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明远: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2014-07-28

中国教师 2014年13期
关键词:细微处老师孩子

尊敬的各位专家、朋友们,下午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来到宁波参与此次培训,我们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宁波是我们国家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刚才宁波教育学院周波院长已经讲到,宁波对教师培训有一系列的措施、成套的经验。北师大教育家书院成立于2010年,今年是第四年,我们有三届客座研究员。教育家书院主要是为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提供一个平台,我们的客座研究员每一批人数很少,只有十几位,但是我们希望他们在教育家书院里能够吸收各方面教育的经验。教育家书院不是关起门来读书、讨论,而是要接近基层,要吸收各地的教育经验。我们这次到宁波来,可以说,也是向宁波的教育学习,向全国的老师们学习。这次活动有邱学华老师、俞正强老师及林良富老师等诸多小学数学名师展示他们的风采,相信这次活动对推动我们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改革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感谢宁波市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祝我们这次活动取得圆满的成功!

我本来是来学习的,想听完大家的研究成果后谈一下我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我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那时的教育情况与现在的大不相同。这几年来,教育有了大的发展,教育普及了,教育要改革,要进一步转型。前一段时间,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现在,孩子都有学上了,经济发展了,那么,大家就都要上好学。因此,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的教育质量还是没有普遍地提高,所以关键还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促进教育的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我们的教育做到人民满意,广大家长满意。办好每一所学校靠什么呢?就是靠整体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今天多位教师都会展示他们的课,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课中体会到什么是一堂好课。

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对教育工作有个认识。著名的教育家吕型伟曾经讲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吕老的三句话把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意义讲得非常全面。

首先,教育是事业。从宏观意义上讲,它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兴亡;从微观意义上讲,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孩子的一生。因此,教育是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面前,我们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要有奉献的精神。教师的对象是人,是成长的人,与其他职业不同,我们关心的是人的理想,下一代人的理想。所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教师责任重大。我个人体会,教育事业也是一个幸福的事业,因为看到孩子的成长,看到他们身体不断健壮,特别是看到他们走出校门后事业上的成功,我们就会很有成就感。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是最幸福的人。最近一段时期,有很多校长、领导和我提到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职业倦怠怎么解决?我觉得,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一个坎儿,就如同游泳,游到50米,困难就形成了,如果坚持下去,可能会游到1 000米,如果坚持不下去,就一直是50米。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这样的坎儿,教育也是如此。年轻的教师,开始不太会上课,等他会上课了,就想如何再进一步提升,会有困惑,优秀的教师如何再进一步提升,也会困惑,这时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因为不太热爱这份职业,或者其他原因。所以,我们把对教育事业、教育意义真正认识清楚了,就会不断钻研、提高,就不会出现职业倦怠。

其次,教育是科学,它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有规律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当然,这个规律我们掌握得还不是特别科学,因为我们还不能对每个人成长、发展的每一步进行科学解释。但是,几千年来,我们已经提炼出教育的经验。例如,教育必须按照年龄阶段进行,不能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正因为有很多教育规律我们没有掌握,所以,我们要不断钻研、求真。科学就是求真,因此,教育也要不断求真。我们的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不断钻研。

再者,教育是艺术,它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为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不断创新的,是不可以重复的。教育为什么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复杂的个体。儿童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个儿童是相像的,而且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80后、90后,甚至以后出生的孩子都有时代的烙印,各有不同。所以,教育要不断创新,要因材施教。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所以,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以上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谈谈如何把教育工作做好。我总结了四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第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大家都在讲,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并不知道什么叫爱,甚至我们的一些教师可能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我盯着你学习是为你好,甚至有些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体罚学生,或者以恶劣的口吻批评学生,还会认为这是为学生成绩好,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那么什么是爱?真正的爱学生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他将来可能成长为企业家、科学家,但是,我们要相信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每位孩子都能成长。要尊重孩子,就要理解孩子。我们要理解学生就要与他进行沟通。要沟通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是不会与你沟通的。现在很多孩子不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但他们有很多网友,会与网友进行沟通。有一位妈妈就在网上以网友的身份与女儿聊天,女儿感觉到这位网友对自己帮助很大,就约其见面,才发现是自己的妈妈。母女在网上可以自由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却不能很好地与妈妈进行交流,为什么呢?孩子感觉妈妈是大人,是权威,双方地位不对等。

