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2014-07-25吴御生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激发、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协同育人企业,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管理,为合作的长效运行提供保障;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使企业能在协同育人中获得人才收益。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校企;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74-03
作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重要途径的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无论是合作形式、内容,还是合作成效,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跟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浅层次阶段,众多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即所谓的“校企合作失灵”[1]。如何激发、增强众多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推进合作向多方位、深层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高校的角度,探索校企合作路径,激发、增强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使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合理选择协同育人企业,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笔者对28个企业的组织校企协同育人的高层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给出了七个影响校企协同育人主要因素选项,要求企业作为被调查者按重要程度从高到低列出三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1),目前企业认为影响他们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最重要因素是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将其列为第一、第二和第三选项的份数分别为16、6和2,这说明企业最关注的是经济收益,特别是直接的经济效益。
表1企业认为影响校企协同育人主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知识经济时代,校企协同育人既是教育活动,也是经济活动,是一种互利共赢、平等的合作,合作必须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利益均衡的基础上[2]。若协同育人只突出、强调一方的主体地位与利益,合作势必不能长效持久。
高校尽管已普遍认识到,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有效路径,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和旧教育体制的影响,作为协同育人主体的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对校企合作的市场化认识不足,没有把校企合作放到市场经济中来认识和实践,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践岗位、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学术抱负,这势必会导致协同育人的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中,普遍存在 “校企协同失灵”现象。
如何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克服“校企协同失灵”?协同育人企业的合理选择极为重要。高校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科学合理地选择企业。因为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合作双方资源与能力的异质性与互补性的程度决定了校企双方合作动机的强弱,任何一方的实力太弱,就会使另一方的合作动机减弱,合作就难以为继。因此,要探寻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合理选择协同育人企业是第一步,是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其主要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是对企业的技术实力与信誉进行调查,了解是否适合与其进行校企协同育人,与其进行校企协同育人能否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第二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调查企业的需求,分析校企协同育人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第三是调查了解本校的优势资源,分析本校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什么服务,努力构建高校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处快速发展、科技较先进、科技含量较高的成长型企业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产生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且迫切需求高技术人才,有更高的积极性参与人才培养。高校应与此类企业深入沟通、广泛合作,这样有利于高等教育与先进科学技术保持同步,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高校应认真、全面地研究分析此类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征,树立与其合作、为其服务的意识,积极为其培养人才,以此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做出贡献、创造价值,尽可能地保证企业在协同育人中能得到相应的利益保障,调动、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生产管理与科研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锤炼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管理,为合作的长效运行提供保障
从笔者对企业的调研统计可以看出,对校企协同育人失败原因的归结上,企业认为主要是校企双方合作教育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企业获利较少(表2)。“企业获利较少”是预料之中的,而“管理制度不健全”反映了目前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中存在管理制度缺失或模糊的问题。所以要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和合作效率,除了须考虑企业利益补偿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表2企业对协同育人失败因素的归因
校企协同育人的建立与运行过程是一个起始于驱动机制,成长于沟通机制,归结于分配机制的有机过程。前期的准备充分,选择合适的合作方,是校企协同育人的起始,此时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只是一种可能。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管理,才是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的重要途径,才能促进科学、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为合作的长效运行提供保障。
(一)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双方的信息交流极为重要,笔者的调研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认为在校企协同育人期间建立双方的信息交流渠道很重要(表3)。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信息交流畅通,才能及时化解矛盾,互相了解对方的需求,使校企的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动态过程始终保持平衡。
表3建立信息交流渠道重要性统计表
(二)构建适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
要真正深化校企合作,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学校教学存在着各自的规律与特点,导致在校企合作期间难免出现时间上的矛盾冲突。为了解决校企合作的时间错位,高校应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与规律,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适应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减少企业负担,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办学目标。
(三)采用集中—混合专业的实习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安排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大多是集中进行的,同一专业学生数量多,一般是几十甚至上百人同时出现在有限的岗位[3],客观上使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与干扰,使得有意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也有畏难情绪,而且,由于企业有丰富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数量有限,大学生很难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实践锻炼机会,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而集中—混合专业的实习管理模式的集中指的是一个合作企业接纳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同时进行实习实践,而混合专业指的是在同一合作企业的学生是由多专业组成的。其优点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同一合作企业有几十名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有利于学校进行监控与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散在不同岗位与部门,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并有利于企业指导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提供较全面详细的资料,获得合适的人才;企业指导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易得到提升。
endprint
三、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使企业在协同育人中获得人才收益
笔者通过对28个企业的组织校企协同育人的高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表4),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利益考量就是人才收益,获得合适、稳定的企业人才,所占比例为32.14%,远超于其他选项。人才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在企业招聘人才的一两次面试中,无法鉴定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往往在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对新员工会有大约半年至一年的考察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通过学生教学实习,企业和大学生可相互了解、考察,显然比在短暂的笔试、面试中考察人才全面透彻得多。而且这些学生比较熟悉企业工程流程与业务,不用进行岗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脱离实际需求的现象,学生能力结构不符合职业要求。笔者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表1),在七个影响校企协同育人因素选项中,企业将双方的利益分配列为第一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为37.35%,将“学生素质”列为第二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为24.10%,这两个选项所占的比例远超其他五个选项,间接地反映了企业对当前高校学生素质的不满意,导致了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上普遍缺乏合作的“内驱力”。
表4企业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
为了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性的培养,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使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合适的人才,得到人才收益,各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须充分考虑新技术、新成果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知识、专业特性及高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调动企业与高校进行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的长久有效。
(一)将新技术、新成果等前沿知识纳入课程计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等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不断涌现,高校的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行业发展,普遍存在“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的现象[4]。因此,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广泛的紧密联系,可以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每一种专业所面对的各种职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任职要求,了解生产、科研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将它们纳入课程计划,调整课程体系,使其日趋科学、完善,确保专业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这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能使大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还能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促进学生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企业需求,激活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内驱力”。
