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对竞技运动发展规律认识的一种系统观点

2014-07-27均,许

中国体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乒乓球竞技竞争

赵 均,许 婕

1 引言

在竞技运动发展过程中,竞争格局常常呈现出“‘均衡’-‘垄断’-‘调控’-‘均衡’(再造)的渐进过程”[12],竞技运动的竞争优势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也会出现动态变化性[14],竞技运动的发展似乎呈现了一个平衡与不平衡互相转化的统一过程。与此同时,竞技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制衡”现象,如中国乒乓球的“养狼计划”等,需要人们就其“平衡”与“制衡”的内在本质与机制进行探索。因此,本文试图从竞争平衡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2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概念

2.1 竞争平衡概念的引入

人们对平衡概念的认知经历了由“静止的力学平衡观”到“动态平衡观”再到“系统平衡观”的过程,尤其是系统平衡概念的提出使其超出了相对静止的范畴,系统平衡用协调代替了均衡,用活的流动代替相对静止,把不可逆的进化发展的观点引入到平衡概念中,从而改变了平衡是可逆的相对静止。本文选取的平衡涵义,首先,它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平衡观念,而是相对的、运动的流态平衡观念。流态的平衡观强调平衡具有发展性,平衡的存在以不平衡为基础,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平衡发展的动力,它统筹了平衡与不平衡相互转化的过程,其本质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统一。其次,本文强调的平衡不是指向“量的平等”,而是“揭示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或内在机制,它是事物系统结构比例关系上的协调和适度,即质上的相互统一与量上的适应。它也是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和内在机制”[15],是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调节机制。平衡的概念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平衡不再局限于一个点,而是发展为具有较为广阔的稳定性区域,它包含了进化和发展。平衡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广泛存在于社会领域,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不断用平衡观念来解释事物发展的规律,如化学平衡中的勒沙特列原理、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平衡、生物科学中的生理平衡等。对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律,也可以用平衡的观念去认识和理解。

竞技运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平衡也广泛存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对竞技运动而言,竞争是其本质特征,竞技运动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竞争的存在,竞争为竞技运动发展提供了动力,但竞争的态势也影响着竞技运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式。竞争态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是竞争主体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外在表现。竞争态势的动态变化与平衡的内涵一样,均反映了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内在机制。因此,本文拟引入竞争平衡这一概念来从动态平衡与系统平衡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律。

2.2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定义

在体育学领域内,“竞争平衡”的概念常见于职业体育联赛领域,是基于赛前结果的不确定性、联盟成员共存以及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提出的概念。当前,对职业体育联赛竞争平衡的描述一般为体育联赛中各参赛队实力的均衡状态,如 Simon Rottenberg[18]、Dr.Christoph breuer[17]、郑 芳等[16]。不论是美国职业棒球联赛、美国职业橄榄球联赛、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还是欧洲冠军联赛等最为知名与最具商业价值的体育联赛,从来没有存在过绝对均衡的状态,而且,各参赛队之间的竞争态势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可以说,实力均衡只能是竞争态势的一个理想状态,是联盟调控的一个指向,而成员共存与联盟稳定才是竞争平衡的主要目的。在这里,职业体育联赛竞争平衡的本质指向了系统稳定这一终极价值目标。

任何一项竞技运动都可以看作一个由围绕着“竞争”这一特质而存在的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从系统平衡观来认识平衡:一是,平衡是一个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主体,平衡具有系统性,因其系统的存在又可有系统内、外平衡之分;二是,平衡是不断发展的,是动态的平衡,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相对的平衡。因此本文从这两点出发,依据系统论、协同论的主要思想,采用一般下定义的方法(种差+临近属),从狭义(系统内)与广义(系统外)两个层面将竞技运动竞争平衡定义为:狭义的竞技运动竞争平衡是指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相互矛盾的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使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或机制;广义的竞技运动竞争平衡是指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协调、相互适应,使系统呈现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或机制。

2.3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内涵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综合考虑时空维度上的变化特征,因此,从时序上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从系统结构层面分析则是一个系统演进的动态过程。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内涵:一是,竞争平衡不是一种静止均衡状态下的力量分配,而是一种无止境的动态过程的竞争,它可以描述竞技运动某一时期的系统态势和结构特征,但动态变化才是它的思想核心;二是,竞技运动竞争平衡不仅仅是对竞技运动外在发展现象的一种描述,更重要的是描述系统演变过程的一种机制,它强调竞争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影响与制约、吸收与排斥等各种关系,重视系统演进的动力和调节方式;三是,鉴于竞技运动竞争平衡强调的系统观念以及协调机制,竞争平衡又可以理解成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思想或者观念,因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重视竞技运动系统的生态特征,重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系统的整体性。

