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陆变迁”一节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07-25李朴
李朴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教师和课堂,这样我们的教育就面临着一个“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采取案例的办法对“如何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了有益的探索,希望对进行中学地理有效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前,有部分地理新授课教学效率低,这是因为地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师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以教的多少来代替学生学的多少,很少考虑到学生接受与否;不去反思应该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更有甚者,课堂组织混乱,我教我的,你听你的,能听多少是多少,全凭学生自觉。
如何上好每堂新授课,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以“海陆变迁”新授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怎样上一堂有效的地理新授课。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5分钟时间)[情境创设]出示材料: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教师引导]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与我们本节要学习的“海陆变迁”有联系吗?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海洋和陆地呢?为什么有的地方是山地高原,有的地方是平原盆地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学到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5分钟时间)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学习目标。“海陆变迁”的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内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学会看书43页中图2-55“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书44页中图2-56“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讨论并总结世界上火山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这些地方?
出示的学习目标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①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学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学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处事态度及用科学观点、方法解释地理现象等。②目标要准确。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三者之间不能混淆。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注意和现实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③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授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新授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三、师生互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25分钟时间)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由于是新课的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很重要,所以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探索知识点的获取过程。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往往同教师板书联系起来,有时也可借助资料书中已有的“知识点整合”进行梳理。
“海陆变迁”知识点探究过程如下:
[教师引导]看书41页中的“活动”题,同学间讨论并解释这些现象。
(1)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海洋变成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陆地变成海洋)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拉伸运动)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学生活动1]对比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凹凸相吻合性接合教材内容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进而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活动2]看书上43页中图2-55“六大板块的示意图”,指出六大板块名称,并在图中记忆,从而使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得到训练。
[教师引导提问]在图中找出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它们属于什么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中哪一个板块几乎全在海洋中?(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如何?(碰撞挤压运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呢?(碰撞挤压运动)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呢?(张裂拉伸运动)
[学生活动3] 联系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和书44页中图2-56“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在图中找出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大西洋、红海、地中海等。
[学生讨论1]用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解释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大西洋、红海、地中海的面积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总结] 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运动形成的。红海、大西洋的面积有可能会越来越大,将来可能会变成新的大洋;地中海的面积会越来越小,将来有可能会消失。
[教师过渡]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但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学生活动4]看44页中图2-56“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找出世界两大地震带:a被诽平洋火山——地震带;b焙峁嵫桥反舐侥喜亢头侵薅北部的火山——地震带。
[学生讨论2]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为什么这里多火山地震?你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吗?
新授课上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生产实际,找准时事热点与考查内容的衔接点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学生讨论总结]日本位于环太平阳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中国汶川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地震带附近,易发生地震。
[知识拓展]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当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①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面并紧抓桌子腿,如果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时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②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③不要慌张向户外跑,以防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④将门打开,确保出口,走消防通道不坐电梯。⑤户外场合,要用手或手提包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⑥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⑦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⑧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对于这部分拓展教学,因为在将来的生活中学生会碰到类似的现象,所以很有必要进行这一步,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地震发生时如何求生的本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教师板书如下:
(1)列举海陆变迁现象:①由陆地变海洋;②由海洋变陆地。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①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②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a卑蹇橛氚蹇榈呐鲎苍硕; b卑蹇橛氚蹇榈恼帕言硕。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被诽平洋火山——地震带;b焙峁嵫桥反舐侥喜亢头侵薅北部的火山——地震带。
知识点的板书很重要,它能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四、课堂练习(10分钟时间)这步工作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备课,选好习题,其内容既要与本堂学习的知识有关,又要与时俱进,涉及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1.板块构造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是
A.日本多温泉
B.美国多飓风
C.印尼多地震
D.意大利多火山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变成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3.(中考演练提升题)看图并阅读材料,分析回答(10分)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
(1)本次地震大致位于图中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填字母)(4分)
(2)想出躲避地震带来灾难有效、科学的方法(至少3种)。(6分)
五、教学反思新授课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一起探究出知识形成过程,熟悉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进行。第二大部分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习题检测,先是基础知识部分,然后针对学业水平考试选择一道习题。在检测过程中要求习题量不能大,难度上要有层次性,还要注重与地图的结合。这一部分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要查阅资料,精选习题,要求教师在课外下一定的工夫。
总之,新授课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获。如果我们的每堂新授课都像这样去上,相信课堂效率会很高,这样学生会把地理知识掌握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