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2014-07-28朱成山

时事报告(职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死难者大屠杀纪念活动

◎朱成山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朱成山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一项决定: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人们不禁要问,全国人大常委会缘何作出这样的决定?

一、受国际惯例的启示

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各种方式悼念二战中的遇难者。如今,这些纪念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缅怀战争受难者,同时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作为二战受害国的波兰,在战后初期便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马伊旦奈特集中营等5处纳粹德国大屠杀遗址确立为国家博物馆。每年1月27日,大屠杀幸存者、参加过解放集中营战役的红军老战士以及相关国家的政要,都会受邀到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国家博物馆举行纪念活动,届时波兰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来纪念那些死难者。2005年11月1日,第60次联合国大会通过第60/7号决议,指定1月27日为一年一度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际纪念日。这特殊的一天是提醒世人牢记大屠杀的普遍教训的重要日子,对这一独特的罪恶,不能简单地让它成为历史并遗忘。每年的这一天,纽约、巴黎、柏林等国际大都市均会举行纪念活动。

美国纪念珍珠港事件也是如此。1941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时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从而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12月7日为“国耻日”,并对日宣战。每年的12月7日,美国政府、军方和民众都会以各种形式纪念珍珠港事件。从夏威夷到华盛顿特区,美国各地的政府部门降半旗,军方举行敬献花圈等仪式,追思在该事件中殉难的2400多名美国人。2011年12月,美国政府将12月7日命名为“珍珠港事件纪念日”。

日本纪念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者的目的同样如此。每年的8月6日和9日,日本均要在广岛和长崎分别举办大规模的“原子弹死难者慰灵暨和平祈念仪式”,日本首相,参、众两院议长以及各大党派负责人,都会出席纪念仪式。可以说,举办国家公祭活动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二、顺应了人民的呼声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人民群众多年来强烈的呼声和要求。

最早提出设立国家公祭日建议的是海外华侨。20世纪90年代,林伯耀、林同春等日本华侨,陈宪中、邵子平等美国华侨,纷纷提出应当按照国际惯例,建议我国领导人也要参加每年的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

自1994年12月13日开始,每年的这一天,江苏省暨南京市都要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仪式,拉响防空警报,放飞和平鸽,撞响和平大钟。每年都会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代表参加活动,他们多次提出请求,国家应当重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活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大学等单位的一批长期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数次提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仅仅停留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的层面是不够的,应当提高层级,由国家领导人出席这样的仪式,以示对死难者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责任。

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曾将人民群众的这一意愿带到全国“两会”上。2005年3月9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首次提交了两份提案,建议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博物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建议把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并由国家领导人参与整个公祭活动。他的这一提案被媒体广为报道,成为当年“两会”的热点新闻,并获得了广泛的民意支持。2012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赵龙再次提出上述两项提案。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民革江苏省副主委邹建平等人大代表也提交议案,建议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活动。

人民的意愿高于一切,也重于一切。设立国家公祭日,回应了人民的意愿和诉求。设立国家公祭日,借此教育生者,警示今人和后人,勿忘民族曾经的苦难,勿忘苦难中逝去的生命,勿忘所有英勇献身的英烈和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们,勿忘民族曾经的创伤。在传承民族的苦难记忆中,找到自己的勇敢自信,凝聚起国家意志和人民心声,在精神层面为中华民族带来更大的感召力。

三、表达了对未来的祈望

实行国家公祭活动,是为了不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大屠杀、大悲剧、大惨案,使人类和平相处与共存。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以及捍卫和平的决心。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忘记历史教训有可能导致和平创伤,甚至于历史悲剧的重演。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告诉我们:“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记。”代表中国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等甲级战犯的国际大法官梅汝璈先生提醒人们:“忘记历史有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正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所说的“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我们重温历史,不是要复仇,更不是要雪恨,而是为了警醒。

战后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作为加害国的日本,总有一些人罔顾事实,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说三道四,他们或者闪烁其词,或者百般抵赖,或者故意狡辩,或者拒不承认。尤其是以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势力意图混淆视听,极力美化日本侵略历史,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自2012年年底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日本政坛出现一系列政治急剧右转动向,牵动着有识之士和爱好和平人士的神经,也引起国人的强烈关注。在此等背景之下,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进行国家公祭,既有利于维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又有利于遏制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图谋。

让历史告诉未来,是举行国家公祭活动的目的所在。通过国家层面的庄重仪式,为人们提供学习历史、传承历史的绝佳契机和更高平台。以国家的名义纪念和悼念,目的不仅是要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惨痛历史,而且要汲取历史教训并实现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是基于历史记忆和认知的自然而然的升华。多一个人知道这段历史,就多一份维护和平的力量。我们正是要以这样一种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作者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猜你喜欢

死难者大屠杀纪念活动
犹太人大屠杀并非始于集中营,而是仇恨言论。这段历史不可忘却 精读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也来两圈
50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
受邀者 安倍晋三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