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综述
2014-07-26何广益方红英
何广益 方红英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一系列程序和政策,与公司治理有着思想上的同源性。因此,研究内部控制的问题不能脱离公司治理的视角,而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决定着一个公司所有权的配置效率,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力和义务的集中反映,它对公司控制权及治理机制的运行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最终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而内部控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循程度,因此只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性。
一、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控报告的有用性及其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及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等方面,而直接研究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二者关系的文献较少,较多是在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时提及,或将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在研究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间关系时对二者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早在1993年,Jensen就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是影响董事会治理效率并导致内部控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ogier Dumes(2000)在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时,以荷兰证券市场14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市公司规模,委托审计的外部审计机构声誉等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股权结构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所影响。Jenson 和 Payne(2003)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内部治理系统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缓和代理问题引起的冲突而且还能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Jayanthi 和 Krishnan(2005)在对审计委员会组成与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能减少内部控制问题的发生。Canada 等(2008)指出SOX法案实施以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更多地介入到内部控制过程中,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国内研究成果。与国外学者研究状况相似,我国目前专门针对内部控制与股权结构相互关系的文献极少,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二者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存在三种观点:一是等同论;二是环境论;三是互动论。上述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实证性文章在2007年之后才大量涌现。早期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周鲜华,张秀红(2007)、李少轩等(2009)等人,虽然这些学者没有专门针对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进行研究,但是其研究结果从侧面证明了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着重要影响;直接从股权结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的学者主要有以下:吴益兵,廖义刚等(2009) 选定 2007 年 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构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影响内部控制质量水平,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都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吕国雄(2011)研究显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低,治理机制中的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显示为正相关。储成兵(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可以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来选择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从而攫取控制权私人利益。
二、股权结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成果。国外在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管理者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对前两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如管理者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Morck 等人认为当经理层持有大量股份成为公司大股东时,便会通过牺牲其他小股东的利益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致使其减少会计信息披露的意愿。与Morck等的思想相似,Loebeecke等指出管理层持股是财务报告欺诈发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但是Warfield等以现代公司理论为基础,研究公司管理者的持股比例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提出,当管理人员入股或机构所占股权增加时会降低代理人成本,因此也减少了经理人员操纵盈利数字的可能性,该研究发现与Morck、Loebeecke等关于管理层持股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观点相反。而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当中,Renneboog以比利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指出没有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加强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证据。同样Megumi和Masashi以日本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机构投资在投资过程存在短视行为,更加关注短期收益,缺乏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动力。但是Chung等却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其在对机构投资者会计信息质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使公司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逐渐减少,这也就说明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虽然大部分学者经研究认为股权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或正或反的影响,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影响关系。如 Chen在 2006年进行多种因素与财务舞弊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通过分析发现国有股比例等股权结构方面对财务舞弊却没有显著的影响。
2.国内研究成果。我国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陈汉文,林志毅等以琼民源为例,尖锐地指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并非是由于操作失误所引起,其根源是现行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股权构成方面,刘立国等、陈工孟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法人股比例与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而流通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负相关(梁杰);肖星和王琨的研究发现,会计业绩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的上市公司,对机构投资者越有吸引力,同时他们的持股也有助于会计业绩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在股权集中度方面,薛皓基于关联交易的视角考察股权制衡如何影响经营性应计的可靠性,研究结论支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其研究结果揭示了股权制衡是改进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具体途径。刘春,孙亮采用熵权法构建会计信息质量指数作为综合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考察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一定的股权制衡上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但是王昌锐,倪娟采用沪、深两市2007-201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三、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成果。由于COSO报告和美国SEC着重强调内部控制在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作用,以及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由此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成为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学者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Doyle等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的盈余质量也更低。并由此推论,内部控制可能是盈余质量的基本动因之一。遵循这一思路,Doyle等在2007年又以705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与估计的应计质量存在显著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有公司层面缺陷的样本中更为显著,进一步支持了其在2005年的关于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的结论。虽然这些学者均没有直接检验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但是从其研究结果均表明内部控制越好,会计质量越高,由此可推论出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Altamuro and Beatty(2010)。
2.国内研究成果。国内许多学者对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早期主要是规范研究,从二者之间的理论基础以及相互关系出发,阐述内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如李明辉认为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唐予华、强培东、吕红梅、杨义元等在探讨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联系时,都认为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裘宗舜、柯东昌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出发,阐述了完善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会计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其观点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学者的观点。同样,尤建勇、曹晖均认为内部控制的是否完善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四、相关启示
本文从国内外视角对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做了回顾,希望能够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现有的文献成果可以看出,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均对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现有的相关政策规范也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披露提出了要求,但是对内部控制在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起着怎样的作用尚未明确,只有理清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股权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13GWCXXM-11]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