(二)根据专业的特性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
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须根据各专业所面对的各职业对大学生的任职要求,充分考虑专业的特性。对于那些,要求毕业生须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专业能力,经过较强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有较多从事技术含量较高、专业型的工作的专业,高校就应为该专业学生开设较高比例的专业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提升他们的专业化劳动生产能力。以机械类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这个专业涵盖了五个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热加工工艺、铸造、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和焊接工艺及设备,在1998年专业调整之前这是五个不同的专业。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 如果采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结构, 要求学生在四年中学习如此广泛的内容,势必会造成专业能力弱化,专业特长不突出的结果。目前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不强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是明证。因此,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宽口径专业招生、窄专业方向培养的办学理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5]。而对于一些专业,诸如文科类应用型专业,除了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更多是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采用开设更多通识课程,加强基础课程,设置综合课程等途径实现,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等就业软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跨学科混合型创新人才。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当今媒体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还要注重对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的学习,以加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把关意识。因此,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须培养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政治、历史、社会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充分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
社会发展既需要科学研究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既需要有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人才,也需要跨学科混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加强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适应性。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目标,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求创新”的理念,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深度、学科自身的逻辑发展,拓宽学科基础,倡导学科交叉,把科学研究纳入到本科的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系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大学生来说,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其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强调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难度的适度性,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顾金峰等.校企合作失灵:原因与矫正措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3,(3).
[2]沈云慈.市场经济视角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
[3]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5]李尧,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1).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简介:吴御生(1966—),男,广东揭东人,广州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探索”(广大办[2012]3号)阶段性成果
endprint
三、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使企业在协同育人中获得人才收益
笔者通过对28个企业的组织校企协同育人的高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表4),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利益考量就是人才收益,获得合适、稳定的企业人才,所占比例为32.14%,远超于其他选项。人才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在企业招聘人才的一两次面试中,无法鉴定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往往在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对新员工会有大约半年至一年的考察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通过学生教学实习,企业和大学生可相互了解、考察,显然比在短暂的笔试、面试中考察人才全面透彻得多。而且这些学生比较熟悉企业工程流程与业务,不用进行岗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脱离实际需求的现象,学生能力结构不符合职业要求。笔者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表1),在七个影响校企协同育人因素选项中,企业将双方的利益分配列为第一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为37.35%,将“学生素质”列为第二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为24.10%,这两个选项所占的比例远超其他五个选项,间接地反映了企业对当前高校学生素质的不满意,导致了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上普遍缺乏合作的“内驱力”。
表4企业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
为了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性的培养,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使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合适的人才,得到人才收益,各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须充分考虑新技术、新成果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知识、专业特性及高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调动企业与高校进行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的长久有效。
(一)将新技术、新成果等前沿知识纳入课程计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等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不断涌现,高校的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行业发展,普遍存在“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的现象[4]。因此,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广泛的紧密联系,可以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每一种专业所面对的各种职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任职要求,了解生产、科研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将它们纳入课程计划,调整课程体系,使其日趋科学、完善,确保专业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这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能使大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还能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促进学生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企业需求,激活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内驱力”。
(二)根据专业的特性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
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须根据各专业所面对的各职业对大学生的任职要求,充分考虑专业的特性。对于那些,要求毕业生须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专业能力,经过较强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有较多从事技术含量较高、专业型的工作的专业,高校就应为该专业学生开设较高比例的专业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提升他们的专业化劳动生产能力。以机械类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这个专业涵盖了五个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热加工工艺、铸造、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和焊接工艺及设备,在1998年专业调整之前这是五个不同的专业。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 如果采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结构, 要求学生在四年中学习如此广泛的内容,势必会造成专业能力弱化,专业特长不突出的结果。目前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不强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是明证。因此,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宽口径专业招生、窄专业方向培养的办学理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5]。而对于一些专业,诸如文科类应用型专业,除了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更多是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采用开设更多通识课程,加强基础课程,设置综合课程等途径实现,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等就业软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跨学科混合型创新人才。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当今媒体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还要注重对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的学习,以加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把关意识。因此,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须培养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政治、历史、社会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充分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
社会发展既需要科学研究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既需要有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人才,也需要跨学科混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加强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适应性。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目标,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求创新”的理念,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深度、学科自身的逻辑发展,拓宽学科基础,倡导学科交叉,把科学研究纳入到本科的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系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大学生来说,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其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强调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难度的适度性,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顾金峰等.校企合作失灵:原因与矫正措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3,(3).