3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分析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因此,系统论可为研究竞技运动竞争平衡提供一个研究方法及理念,可以把每项竞技运动或者整个竞技体育看成复杂的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系统,进而分析各种系统现象与作用机制。另外,动态平衡性是系统论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包含平衡与不平衡差异协同的一种状态,经历着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交替上升过程,这为解释竞技运动竞争态势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规范了竞技运动竞争的“平衡”属性。

3.2 协同论

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它通过分类、类比来探讨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首先,依据协同理论竞技运动系统必定存在着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一方面发生在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另一方面,竞技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中其他各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发生作用并因此而发展演化,因此,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次,该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该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最后,该系统能够体现伺服原理。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参变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参变量支配或规定。这些都为解释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3.3 奥林匹克运动多元化发展的理念

现代奥运会从诞生起就向着国际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奥运会地域的不断扩展,国际奥委会的范围遍布全球,奥运会项目设置的规定限制了某一文化或者某一国家(地区)对奥运会文化或项目的垄断,维护着奥运会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在奥运会承办城市选择上,国际奥委会也会刻意选拔有条件的亚洲或拉美地区的城市作为奥运会举办地,试图逐步改变奥林匹克运动相对单一的文化结构,实现奥林匹克的文化多元。奥运会发展的理念显示了现代奥运会要求竞技运动发展多样性与均衡性。

4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现象例举与解析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在其变化演进的过程中,由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或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与适应,能够呈现出一系列动态变化的外部现象并被人们所观察到,本文将这些观察到的现象称之为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外部表征。竞技运动竞争系统的核心要素是竞争主体(个人或团体),竞争系统的演进可由竞争主体所具有的竞争力在时空双重维度上的变化表现出来。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主体在空间维度上的分布一般称之为竞技运动的竞争格局,而具有竞争优势的竞争主体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的变化或更替称之为竞技运动竞技优势的转移。本文主要选取这两个表征来分析竞技运动竞争平衡演进的现象。

本文借助耗散结构理论中平衡态的定义,即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的状态,参考竞技运动的竞争结构(竞争体系中竞争主体的数量和规模的分布状况)和竞技优势的分散程度,把竞技运动竞争态势分为平衡态势、失衡态势以及近平衡态势3种类型(此处“平衡”特指量的均匀程度),借助这3种竞争态势分析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演进现象。

4.1 多种项目竞争平衡现象分析——以夏季奥运会为例

现代奥运会可以看作是由大量围绕单个竞技项目构成的微型或中型的竞技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型的、复杂的综合竞争系统。这个综合系统可以对每一个微型或中型的竞技子系统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也可对整个奥运会的综合系统演进过程进行分析。以国家(地区)为单位或者大洲为单位研究奥运会整体竞技实力分布或竞争格局的变化,就属于对奥运会这一综合系统演进现象的分析。

通过对历届夏季奥运会各国(地区)所获金牌数值为统计样本进行标准差换算,分析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分布的离散程度(图1)。从1896—2012年,除1904年、1908年、1980年、1984年外[早期奥运会受交通限制,参赛的国家(地区)数量较少且不稳定,竞赛结果不能充分说明奥运会竞争实力的分布,1980年与1984年美国与苏联的相互抵制也使得金牌分布不能体现奥运会竞争实力的分布],夏季奥运会金牌分布的离散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了涨落变化,说明奥运会金牌分布的均匀状态呈现了动态的变化性;而在1896年以来用来代表金牌分布离散程度的标准差围绕着数值10上下波动,说明奥运会金牌的分布并没有出现过度的离散。

图1 本研究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分布离散度统计图Figure1.The Dispersion of Gold Medals in All Previous Summer Olympic Games

另外,通过对夏季奥运会不同阶段竞争结构和竞争态势以及与世界整体格局(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关系分析来看,奥运会竞争态势的演变呈现出较明显的2个特征。

