层应尽量避免工作面分层布置,减小上下分层间形成的台阶[9]。
2.3 采空区发火治理措施
根据前面分析的采空区发火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只有减少暴露煤层与氧气的接触时间,减小接触面积才能有效防治采空区的自燃发火。通常采取的防治自燃发火的主要措施有:减小向采空区的漏风;避免回采过程中的停采次数;向采空区注、喷防灭火材料。
1)采空区漏风定律[10]。
式中:
P1、P2—漏风起、末点的总压(包括静压、位压、速压),Pa;
Hf—工作面进回风压差,Pa;Rf—漏风风阻,Pa;
Qf—漏风风量,m3/s;
n—漏风风流的流态指数,一般取1或2。
由公式(1)可知,减少采空区漏风量Qf有以下途径:
a)当Hf不变时,可增加Rf。b)当Rf不变时,可使P2上升。c)当Rf不变时,减少P1。d)在保持P1、P2不变的情况下,改变Rf可改变漏风风量。e)也可联合使用前面几种措施。
2)采空区煤层阻化处理。
注浆灭火机理:向采空区的浮煤喷洒特定的防灭火材料,在煤体表面形成隔膜,可以减小煤体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减缓煤体的氧化速度。有些防灭火材料也有封堵采空区中裂隙的作用,减小漏风。同时防灭火材料中的水分也有降温作用。
阻化剂灭火机理:阻化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煤体表面自由基的微观结构,延缓或阻止自由基与氧气的反应,降低反应的热效应,延缓发火期。
常用的防灭火注浆与阻化材料有:水泥沙浆、氮气、CO2、双灰、凝胶、罗克休、玛丽散、三相泡沫与高分子填充材料等。
3 综合防灭火技术的应用
2012年8月17日,发现1122(3)工作面架档内出现CO,在机尾122~129架档处CO浓度达到100×10-6左右,并不断上升。通过检查,在CO浓度上升区域同样也检测到乙烯、乙炔等气体,这说明采空区内煤炭已处在高温氧化阶段,但还未出现明火,对指标气体检验后,初步确定高温点温度在100℃左右,高温点在机位120~130架之间。具体原因可能是工作面中部有大量遗煤,顶板不完全冒落并且受断层的影响,采空区出现大量的漏风。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采空区内出现发火,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灭火措施。主要措施是利用已有的注浆管路向采空区注水;通过地面注氮机和预先布置的注氮管路向工作面运输顺槽下隅角24 h连续注氮;向架档注罗克休封堵等。
3.1 发火治理措施
根据上面分析采取具体措施如下:
1)地面PSA-1000型制氮机必须保证正常运转,能够连续注氮。采用24 h连续注氮,单位时间注氮量不小于9.2 m3/min,氮气浓度不小于97%,流量为500~600 m3/h。
2)立即停止1122(3)工作面的瓦斯抽采。
3)工作面风量从2250 m3/min控制到1000 m3/min以下,以控制向采空区漏风。
4)从60架向上至131架开始打钻注液态CO2,液态CO2钻孔深30 m;在70架位置用锚杆钻机施工4个孔同时注液态 CO2。在1122(3)底抽巷通过d325 mm的瓦斯管向封闭墙内注液态CO2。
5)向架档注罗克休进行封堵,减少向采空区漏风供氧,先封堵上、下端头,然后从两个端头向中间注,用4台注浆泵同时注罗克休。
6)在工作面中上部施工平钻场,分别在工作面钻场、轨道顺槽钻场、运输顺槽车场钻场内施工注浆钻孔,钻孔全覆盖采空区,在支架顶上垂高12 m,钻孔施工到架后5 m(钻孔反浆正常时施工至钻孔不反浆),灌浆时黄泥浆的黄土比重要加大到1∶7,并加入MEA以增强防火效果,灌浆管路接到运输顺槽钻场和工作面钻场位置。钻场钻孔先打1#、3#、5#、7#钻孔,钻杆留在孔内,采用钻杆注浆。钻孔采用1英寸注浆管注浆,其中里端为花管,花管长度10 m,聚氨酯封堵孔口8 m,里端注水泥浆固管,尤其在CO较大地点优先打钻注浆。
3.2 治理效果分析
在采取综合防灭火措施后,对发火指标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分析采空区内发火区域的变化,根据监测的上隅角CO监测数据绘制图形见图1。
图1 上隅角CO浓度变化图
由图1可知,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灭火措施,2周后采空区发火区域内气体采样CO浓度降低至10×10-6。检测不到其他烷烃类气体,氧气浓度<6%。
4 结论
综采工作面防治采空区自燃发火的关键是防,因此,必须在发火的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对采空区发火进行防范。本文采取措施后的效果及不足如下:
1)在采空区出现自燃发火后,采取一种防灭火措施很难有效解决CO浓度升高的问题,必须配合多种防灭火措施同时应用。
2)利用地面注氮机连续24 h不停注氮的同时,必须停止工作面瓦斯抽采,控制工作面风量下降到1000 m3/min以下,减小采空区内发火区域的氧气供应。在重点发火区域注入液态CO2,然后用罗克休进行封堵。在工作面可利用的钻场内向整个工作面打注浆孔,降低发火中心周边区域的发火危险性。
3)应进一步加强对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的研究,在使用注氮、减小工作面风量、注液态CO2、注罗克休封堵、向工作面注浆等手段的同时,开发和运用新的防灭火方法与材料,进一步研究三相泡沫、赛福特、固邦特等高分子注化材料的应用,提高防灭火的效率,降低成本。
[1]张国枢.通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95-97.
[2]黄伯轩.采场通风与防火[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15-20.
[3]王省身,张国枢.矿井火灾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11-15.
[4]王德明.矿井火灾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01-103.
[5]陈长华.基于模糊渗流理论的采场自然发火位置预测模型及其相似材料模拟研究[D].辽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3-4.
[6]姜文忠.房柱式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06,37(12):4-6.
[7]卢国斌,耿 铭.采空区煤自燃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现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9):45-49.
[8]马 魁,王德民,毕 强,等.高瓦斯易自燃综放面自燃危害的综合防治[J].煤矿安全,2008,2(2):43-45.
[9]罗海珠,粱运涛.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1(3):31-32.
[10]张榜雄,魏锦平.综放采场自然发火防治技术及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