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兴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思想背景下的思考

2014-07-27蔡杰腾

创新科技 2014年18期
关键词:人居城市规划环境

蔡杰腾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在新兴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思想背景下的思考

蔡杰腾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长期以来,人类无不关注着自己的居住环境,而且都期望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舒适、优雅。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而努力地工作着,然而为何我们每个人本着良好的愿望进行家园建设时,却又造成了城市群体环境恶化,使生存空间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对新兴城市人居环境的规划思想背景下,应做科学思考和探讨。

城市规划思想;人居环境;思考;发展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现象,它们为了自己繁衍生息、生活得更美好,也会去寻找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更何况是高智商的人类呢?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居所环境不在限于遮风避雨的那种蒙昧时代,而更多的是在追求温暖舒适,美观大方,个性张扬的优质生活环境。然而,人类本着憧憬自己美好的生活愿景,却导致整个群体性生存环境的恶化,主要来自于自然变化因素和人为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而从建筑领域设计思想来说存在其不合理性和前瞻性。比如美国20世纪中期设计的边缘城市主义理论诞生,它风靡世界,影响建筑领域,在当时是令人向往着“美国梦”的生活环境,但随着人口涌入,工业化加剧,现代化交通工具大量的输入使用等,因此引起城市的综合征,人居环境也难逃污染惩罚。原先对那种美好的居住环境的幻想也随之破灭。与此同时,城市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朝城市郊区化的方向发展,但依然无法解决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而且还在蔓延、加剧。这就无不说明城市建筑设计思想理念暴露出问题。针对此情况,展望崛起的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它进程正在加快,城市设计者应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必要反思、探讨、借鉴、运用和创新,使国民的人居环境不但要凸现出中国特色,而且能与时俱进。

1 审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建筑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后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西方社会的产业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使生产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创造的财富比以前更多的、更容易。由于环境的污染,交通不便利,建筑老化,居住在城市中心而且拥有雄厚财力的人群、有实力社会企业对自己居住环境或办公条件感到不满,纷纷向更好的自然条件(如空气新鲜,户外活动空间大,交通便利等)郊区迁移,造成留在城市中心区居住的人群都是收入相对较低的,而且难于支付起城市管理和维修的费用,结果使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越来越差,被称为“城市中心区衰落”。如图1的现象。

对此,一些学者和建筑师纷纷提出对城市环境恶化的批评,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设想。这些设想中如吴良镛先生所提出的“自上而下”(即从宏观上关注城市、城市连绵区域等的发展)或是“自下而上”(即以社区为基础规划城市,采用小规模的形式,致力提升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理论,给新兴城市规划思想提供一种思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1 重视宏观区域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城市”设计理念。荷裔美籍学者萨斯基亚·扎森(Saskia Sassen)于1991年的作品《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中首次提出“全球城市”这个新名词,又称为世界级城市。它旨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从近年城市规划来看,基于这个理论的城市出现,“全球城市”这个名词渐为人熟知,随之也出现了相关的现象——以一个大都市为依托,围绕着它如“众星拱月”规模较小的城市出现,使中心城市对周边小城市进行辐射,被社会和建筑界认可。因为这些城市群体为了能持续发展,义不容辞去承担着不同产业分工的任务,有着拔一根头发而动全身的相互作用——出现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链。这设计理念,不但比单个城市区域内形成“都市圈”效益好,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等诸多问题。如中国大陆正在形成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这三大经济圈,还有台湾西部走廊等均属于“组团式城市群”,而且这些都市群无不掌握着经济、技术、人力等资源,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基于此,中国新兴城市应因地制宜,值得对“全球城市”理论思想进行思考,使区域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又能使人居环境条件达到最佳的状态。

图1 城市郊区化

1.2 重视社区环境规划,提高“新城市主义”思想水平。回头看,美国城市对郊区无序蔓延模式,存在弊病引起地球村学者高度的关注,以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安德雷斯·杜安尼(Andres Duany)与伊丽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 Zyberk)夫妇为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发展模式的观点。即传统邻里街区(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改建时要学习二战前美国小城镇的规划模式,创建具有社区生活氛围如图2。即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一个形成以生产、生活为片区,在片区内有完善的步行、自行车等构成方便人们的生活系统,从而有利于市民居住的健康。与此同时作家迈克尔·亚瑟(Michael E.Arth)在1999年创立“新徒步主义”,也倡导人们更多以步行来解决城市存在问题。诸如社会经济、健康情况、能源节约、美学创造、人居环境等。基于此,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地理环境较为复杂。除政府政策性指令外,要以本土国情为主,听取设计者的意见,才能对崛起的中国城市化、城镇化设计进行国内优化,加以利用,使已有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人居环境,而且使新兴城市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图2 TOD发展模式

1.3 重视城市的自然循环规划,强化“生态城市”思想意识。建筑师保罗·弗朗西斯·道顿(Paul Francis Downton)等学者提出一个永续性都市的理念——实现城市本身自给自足,尽量减少对于周围乡村的依赖,并且尽量使都市的居民减少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中生态赤字。这样的城市,能够对待周围环境更加友善,减少污染、提高土地利用率与避免全球暖化加剧。从目前中国城市化、城镇化规划来看,生态赤字相当严重。生产者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开发商品房,失去可持续的生产,同时也带来环境恶化。因此,中国在城市化、城镇化建设中,除政府行为制约外,设计者应考虑到子孙后生态足迹良性循环,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生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理论依据。如江苏南通市城市规划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才不会出现“拆——改——拆”的恶性循环。