首先,夏季奥运会的竞争格局由最初的西欧国家与美国竞争的结构发展至苏联及东欧国家与美国及西欧国家竞争格局,再到现在的“西太平洋组合”与“北大西洋组合”竞争的格局,竞技优势分布呈现了动态变化的过程。第一集团的国家(地区)金牌数和奖牌数的差距逐渐减小,奥运会竞争态势整体呈现了一超多强或二超多强的近平衡态势并逐渐向多极竞争的平衡态势演进。因此可以说,夏季奥运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了动态平衡特征的发展特征。

其次,夏季奥运会的竞争结构和竞争态势的变化轨迹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轨迹具有一定的拟合度。第1~14届夏季奥运会,美国与西欧国家竞争的格局与这一时期世界呈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极其相似;在第15~25届期间,奥运会呈现了鲜明的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竞争的格局,这与 “雅尔塔体系”的世界格局也极其相似;而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竞技体育的崛起,夏季奥运会形成“西太平洋组合”与“北大西洋组合”竞争的格局,这与 “一超多强与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雷桂成曾就夏季奥运会奖牌分布与各国综合国力的关系进行拟合分析认为,“奥运会金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强弱,综合国力是取得奥运会奖牌的基础”[5]。因此可以说,夏季奥运会竞争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平衡态势是各项竞技运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夏季奥运会竞争态势的演进是奥运会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协调、适应以维持奥运会系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平衡机制。奥运会系统在与外界环境协调适应的同时,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也不断的协调与作用,例如,通过新项目的进入和部分原有项目的淘汰以维持项目设置总量的稳定。而奥运会设置项目的竞技实力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呈现了“均衡→失衡→危机→均衡”的过程[1],因此,为了维持奥运会系统的稳定性,奥运会系统内部总是处于互相作用、协调的过程。

综上所述,夏季奥运会竞争格局外部表征的变化是奥运会竞争平衡机制的外部表现;夏季奥运会竞争态势的演进是奥运会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奥运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结果,是竞技运动竞争平衡机制的一种重要体现。

4.2 单项竞技项目的竞争平衡现象分析——以男子足球为例

自1930年第1届足球世界杯开始,优秀职业运动员的参赛以及足球强国的参与,使足球世界杯成为最能体现国家(地区)最高竞技水平的国际比赛。足球世界杯的成绩分布能够反映世界足球竞技实力的分布。

综合考虑地理条件、国家(地区)足协所属与洲际联赛环境、文化环境、政治及意识形态,本文将足球竞技运动区域划分为6个区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世界男子足球的竞争格局与竞争态势(表1)。

表1 本研究足球竞技运动区域划分一览表Table1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Football

本文统计第1~19届世界杯前16强国家(地区),为区别前4强,前8强,第1~4名分别赋值18、17、16、15,第5~8名分别赋值13、12、11、10,第9~16名分别赋值8、7、6、4、3、2、1,从而分析足球运动整体实力竞争格局的演变过程。通过统计各地区所获名次赋值制成折线图(图2)来分析世界足球的竞争结构以及态势的演变过程。

图2 本研究第1~19届足球世界杯16强所在竞技区所获总分变化图Figure2.The Change of Total Points that Football Regional Division Get from Final 16of 1~19World Cups

第1~19届足球世界杯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显示,世界男子足球竞争态势演进呈现由三极竞争的平衡态势向两极竞争的近平衡态势演进,但竞技优势有向亚非地区扩散的趋势。在男子足球竞争平衡态势演进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这三大要素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西欧与南美竞技区域悠久的足球文化和较早的职业联赛,使这两个区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足球竞技水平;前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与分解是足球世界三极竞争平衡态势产生与改变的重要力量;而亚洲经济的崛起(以日本、韩国为代表)使得世界足球竞技优势向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扩散。世界男子足球的竞争格局的演进与世界整体竞争格局的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足球竞争态势的演进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协调的过程。

为了维持足球竞争系统的稳定性,国际足联(FIFA)也做出了诸多维持系统平衡的改革措施,如通过世界杯决赛阶段参赛席位的分配等。表2显示了第15~19届世界杯各赛区名额分配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改变是欧洲区分配的名额减少,而亚洲区与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区的名额增加。世界杯各赛区名额分配的调整是世界足球整体发展的要求,体现了足球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机制。

