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填补大众化高定行业空白
2014-07-28韩纯
韩纯
3D打印概念嚷嚷了很多年了,真正把它用作主要创作手段的设计师还是很少,艾里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是一个。服装设计师与3D打印先驱,都是艾里斯的重要头衔。作为第一个深入研究了3D打印在服装、配饰上的应用可能性的服装设计师,早在2010年,她的“结晶”系列就打印出了类似甲胄状的复杂服装,截至今日,她已将3D打印应用到多个系列的设计,这些服装结构越来越精巧纤细,穿上可以移动自如,并且可以投入洗衣机滚动洗涤。正在纽约、迈阿密海滩以及法国北部港市加莱同时举办个展的艾里斯·范·荷本,无疑已经成为尖端时尚的宠儿。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艾里斯·范·荷本的版图里,3D打印早已不是一个噱头,甚至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她把蓝图画到了零售阶段,她认为3D打印技术将不只是改变生产方式,更可能改变整个服装行业的售买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对他们的身体进行扫描,然后下单进行精准无误的‘高定。”艾里斯说。有朝一日,人们可以在网上预定一个款式,然后将自己的身体参数输入,就可以买到完全合体的服装款式;如果不满意某个设计细节,还可以自行进行修改,然后在自己家中打印出来。这个科幻般的场景在艾里斯·范·荷本眼里已经触手可及。她觉得3D打印填补了“大众化高定”这个行业空白。
3D打印技术是利用光固化、纸层叠等技术综合而成的最新快速成型装置。它与人们熟悉的二维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也就是在打印机内部装上液体或粉末作为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通过软件设置打印。所不同的就是3D打印是在打印扁平二维图像的基础上把二维打印结果层层叠加起来,形成立体形象。这种技术发端于美国,如今两家打印机制造巨头已在纳斯达克上市,打印产品已达数百万件。然而3D打印与成品直接对接,尤其是服装这种对柔软灵活度要求极高的产品,在世界上仍旧少见,更别说长期只用这一种方法,成批生产了。
这个领头尝试纯粹3D打印设计的女设计师来自荷兰,2006年毕业于阿纳姆艺术学院,年仅29岁,正是新技术的主要受众。可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如今走在技术革新前沿的设计师,几年前却还是坚决抵触电脑技术的顽固份子。“我是在没有电视和电脑的环境下长大的,直到大学时代我也没有自己的电脑,我甚至和教电脑的老师说我不想使用电脑设计,所有东西都使用手工,非常顽固。”谈起自己古板的曾经,艾里斯也哭笑不得。“但我现在却和科学家、建筑师一起设计服装,这在整个服装设计行业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些剧变都是在看见3D打印的那一瞬间发生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3D打印的魅力可见一斑。
上帝之手
艾里斯·范·荷本曾经在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克劳迪·杨斯特拉(Claudy Jongstra)和维果罗夫(Viktor&Rolf)的工作室实习,在设计风格上大量吸收了他们的三维视觉冲击力。让她红极一时的“獠牙”鞋品推出后,她的立体想象力显然已经得到充分的激发,初成体系。从设计创作的角度,艾里斯认为在3D打印出现以前,设计师通常需要把脑中出现的多维设计转译到二维画面上,然后再把二维画面转化成三维,这个过程非常老套。而且手工创造的三维形体连对称都达不到,这种平面思维拼凑起来的服装创作方式对热爱立体构思的设计师是个很大的束缚。但3D打印可以让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得无比精确,而且省略了平面化设计这个拧巴多余的过程。这就是3D打印技术最先打动她的地方。