1.4 重视多学科参与城建,形成“广义建筑学”的思想动态。中国在城市化、城镇化进化过程中,尤其是旧城改造。设计者必须考虑到人民所需要的建筑不单单是居住,还有其他功能。如居民可在家办公、有健身房以及在家里从事各种活动功能。于此,设计者要有前瞻性,使建筑学定义推向更新、更丰富的内容发展。这要求设计者要富有历史责任感,把环境、人文、装饰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鉴于此,吴良镛老先生所提出的“广义建筑学”具有划时代建筑意义,其内涵如图3所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采用“广义建筑学”的理念来规划城市建设。这不但保护人文景观,而且为新兴城市的文化积淀,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做好铺垫。由此,才能与时俱进,绽放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之花——人居环境,闪烁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2 闪烁出新兴城市的规划思想光芒

现代较早期出现的城市规划思想,如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后来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的理论,他们都是主张城市应该以分散的形式发展;又如像柯布西耶“光辉城市”理论,他主张城市规划应该集中发展,形成一个高效率运作机器。不管哪种理论的规划思想都是针对工业化造成城市的环境恶化而言,对城市未来生存条件进行思考。也因为如此,其理论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可贵是很多观点如同那个时代的预言一样得到印证。例如像当今城市大多以集中发展,甚至出现大都市绵延带,城市内有高架交通、高楼耸立,就可以从柯布西耶“光辉城市”理论中找到影子。还有如美国大城市边缘城市主义盛行,其实是“广亩城市”理论的缩小版本。而如今世界人口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而来出现新兴城市问题,而用早期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无法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对此,政府领导者和城市设计者不能再说,我们秉承先辈们的研究成果,对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改善,应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势,把对人类和城市发展前途视为举任,树立起大局的、前瞻性的设计思想。因为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日渐枯竭,人类造成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等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建筑领域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图 3 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出自吴良镛.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J].城市规划,2004(2):15

鉴于此,城市规划者又产生新兴城市的规划思想,其愿景是以改善人的生活状况为出发点。但由于设计者和投资者理念存在着矛盾(除政府行为因素外)。因为投资者是以利益为重,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可左右城市规划者的理念和思维,致使当今的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以实现高效工业化利益为主,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中掠取更高商业利益(因为土地成本高),就此往往忽视了对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关注,尤其当今正在新兴的中国城市化、城镇化较为突出。这造成大尺度的交通道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也因此,才使城市不断地扩张,加速对化石能源消耗,给城市带来污秽的空气和恼人的噪音,影响到居民城市户外活动空间以及生活质量,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在户外活动,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暴露出来。科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和健康存在直接关系。由于社会就业竞争激烈,人们长时间地伏案工作,如果不养成参与户外运动的生活习惯,各种慢性疾病随时间尺度而产生。因此,新兴城市规划设计和旧城改造时,应注意活动环境和健康之间关系,多牺牲一些近期商业性利益,放大眼光来关注长期性的民生工程——人居环境,体现出“自下而上”的设计理念,造福于子孙后代。

3 提倡有机地结合多学科设计理念,促进新兴城市规划思想深入发展

新兴的城市规划更关注合理利用、优化土地资源,利益分配,但难于关注到城市里每一个使用者的需求差别。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讲,新兴城市规划思想都带有设计者个人的色彩,以及理想的创作空间。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高明的设计师也有存在着盲点,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而且不可看到几十年或百年后城市出现问题。例如设计者在新兴城市规划思想中往往忽视单个建筑在城市中所担当的角色,未能考虑到大部分人对它的使用情况。因为城市规划和建筑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面因素为重。对此,为了新兴城市长期繁荣发展,必须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贯通,进行城市规划,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如“生态城市”理论),寻找到共性的城建理念,从而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达到最佳人居环境的状态。正如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体系如图3。他站在人类发展大局的角度上去考虑,把城市规划思想融入多种学科理念,目的使建筑、居住、人文景观、可持续发展得以延伸,来提高新兴城市品位以及人居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新兴城市规划思想必须以历史发展方向为导向,以优化人居环境为主题思想作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去创造新兴城市,让城市繁荣昌盛,让生命的质量得到提升。

[1]冒亚龙.人居环境—新城市主义的本质及启示[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12):12.

[2]吴良镛.住房·完整社区·和谐社会[J].住区,2011(2):18.

[3]吴良镛.应积极创建人居环境学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6):442.

[4]吴良镛.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J].城市规划,2004(2):15.

[5]谭少华,郭剑锋,江毅.人居环境对健康的主动式干预—城市规划学科新趋势[J].城市规划学刊,2010(4):66.

TU984.2

A

1671-0037(2014)09-44-3

蔡杰腾(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人居城市规划环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城市规划区内中小型遗址保护的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