4.3 单项竞技项目的竞争平衡现象分析——以乒乓球运动为例

本文以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办的年份为时间统计单位,统计1926—201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世界杯与奥运会三大乒乓球赛事的冠军分布,其中,在上、下两届世界锦标赛之间举办的乒乓球世界杯或者奥运会的冠军计入下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办年份所在的统计单位中,1个混双冠军分别以0.5个冠军归属到男子、女子项目中。以统计单位内国家(地区)所获冠军数量占总冠军数量的百分比的变化趋势表示乒乓球竞技优势的转移轨迹,进而分析乒乓球竞争平衡演进的过程特征。

表2 本研究第15~19届世界杯各赛区名额分配一览表Table2 The Quota of Division of 15~19World Cups

通过对1926-2013年主要乒乓球强国所获乒乓球世界冠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世界杯与奥运会)比例统计绘制乒乓球竞争结构演进图(图3)。

图3 本研究1926-2013年主要乒乓球强国(地区)所获乒乓球世界冠军比例统计图Figure3.The Proportion of Table Tennis World Champions Which Gained by Great Power in 1926—2013

按照乒乓球竞技优势所在地理区域,把乒乓球竞技优势转移划分为3个阶段9个时期(表3)。

表3 本研究乒乓球竞技优势转移区域划分一览表Table3 The Transfer Division of Table Tennis Competitive Advantage

通过图3与表3可见,世界乒乓球竞技运动的竞争态势变化呈现出多种态势变化的过程,1926—1935年,世界乒乓球形成了匈牙利垄断的失衡态势,到1936—1951年这一时期形成了主要由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多极竞争的结构,竞技优势分布相对均衡的竞争平衡态势;在1952—1956年日本崛起时期主要形成了以日本、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多极竞争平衡态势;随着乒乓球竞技优势逐渐转移至日本,在日本全盛时期形成了以日本垄断为主要竞争结构的失衡态势,中国乒乓球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垄断的失衡态势,在1961—1966年中日对抗时期,形成了以中日两极竞争结构竞技优势分布相对均衡的近平衡态势;在1967—1979年欧洲乒乓球复兴的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为主导,亚欧两极竞争的近平衡态势;随着日本乒乓球竞技优势的衰落,中国逐渐获得垄断性的竞技优势,世界乒乓球形成了失衡的竞争态势。整体来说,世界乒乓球竞争出现了由垄断至均衡再到垄断的变化过程,这一特征符合了动态平衡发展的过程特征。

乒乓球竞技优势转移的过程分析显示,竞技优势的转移与竞争平衡态势的变化离不开乒乓球竞争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例如,乒乓球竞技优势转移至日本,一方面离不开乒乓球运动由欧洲向外的扩散传播;另一方面,也与日本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快速崛起和政治上的诉求不无关系。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出现于乒乓球项目,这项运动振奋了国人,而“乒乓外交”等体育政治事件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下极大地促进了乒乓球在中国的普及和提高,政治环境为中国乒乓球竞技优势的获得与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4 单项竞技项目的竞争平衡现象分析——以男子网球为例

本文以男子职业网球联赛(ATP)的竞争结构演变分析网球运动竞争平衡的现象。1973年ATP采取了世界积分排名体系,该体系统计的积分不仅来自所有男子ATP赛事,而且也来自ITF(国家网球联合会)所管辖的四大满贯赛事,是目前对男子网球排名最权威、最全面的统计资料。

本文统计1973—2013年40年(1981年资料缺失)年终排名前8名运动员的国籍属性,并对世界年终前8名分别赋值8~1分,计算各国家(地区)每年所获的赋值分数绘制成男子网球竞争演进图(图4)。

图4 本研究世界男子网球前8名赋值后变化趋势统计图Figure4.The Assignment Changing Trend of Top 8Men’s Tennis Players

通过对1973—2013年进入世界年终前8名运动员人次的统计,40年内前8名共有320人次分布于23个国家(地区),其中,美国运动员获得前8名次数最多,为108次,占到总人次的33.75%;自ATP从1973年实行世界排名体系开始,除2012年与2013年外,在其余年份里世界前8名中都有美国运动员的身影。40年里美国获得的赋值总分为513分,远超过其他国家(地区)。另外,通过对近40年的世界男子排名第一人员的国籍归属统计,美国运动员共占据了21次,占到了总人次的50%以上。世界前8名趋势变化图(图4)显示,在2000年之前美国男子网球一直在世界上占据主要竞争优势,世界男子网球形成了美国主导多极竞争的近平衡态势;进入2000年之后,世界男子网球则形成了西班牙、瑞士、塞尔维亚以及英国等多极竞争的平衡态势,世界男子网球的竞争态势也呈现了动态变化的特征。