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门讲到,要尊重孩子,不能侮辱、伤害孩子。几年前,我在《山西日报》中看到一篇文章《谁毁了我一生?》当时,这个标题很吸引我,我就拿来读。这篇文章讲述一个女孩子初中毕业后,考到重点高中,英语教师让她读课文,她读得不太好,教师就说以你这样的水平怎能来到重点中学。孩子当时觉得很羞辱,过了两个星期,英语教师又让这位学生读,因为上次受到批评,她很紧张,读得也很糟糕,教师又羞辱了她一番。从此,这个孩子的英语成绩不行了,其他科目成绩也一落千丈,学习的兴趣没有了,自信心也丧失了,所以,这篇文章讲谁毁了孩子的一生。我们的教师要尊重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功课不好,也是有原因的,教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第二句话,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矛盾,学生是被学习、被教育,没有兴趣爱好。孩子如果没有兴趣爱好,就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长大后就会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我担心学生学习不因兴趣,而是被迫地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讲到,幼儿园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吕老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去听一位特级教师讲课,课讲得非常好,时间掌握得也很好,但吕老说这堂课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呢?老师根据教案进度讲课,学生回答正确了,时间也刚好到了,就进入下一环节。但这时候有个学生举手,老师非常有经验,没有说你别提问了,而是走到学生身边,把他的手拉了下来。但是这个孩子还是举手,老师又把他的手拉下来,几次以后,等到要下课了,这个学生跑到讲台上去了,老师就不耐烦了,把他赶了回去。为什么不让孩子讲话呢?他对你的讨论有新的想法,如果讲得对,要予以肯定,如果不对,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听懂。就凭这一点,这节课是失败的。如果学生举手想发言,老师不让其发言,那么下次他就不会再举手了。前几年有人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发现一二年级孩子提问的积极性比五六年级的高,什么原因呢?应该说我们的教学没有真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甚至压抑学生的思维,所以学生就越来越不爱提问,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了。所以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高中的学生,还没有自己的专业爱好,在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要报什么专业,还没有专业的思想,报什么专业什么大学,全凭分数高低。清华北大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但某些专业并不是全国最好的,而我们的学生,考试的时候只盯着名牌大学,而不关注专业,这样我们怎么能培养出人才?因此,从幼儿园开始,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小学培养孩子的兴趣,中学培养专业思想。另外,高考的改革,今后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以后的考试可能科目要减少,就考数学、语文,外语是社会考试、等级考试,一年可以考几次,不计算在总分数中。以后怎样选拔学生呢?将来大学的自主招生自主权力扩大,你要考环境科学专业,学校就考你与此专业相关的内容。这样,高考的指挥棒就指导学生从中学开始有自己的志向和思想。

第三句话,教师育人在细微处。我们上每一节课,都是很细微的。儿童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细腻的,也是非常脆弱的。我的一位学生,他的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碰到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师,孩子们非常喜欢她,都跑过去拉着她的手,而他女儿挤不进去,正好碰到旁边一位年轻的教师,就扑上去了。当时这位年轻的教师没注意,直接走了,没理她,这时他女儿特别伤心,说老师不喜欢她,她再也不去那个幼儿园了。这么一件小事,教师可能是无意的,但是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就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影响到孩子的感情。可见,幼儿园、小学儿童的情感是非常丰富、非常脆弱的,我们做教师的,要细心、耐心,察言观色。所以,上好一节课,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还要从情感上去关注孩子。

现在,信息化社会,我们一讲课就用PPT。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地,但也要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开放性、个性化、网络化、国际化。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平台。过去我们没有条件为每位学生设计实际的方案,信息化之后,我们可以为每位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另外,我觉得使用PPT,是有它的优势,它可以使很多不容易理解的、很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一个是它限制我们的思维。我不太愿意用PPT,这次我就没有用。我做过好几次PPT,但是讲着讲着就与PPT内容不一样了。PPT内容是死的,但是与学生的交流是活的。另一个是PPT不能进行人机交流,没有人的感情在里面。比如说教师讲几何时,画了一个圆,学生认为教师画的圆真好,这就有感情色彩在里面,而利用PPT画圆则没有感情色彩。教师如果讲一个概念的话,利用PPT一晃就过去了,而如果通过板书呈现的话,教师写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所以,信息技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器(硬件)、技、气。现在小学用平板电脑上课,是有一个好处:教师可以知道孩子们的情况。但是孩子们没有得到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没有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我感觉如何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要好好研究。

“教师的爱在细微处”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体现出来,讲课的时候,对学生的态度上,技术手段上,都可以将爱作用在细微处,很多细微处决定着课程的成败。教师不仅仅在讲课方面,还应该用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第四句话,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活动中学生就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就会学会怎样与同伴交往,所以,只有在活动当中,学生的成长才能做到自主、自强、自信。

这里,我总结这四句话,供大家参考。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责任编辑:林静)

猜你喜欢

细微处老师孩子
从猜测到求证,从感知到总结
生本课堂,于细微处见精彩
于细微处雕琢人生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