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专题教学

2014-07-25刘习根

大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原理

刘习根

[摘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专题教学,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总体上来理解其真实内涵。其次,必须把教材的抽象语言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再次,必须围绕每章的核心内容,构建不同主线的教学专题展开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总体性方法具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65-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当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的抽象性,使得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难点,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状况。笔者认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的根源就在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试从专题教学的模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展开本课程的教学,以实现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总体性的方法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题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从整体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其根本使命在于,教育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理论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选择一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卢卡奇曾经指出,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指其方法——辩证的总体性方法。“这种辩证的总体观似乎如此远离直接的现实,它的现实似乎构造得如此‘不科学,但是在实际上,它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1]从专题教学的模式来看,这种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总体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解:

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讲解。受传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影响,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成了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教材的编排模式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它却人为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来讲解,则可以避免这种条块分割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例如,我们在讲哲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实践的观点把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从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执着于某个原理的具体论证。因为作为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特征,而不是对其中个别理论的具体实证。马克思在谈到政治经济学方法时指出:“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产生过程。”[2]具体总体作为思想的具体,实际上是理解的产物,但这种产物并非凌驾于直观和表象之上,而应该由直观和表象等抽象加工而成。

再次,从实践哲学的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点突出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科学的唯物主义方法,对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为展望未来的理想社会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即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只有把革命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征。

二、运用一种具体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抽象回到具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普遍性原理,这种原理如果不能回归具体的话,就会变成一堆僵死的理论教条,让学生难以接受。如何使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教学语言,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语言的转化和使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内容编排上选取了一种比较抽象的语言。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它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能够深刻透彻地领会其中的每一个原理的真正内涵,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透彻地理解这些原理的本质内涵,再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接受。例如,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原理。现行的教材把它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仅是照本宣科,学生肯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把它当作一个原理来运用了。为了讲清楚这个原理,教师首先要对“思维”和“存在”的内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哲学意义上“思维”和“存在”的内涵,这是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从哲学的起源来讲述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就不再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与我们思考具体问题的方式结合了起来,即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什么?我们的意识能够认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可以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具体化了,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更加容易了。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又能够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这样,教学效果就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从抽象回到具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编排局限于教学的要求,不可能用大量的具体事例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也决定了这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程。然而,教学过程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要把理论重新从抽象拉回到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作为这些原理的解释者,教师并不是原本地复述原理,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释原理。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诠释学的任务就在于不以一种朴素的同化去掩盖这种紧张关系,而是有意识地去暴露这种紧张关系。”[3]这样,教师的理解和原理文本的阐释者的视角就结合了起来。要做到这种语言的转化,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善于用通俗、具体的语言来表述抽象的原理,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这种语言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要求教师授课的语言必须是生动具体的,因为生动具体的语言往往能够使深刻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这个方面,仅仅关注原理的逻辑一致性,于是造就了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的逻辑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成了抽象的理论教条,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与本课程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第二,它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这对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非常关键的,晦涩的、模棱两可的语言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解原理的困难。第三,它还要求教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用一些具有新时代气息的语言来表述原理的内容,从而使原理不再呈现为一种陈旧的教条,这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以每章的重点为线索展开专题教学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行专题式教学,旨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要想有效地贯彻这种专题教学模式,必须以每章的重点作为主要线索来展开专题的教学。就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来看,整个课程可以按照现在的七个分章和一个绪论来设计专题。绪论部分是整个教材的总论,这个专题可以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来设计,具体可以展开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一线索来讲授,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了解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和宗旨。

第一章可以围绕“物质世界及其运动”来设计专题,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第一个方面主要围绕“物质”这个概念来展开,由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石,因此,这个方面主要是沿着“物质的内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线索来展开教学,并由此突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方法论要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个方面主要沿着“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展开,重点围绕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进行教学,教育学生要能够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章可以围绕“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来组织专题。认识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必须回到实践当中,方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获取真理,而改造世界则是为了使世界变得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意味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人的认识和实践中达成了真正的统一。这样展开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使世界变得更加符合人类的发展和需要。

第三章可以围绕“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组织专题。按照“历史观的类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基本内涵—社会是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悟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的道理。这样,既让学生合理地认识每一个人,包括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又能防止学生对历史人物作用的片面夸大,从而达到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之目的。

第四章和第五章可以围绕“资本主义”来组织专题。沿着“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这条主线来展开教学。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通过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原理进行剖析,进而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析,就能够科学地呈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后者则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因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由来及其发展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到当代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来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总趋势,让学生从中认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根源。

第六章和第七章可以围绕“社会主义及其发展”来组织专题。从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来讲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并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趋势。重点突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前人理论研究成果而对未来理想社会做出的一种科学展望,由此教育学生既不要把它看得太近,又不要把它视为空想,从而发挥共产主义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范导作用。

总而言之,以每章的核心内容作为中心线索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教学,既能够突出重点,又能够兼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还能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专题教学是一种能够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概论原理
青铜器辨伪概论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