不同于乒乓球赛事,ATP排名依据的赛事全部为职业赛事,职业化和市场化是这些赛事的主要特征。当前,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普及和主导地位对网球这类市场化运营的职业赛事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着网球赛事奖金的设置、运营模式等,还将赛事传播到世界各地;网球职业赛事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不断进化以适应这个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与此同时,作为赛事的主要管理组织(ITF、ATP及 WTA等)也为职业网球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赛事发展的均衡性等不断做出协调措施,如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增加职业巡回赛的站数等,以来维持网球竞争系统的稳定性。

5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机制分析

系统平衡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协调互补,使系统结构优化、功能正常的一种过程或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概念本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定义的,而竞技运动竞争系统的开放性、要素之间非线性关系以及最初的远离平衡态的特征,使得该系统属于耗散结构,因此,可以利用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理论来解释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机制。

5.1 竞争平衡机制分析的理论基础

5.1.1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3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例如,竞技体育属于耗散结构,其发展的动力来自与外界系统不断地进行熵的交换[10];竞技能力系统属于耗散结构,具有“稳态”—“失衡态”—“稳态”的变化规律[3];体育系统具有开放性与有序性[13];体育管理系统具有稳定而有序的耗散结构[6]等。从诸多的研究文献来看,竞技运动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大系统,而单就由竞争相关要素构成的竞争系统而言,同样属于耗散结构。

5.1.1.1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具有开放性

系统开放性是耗散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耗散结构形成、维护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系统的开放性表现为系统向外界环境开放并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竞技运动竞争系统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其本质是竞争系统的核心要素——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发生各种信息交流、物质能量交换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例如,参与竞技运动的一个团队,他们要时刻关注对手、了解竞争对手,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作为一个政府主导竞技运动发展的管理层,他们要时刻了解国家、社会对竞技运动的需要是什么,从而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正是因为竞技运动竞争系统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参与,不得不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所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5.1.1.2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在物理学领域针对物体的物理特性如热量、力、酸碱度等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这些要素比较单一且可以通过相关仪器的测量来判定,但当用它来描述社会学领域内的系统特性时就有一些困难。竞技运动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是由多种类、多属性的要素构成的,对于不具同一属性的要素要判断它们是否均匀是比较困难的,只能通过系统的本体要素的物理性质的均匀程度来判断。竞技运动竞争系统比较直观的观测要素是竞技优势,一般研究竞技运动竞争态势往往通过竞技优势分布的变化来描述,因此,竞技优势可以用来描述竞争系统不均匀状态的本体。而且,这种可以观测的本体其差异是可以流动(变化)的,不均匀的状态是因为这种“流动”的行为造成的,而这种“流动”恰恰是因为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等交换造成的,这也符合系统开放性的特征。

项目特征、地理条件以及人种等基础要素的影响,再加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外部要素的制约,竞技运动的竞技优势在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分布是不可能均匀的,又因为系统参与竞争的主体的数量不能长久保持一致,这也造成竞技优势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这种竞技运动属性的不均匀特性以及流动的特征,使得竞技运动竞争系统远离平衡态。

5.1.1.3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机制

非线性作用指系统内要素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不按比例、不成直线、不确定的关系,用以描述这种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方程式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在竞技运动竞争系统中,非线性作用是非常普遍的。例如,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对竞技运动优势的获得具有作用,但不是经济越发达所获得的竞技优势就越大,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能获得较大的竞技优势;政府对竞技运动的干预可以促进竞技运动的发展,但持续加强的干预却不能获得成比例的效果,这种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不是直线的关系,其存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5.1.1.4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具有涨落现象

在竞技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其竞争态势呈现了“垄断—均衡—垄断”的动态变化过程,而在竞技优势分布上则表现出“集中—分散—集中”的动态过程,当竞技优势集中于某一区域时,对于这一区域来讲呈现“涨”的现象,当这一区域的竞技优势集中效应消失后,这一区域的竞技优势又呈现了“落”的现象。在竞技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涨”、“落”现象不断的出现和转换。