热爱精准表现的艾里斯,恨不得自己的设计能如庖丁解牛般精确。铠甲、骨架、羽毛、海葵,甚至后来在人身上的动态模拟——水花飞溅的场景、雪花降落、雾气迷蒙的场景,她的设计有一种明显的“过分”气质。建筑的造型效果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人身上,创造出从未有过的视觉体验,在人力所能及的极限,再推进一把,成了艾里斯设计的原理和标签。这种极端的“立体廓型追求”除了3D打印,恐怕别无他法。当然,技术支持的背后,强大的、顺应技术发展脚步的创意也不容忽视。对于一个创意者来说,与科学家合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需要理性的控制能力,还需要保证飞扬的创意不受理性控制阻碍。从艾里斯的设计结果来看,她完美地平衡了这两点,很少有人能将那么用力过度的作品始终展现得那么美与得体。
说起来艾里斯的3D打印服装也有一个微妙的变迁,那就是形态的整体特征从一开始的雕塑、盔甲化变得越来越接近成衣。如果说最初的铠甲造型惊喜之余不免让人想到3D打印的局限——无法打印柔软的东西,那么2011年艾里斯的水花装,2012年的海底生物装,到2013年惟妙惟肖的自然现象重现,则同时体现了艾里斯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逐步灵活化。这显然主要是技术的进步造成的。如今的3D打印技术已经可以让服装的柔软灵活程度精确到毫米,并且可以尝试将色彩创作囊括入打印部分,甚至正在迈入4D进程。但有趣的是,这个设计过程的演变,与多数传统设计师的设计演变过程,以及流行大趋势似乎是相反的。
倒立看世界
传统的设计方法至今仍旧是各大顶级设计院校的挚爱,教授学生从二维画面的艺术性生发出立体服装效果是一个最主流的创作方式。因此多数服装设计师的创意开发历程都是从平面走向立体,雕塑的表现方式,才是最接近他们创意顶峰的表现方式,才是“高阶”。这也与服装作为软物体的局限性有关,创意的原理,就是要逆向思考,越不合情理的,做出来越有效果。所以我们在时装周上看到的最印象深刻的设计,往往是最不像“服装”的服装。
但通过3D打印设计服装却不然。3D打印机最擅长创造廓型立体的服装,而柔软贴身却是难点。因此艾里斯·范·荷本的3D打印创作演变,也逆向地从建筑造型般的惊艳,逐渐过渡到接近日常穿着的平易近人。艾里斯是一个极有创意的设计师,却并不是一个创意至上的设计师。根据她一开始就提出的产业结构设想,她的理想是将3D打印服装带入千家万户的,概念只是激发这个新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实验,最终,能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设计”。
至于3D打印服装未来的发展,人们有着自己的期盼。比如希望如同移动互联的迅速普及一样,将来能人手一台终端,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乐趣无限的创意置衣。这将比网购带来的变革还要惊人,网购只是改变了销售环节,3D打印的普及,却可以将一直结团发展的产业结构打散,重新以微粒的结构组合。那么将来的服装产业,甚至其他万千制造业,都将以质子的结构灵活搭配,现有配套设施也将全部被颠覆。
听起来可比打印出一件衣服刺激多了。可回到现在,想实现这种种未来世界的景象,3D打印技术的发展自然是重中之重。艾里斯觉得技术成熟是迟早的事,现在连灵活度都得到了解决,那么材料的多样性、适宜长期穿着的质量以及尺寸的收放等的解决也就是近期的事。既然3D技术的经验有目共睹,因此对它感兴趣的设计师肯定不只一个,缘何至今仍只有艾里斯等少数人真正在深入利用它呢?
艾里斯认为原因仍然是“技术已经在那里了,但产业却没有准备好。”从物质方面来说,服装是一个巨大而古老的产业,至今为止,最精致高级的服装仍旧是手工制成,这个产业拥有大批精通缝纫制作、打板剪裁的人才,3D打印技术所需求的软件操作人才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形成供需链条,成批培养。精神方面来说,工业革命过去四百年了,手工艺带来的神奇口碑仍旧占据着这个行业的顶端市场,众多让人无限向往的奢侈品都是百年历史,这种沉淀带给人们的情结是无法立时取代的。
看来数字时代的真正到来,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编辑:曾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