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教育探究
2014-07-25孟令军
摘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和机制上的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和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其素质高低决定着党的思想政治优势能否发扬和传承下去。高校只有建设一支有稳定骨干力量、专兼职结合、动态平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合理地构建其教育队伍的素质体系,全方位提高教育队伍的素质,才能牢牢地抓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98-02
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决定着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范围,也引发了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变革,对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和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定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高校学生为对象、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目的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内容以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网络文明为主,其目标是培养具备高尚思想政治品德和优秀信息素养的高校学生。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突出网络平台的应用,因此,其教学实践方法更灵活、更多样,也更富于挑战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处于思想意识开放与探索期的在校生网民,他们正值青春,激情飞扬,刚刚摆脱高考体制下的填鸭式教学,正式步入以自我学习为主的校园生活,并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肩负着民族兴衰、国家命运的历史重任,而目前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责任感还不够明确或坚定;他们渴望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控制未来的能力,但是目前却尚未具备抽象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难以屏蔽现代网络的负面效应。
其次,高校的教育方向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各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将其核心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民众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在网络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社会网民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思维和个人主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利用网络平台来接触在校青年网民,旨在引导其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精神。无论是传统的面对面沟通还是现代的网络教育,高校必须从始至终地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
最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实现开放式、民主化和互动性强的人本主义教育。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精神品味的提升,激励其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社会变革与挑战。面对作为青年网民的在校学生,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张和民主意识,通过开放性、互动性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培养学生自学和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要求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青年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其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性之强、之广、之深,前所未有。因此,高校必须“要培养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
第一,优秀的政治品质表现为高水平的政治敏感性、预见性和坚定性。政治素质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其素质要求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
第二,信息能力强表现为过硬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信息识别能力是指教育者对信息进行判断和鉴别的能力,即:从交叉渗透、时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与党的政治方向和立场保持一致的优质信息,将之与大学生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启发大学生的思维,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教育者主动搜索信息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是指教育者对所获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和消化,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有效传递给学生,进而通过网络平台上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来实现有效的意见沟通,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总的来看,信息能力强不仅要求教育者掌握多渠道的信息内容,还要求其掌握时新的信息技术及其工具,如网络浏览、搜索引擎、网络下载、社交网络等。
第三,知识素养主要是指教育者的学习意识、知识构成、个人修养和教学水平,是高校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个人的学习意识,拓展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时时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动态。
第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和进步的内在能力和素养。变化与创新是网络时代的突出特征,大学生网民是最能接受网络生活方式的学生群体,也是最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应用网络技术与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和方法的创新,要求教育者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科研成果,能够以更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来取代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因此,教育者应突破思维定式,关注大学生的信息源和社交方式,注意研究游离于课堂之下、学校之外的学生思想动态;要在整合学生、教师、学工部等各方力量的基础上,坚持课堂教学的导向性、科学性、规律性、时代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教学语言、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把教学上升为艺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心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培养与展望
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队伍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力量,包括专职、兼职和后备人才等多维力量。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平等性与开放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给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采用交叉培养的方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和网络教育师资,综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品质和信息能力。一方面,鉴于在职的教育者多数具备较高水平的政治品质但信息能力相对薄弱,高校宜采取定期培训、锦绣、交流和岗位实践等多样化形式,提高教育者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现代化、信息化。另一方面,选拔具有培养价值的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专业的青年教师与人才,组织他们集中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自身的政治敏感性、预见性和坚定性,进而充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根据不同师资群体的差异化特征,开展个性化的跟踪指导和培养,培养适合不同岗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此基础上,组织教育者应用网络平台和技术,传播“红色”信息,开展“红色”教育,同时尽量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网民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endprint
第二,采用定期学习和岗位考核的方式,全面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素养和创新意识。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理论学习,但是对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重视不足,未能有效借助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和人格魅力来进行网络教育,也难以采用启发式、参与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等灵活多样、自由组合的工作方式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
第三,采用校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大力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贯彻“业尽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理念和师德至上、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引导青年教师把个人目标诉求与学校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同时,高校应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赴网络教育成就卓著的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提升教师的校际交流和合作研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时代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传统模式,而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将大力助推合作院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这种资源既然包括网络资源,也包括教学资源。其中,网络资源的核心是海量信息、便捷的搜索工具和灵活的互动工具,教学资源的核心是包括专职、兼职和后备多维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应用平台的连接与合作,高校之间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资源和教学资源的资源整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其社会影响。
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党的思想政治优势能否发扬和传承下去。高校要建设一支有稳定骨干力量、专兼职结合、动态平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必须明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定位,并合理地构建其教育队伍的素质体系,采用交叉培养、定期学习、岗位考核、校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提高教育队伍的素质。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利用网络思想组织教育的积极因素,牢牢地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扎实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小金,欧阳鹏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实现与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6,(3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siyanhui.wenming.cn/zgsh/ds/201307/t20130708_1333786.shtml.
[3]陈晓钢.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4]王磊.武汉理工大学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部简报,2013,(28).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简介:孟令军(1972—),男,黑龙江孙吴人,黑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地理学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