普里戈金认为,涨落是有序形成的方式,它在有序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涨落扩展到整个系统时,这样的涨落能够对系统全局的演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涨落以既是干扰者、又是引导者、建设者的身份,改变了系统均值,导致了系统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9]但并不是所有的涨落都会形成有序结构,普里戈金认为,在一定阈值范围涨落可能引出新的状态,这种新的状态通过能量耗散作用而能够稳定下来。但当引起涨落的外界输入超出耗散作用的消耗时,这种新的有序结构是不可能稳定下来的。据此,本文认为,在竞技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外界干预的能量如果超出了该项目系统耗散作用的消耗时,可能会使这个竞技项目的系统失去向有序发展的能力甚至改变该项目的本质,造成项目的功能失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5.1.2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存在竞争与协同

5.1.2.1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产生

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自发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竞争与协同作为一种现象、一种机制广泛存在于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同样,也广泛存在于竞技运动领域。

竞技运动本质特征是竞争,一个竞技运动的竞争系统中不仅广泛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而且,一个个竞技项目组成的系统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项目之间也广泛存在着竞争。竞争为竞技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陈金祥认为,“竞争是通过较量斗争的相互争胜方式,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以最大限度地夺取目标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为目的,以优胜劣汰为结果的一种行为”[2]。可见,竞争只是一种行为形式,而“取得主导地位”或“最大限度夺取资源“满足自身的需要才是竞争的主要目的。

竞技运动是需要双方或多方参与竞争才能存在的一种人类活动方式,各主体因对手的存在而存在,围绕竞争主体而产生的各种要素也因主体的存在而存在。各参与主体在价值目标的导引下就有限的竞技资源展开竞争,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各主体为保障满足自身需要资源的有效性以及利益的最大化,必须维持着竞技运动整体价值的存在和长效性。竞技运动自身失去了价值,竞争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协同的出现为维持系统整体的有效性和价值性提供了可操作手段,能够满足竞争主体不断的价值需求。所谓“协同”,通俗的讲就是“1+1=3”,陈金祥认为,“协同是通过联接、合作、协调、同步等作用方式,以平衡有序的结构为特征,以获取最大的目标资源为目的,以比竞争耗散更小、效益更大为前提,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结果的一种作用方式”[2]。竞技运动的竞争主体们通过协同获得的利益超越了自身单独作用所获得的利益,从而能够长效地满足自身的需要。

5.1.2.2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作用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存在的竞争与协同作用是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各类主体在对竞技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在共有价值的引导下,以追求由这些主体组成的系统的整体平衡和有序结构为目标的一种行为规律,是竞技运动有序发展的一种机制。首先,在价值追求上,各主体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竞技运动出现协同作用的基础;其次,竞技运动系统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个人,但这种竞争与协同的关系主要局限于主体之间而不涉及到主体的内部;再次,竞技运动的这种竞争与协同作用,强调的是双重作用,既强调竞争作用,也强调了协同作用,突破了以往竞技运动单纯强调竞争作用的局限性,这种双重作用可以把系统内的局部涨落发展成整个系统的巨涨落,从而引起系统向新的方向演化;最后,竞技运动类似于一个生态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群,在这一个群落当中,各要素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就稀有的竞技资源展开竞争,但又不得不通过协同来保存和扩大他们赖以需求的竞技资源。因此,针对竞技运动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机制,可以通过图5来揭示。

5.2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平衡演化的过程

5.2.1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动力来源

黄胜初、谢雪峰认为,竞争与协同是竞技运动的基本内容,竞技运动各要素之间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是竞技运动自组织演化的动力[4,11]。竞争平衡是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与“竞争”行为紧密相关的相互矛盾的诸要素以及辅助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使竞技运动总的状态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它包含了发展与进化的过程。而自组织演化的本质也是一种发展和进化,这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竞争与协同是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内部动力来源,也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它决定了竞技运动竞争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其中,竞争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竞争主体对竞技资源占有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竞技运动因项目特征、历史起源、地理条件、文化环境等项目基础要素造成的竞技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二是,在竞技运动的发展、传播过程中竞争主体因综合实力、价值取向、组织管理体制等保障要素的不对称性所导致的发展差异。而协同作用主要来源于竞争主体所追求的价值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竞争主体基于共有的、具有相同属性的竞技运动价值的追求而产生的横向关联,如都为满足民众对休闲娱乐需求的价值追求,这种协同使竞技运动的发展规模扩大;二是,竞争主体基于不同价值追求而产生的纵向关联,如政治价值与经济价值追求上的差异,双方需求没有冲突、各取所需,这种协同促进了竞技运动发展范围的扩大。