[2]沈云慈.市场经济视角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
[3]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5]李尧,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1).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简介:吴御生(1966—),男,广东揭东人,广州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探索”(广大办[2012]3号)阶段性成果
endprint
三、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使企业在协同育人中获得人才收益
笔者通过对28个企业的组织校企协同育人的高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表4),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利益考量就是人才收益,获得合适、稳定的企业人才,所占比例为32.14%,远超于其他选项。人才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在企业招聘人才的一两次面试中,无法鉴定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往往在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对新员工会有大约半年至一年的考察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通过学生教学实习,企业和大学生可相互了解、考察,显然比在短暂的笔试、面试中考察人才全面透彻得多。而且这些学生比较熟悉企业工程流程与业务,不用进行岗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脱离实际需求的现象,学生能力结构不符合职业要求。笔者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表1),在七个影响校企协同育人因素选项中,企业将双方的利益分配列为第一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为37.35%,将“学生素质”列为第二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为24.10%,这两个选项所占的比例远超其他五个选项,间接地反映了企业对当前高校学生素质的不满意,导致了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上普遍缺乏合作的“内驱力”。
表4企业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
为了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性的培养,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使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合适的人才,得到人才收益,各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须充分考虑新技术、新成果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知识、专业特性及高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调动企业与高校进行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的长久有效。
(一)将新技术、新成果等前沿知识纳入课程计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等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不断涌现,高校的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行业发展,普遍存在“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的现象[4]。因此,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广泛的紧密联系,可以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每一种专业所面对的各种职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任职要求,了解生产、科研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将它们纳入课程计划,调整课程体系,使其日趋科学、完善,确保专业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这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能使大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还能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促进学生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企业需求,激活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内驱力”。
(二)根据专业的特性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
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须根据各专业所面对的各职业对大学生的任职要求,充分考虑专业的特性。对于那些,要求毕业生须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专业能力,经过较强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有较多从事技术含量较高、专业型的工作的专业,高校就应为该专业学生开设较高比例的专业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提升他们的专业化劳动生产能力。以机械类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这个专业涵盖了五个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热加工工艺、铸造、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和焊接工艺及设备,在1998年专业调整之前这是五个不同的专业。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 如果采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结构, 要求学生在四年中学习如此广泛的内容,势必会造成专业能力弱化,专业特长不突出的结果。目前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不强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是明证。因此,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宽口径专业招生、窄专业方向培养的办学理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5]。而对于一些专业,诸如文科类应用型专业,除了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更多是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采用开设更多通识课程,加强基础课程,设置综合课程等途径实现,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等就业软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跨学科混合型创新人才。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当今媒体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还要注重对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的学习,以加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把关意识。因此,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须培养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政治、历史、社会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充分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
社会发展既需要科学研究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既需要有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人才,也需要跨学科混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加强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适应性。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目标,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求创新”的理念,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深度、学科自身的逻辑发展,拓宽学科基础,倡导学科交叉,把科学研究纳入到本科的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系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大学生来说,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其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强调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难度的适度性,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顾金峰等.校企合作失灵:原因与矫正措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3,(3).
[2]沈云慈.市场经济视角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
[3]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5]李尧,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1).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简介:吴御生(1966—),男,广东揭东人,广州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探索”(广大办[2012]3号)阶段性成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