图5 本研究竞技运动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机制示意图Figure5.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s System

竞技运动系统规模和范围越大,占有的社会资源也就越多,而自身的价值的也就越大。随着竞技运动价值增加,其对竞争主体的吸引力也增加,参与竞争的主体数量也就越多,这就为竞争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可能。然而,竞争主体对价值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竞技运动的价值分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时,都会对竞争主体的参与意愿产生影响。一方面,为了维持竞技运动的高价值性和长效效应;另一方面,竞争主体为了获得竞技资源的最大化、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这两者之间必然需要一种协调,而平衡就是其协调机制。

5.2.2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部的因果关系

竞技运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不仅含有的要素数量多,而且,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作用关系,并通过正负反馈机制。一方面,使竞技运动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改造环境以适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正是在正负反馈机制的作用下,使得竞争系统的演化格局呈现着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性。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研究的重点是它的态势变化过程,过程变化的原因是机制研究的重点,本文尝试利用Vensim软件分析竞争平衡的动力因果关系(图6)。

图6 本研究竞争运动竞争系统内部动力因果关系示意图Figure6.The Causality of Power in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

竞技运动的竞争平衡可以在没有外部动力的情况下自我演化,是系统自我组织演化的一种体现。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的主体通过竞争与合作的形式产生了复杂的因果关系,各种因果反馈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揭示了竞技运动竞争平衡演化的内在推动力。

各种因果关系形成的反馈回路主要有:1)正反馈回路:协同作用→竞争平衡性→系统规模→协同获益→协同作用;2)负反馈回路:竞争作用→竞争平衡性→系统规模→竞争获益→竞争作用;3)正反馈回路:协同作用→竞争平衡性→系统规模→竞争获益→竞争作用→竞技资源有限性→价值需求压力→协同作用;4)负反馈回路:协同作用→竞技资源有限性→价值需求压力→协同作用。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能够借助负反馈机制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价值的长效性甚至增值,同时,能够充分利用正反馈机制维持和促进系统的继续发展。竞技运动竞争系统中微小的或者局部的涨落能在正反馈的作用下被放大或者扩大到整个系统,从而转换成新的平衡态势。稳定和增长的相互作用使得竞技运动竞争系统能够稳步的发展,保持着竞技运动系统的良性生态。

5.2.3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演化过程

竞争与协同是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部动力的主要来源,它在系统内部推动着竞技运动的发展演化。由于开放系统的系统作用,竞技运动无时无刻不与外界环境(系统)发生能量、信息、物质等交换,外界环境(系统)的协同作用也给竞技运动竞争系统提供了外部动力。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在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向系统有序结构的方向演化。内部动力主要包括竞争主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积极参与竞争的压力和协同竞争收益的吸引力;外部动力主要包括国际经济趋势、政治局势、文化环境、科技革命等带来的促动力和影响力。其中,内部动力是促进系统竞争平衡演化的主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演化方向和演化结果;外部动力是系统竞争平衡演化的辅助因素,它为系统的形成以及向新的平衡态势转化提供促发动力(图7)。

图7 本研究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在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作用下平衡演化过程示意图Figure7.The Equilibrium Evolu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 under the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

5.3 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调节方式

竞技运动竞争系统的演变是由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共同作用推动的,利用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关系,借助内部动力进行调节的方式,本文将之称为自我调节方式。受限于系统内部要素间发生关系的范围以及内部动力来自竞争与协同的矛盾性的一面,自我调节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本文将这种临界限度称之为“平衡阈限”。当竞技运动竞争系统的变动处于“平衡阈限”范围时,系统能够凭借自我调节方式不断调节、变动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状态。但当竞争系统的变动超出“平衡阈限”范围时,就会出现失衡现象,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有限,必须依靠外部力量的调节,失衡的竞争系统才能重新恢复平衡,这种借助系统外部力量、借助外部动力机制进行调节的方式被称作外部调节方式。

自我调节方式是一种通过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来实现竞技运动系统功能的正常化过程,这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一种机制。例如,竞技运动系统内的优势竞技主体主动地通过技术共享、技术输出等方式实现让渡自身利益的行为,使其他竞技主体获得相对均衡的竞技利益以维持整个竞争系统的完整性,最终实现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和自身结构的最优化。

竞争系统的内部调节需要在一定的阈限范围之内,当系统的失衡的程度超出自身调节的阈限范围时,系统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方式实现平衡就需要借助外部调节方式,这种借助外部力量改变系统的结构、状态、行为的方式是系统他组织的一种表现。苗东升曾指出,“凡进化出专门负责调节控制的子系统的系统,这种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就有他组织作用”[7]。竞技运动发展到现今,大部分项目都进化成具有自我管理的机构(如项目协会),这些机构能够对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发出指令,使竞争系统按照指令的方向演化。当竞技运动竞争系统长期处于失衡态势时,单纯依靠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自组织已不能满足系统对组织行为有效协调的要求,这导致竞技项目发展动力不足,甚至出现消亡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竞技运动竞争系统内部负责调节控制的子系统(项目协会)会通过人为的手段措施,如通过规则修改限制部分竞争主体竞技优势的垄断、通过国际大赛项目设置的增减调节项目自身价值的大小等,再次创造一种协调的、更高层次的平衡态势。

竞技运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矛盾统一,“但他组织运动归根结底要在自组织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应遵循、适应、利用对象的自组织规律”[8]。因此,竞技运动竞争平衡的演化虽然是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自组织是演化的主要机制,产生于自组织的自我调节方式是系统平衡演化的主要调节方式。

6 结语

中国发展竞技运动、建设体育强国,要在积极探寻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竞技运动竞争系统中的竞争与协同机制,制定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策略不仅要能够保障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整个竞技运动系统稳定与进化的需要,为整个竞技运动系统维持良好生态做出贡献。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创新“为国争光”的思维,由传统的国家主义思想向全球主义思想倾斜,就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处理好“普及”与“突破”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金牌的数量提高与保持,充分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满足国家整体战略的发展需求。最后,针对中国乒乓球已经长达30多年的垄断(超过了乒乓球发展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垄断期限)的特征,中国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接受国际乒联的改革,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革当中去,为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市场化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两个重要的措施应当是技术援外与拓展世界乒乓球职业巡回赛,以维持和提高这项竞技运动的生命力和价值度。

[1]陈丹.夏季奥运会设赛项目竞技实力国际分布状态平衡度判别及发展对策设计[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33.

[2]陈金祥.也论竞争和协同——兼与曾国屏同志商榷[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6(1):31-34.

[3]冯瑞.竞技能力系统“能量流”平衡与稳态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9):22-24.

[4]黄胜初.竞争与协同的矛盾是推动体育运动发展的原动力——体育的哲学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27(2):76-80.

[5]雷桂成.试析奥运会金牌榜与综合国力的关系[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1):29-32.

[6]李军岩,程文广.基于熵、耗散结构的体育管理系统演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2):35-37.

[7]苗东升.复杂性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37.

[8]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2.

[9]谭长贵.关于系统有序演化机制问题的再认识[J].学术研究,2004,(5):42.

[10]田野,田慧.从耗散结构理论看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J].体育科学,1994,14(2):27-31.

[11]谢雪峰.竞技体育生态的本质体现:竞争与协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4(7):7-10.

[12]徐刚.竞技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垄断与均衡再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93-1694.

[13]徐永刚.体育系统的开放有序与发展——耗散结构理论在体育发展中的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9,9(1):8-12.

[14]杨改生,周珂,史友宽,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优势转移现象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9):26-37.

[15]《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编委会.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83.

[16]郑芳,丛湖平.职业体育俱乐部竞争实力均衡的基本假设及度量[J].体育科学,2009,29(7):29-36.

[17]CHRISTOPH BREUER,TIM PAWLOWSKI,ARND HOVEMANN,等.试析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中的“竞争平衡”[J].体育科学,2009,29(4):3-16.

[18]SIMON ROTTENBERG.The baseball players’labor market[J].J Political Eco,1956,64(3):242.

猜你喜欢

乒乓球竞技竞争
乒乓球悬浮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含扩散项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数值模拟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感谢竞争
乒乓球与大铁球
迷你乒乓球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