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14-07-25刘吕高
刘吕高
[摘要]成都学院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教育主题,挖掘新生开学典礼、年度评优评奖颁奖典礼和暨授位仪式三项大规模典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学校健康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学校师生的合力,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学校特色,对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一所或者几所专科层次的学校合并而成,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短、开放与创新不够、建设投入不足、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校园文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和育人对象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80后学生的顺利毕业,90后学生成为了高校校园的靓丽风景。这一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现出了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对于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加强新建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而促进系统育人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成都学院三大典礼实施背景
2003年,成都大学由专科恢复本科办学,更名为成都学院。2006年,原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整体并入成都学院,在这种多层次、多校区办学的现实下,要实现城市型综合大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成都学院自2009年建立了“学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全校资源,努力构建系统的育人机制。2010年,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工作的实际,开始全面启动“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深入挖掘“新生开学典礼、年度评优评奖颁奖典礼和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三项大规模典礼在塑造校园文化、开展思政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积极探索典礼创新的新途径,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着力发挥大型典礼活动营造气氛、引导学生情感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成都学院系统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三大典礼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新生开学典礼
以青春年华、激情满怀为主线,强调成都学院“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学校精神传统,使学生们逐步形成对学校的认同,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齐唱《成大校歌》和《成大学子之歌》,传承学校传统。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学校学生合唱团教新生集体学唱《成大校歌》和《成大学子之歌》,让新手在歌唱中爱校,在歌唱中把自己定义为成大的一员。
2.集体佩戴校徽和宣誓,定格成大烙印。为了使学生们加强对“成大人”的认同,在开学典礼上,学校举行了佩戴校徽仪式。在仪式上,学校领导亲自为学生代表佩戴了校徽,与此同时,台下所有学生同时为自己佩戴了校徽,场面宏大,学生们感受颇深。
3.颁发新生奖学金,鼓励新生争优。学校重视新生教育,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了新生奖学金。在开学典礼上,这一批学生要逐一上台从校领导手上接过奖学金证书。通过表彰,可以进一步引导全体新生向往优秀,鼓励他们争创佳绩。
4.家长观礼团,见证新起点。邀请新生家长参加开学典礼见证孩子迈入新的起点,搭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平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年度评优评奖颁奖典礼
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主线,强调不断超越、敢于奉献、善于学习的时代要求,以每年各级各类评优评奖为契机,在前期个人申请、组织审核、公开公示、风采展示、网络投票、公開答辩的基础上评出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在评优评奖颁奖典礼上进行隆重表彰。通过表彰大会,使学生们更加肯定自己,找到差距提升自我。
1.系统整合工作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都学院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重新整合学生工作的各项资源,将所有涉及学生的奖励集中颁奖。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整个颁奖典礼由学生自编自导,各项具体事宜全部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给予指导。尤其典礼的重头戏颁奖嘉宾,改革了以前学校定的传统,由学生自己邀请,可以是校领导,也可以是专业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人士等,不受身份限制,都能够参加到这个规模盛大的全校典礼当中。
此外,在评优评奖颁奖典礼上,增加了获奖学生集体呼喊口号的环节。当获奖代表上台领奖的时候,所有获得该项荣誉的学生都会集体起立,齐声呼喊荣誉口号,让学生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得到进一步加深。
2.播放刻苦学习视频,激发学生勤学上进。在典礼上,专门制作的DV短片让大家共同见证了获奖学生在教室认真学习、实验室忘我钻研、寝室自主研读、参赛场上努力拼搏等点点滴滴。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现场的互动效果,使现场的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找到了学习的对象,形成了更加和谐的文化氛围。
(三)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
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为主线,强调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着力激发学生眷念母校、感恩师长、爱岗敬业、报效祖国的精神状态和志向追求,为学生步入全新的人生道路、投身时代发展的大潮奠定基础。
1.浓重而煽情的毕业典礼。师长家长现身,抒发感恩情怀。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家庭和学校合力作用的结果。让学生理解教师和父母对于自己的那份牵挂,逐步使学生养成感恩意识,最终培养他们回报社会的决心。为此,当“爱随家国,载梦起航”为主题的毕业典礼,以交响乐隆重开场,当校党委书记接受毕业生纪念册、校长毕业致辞、毕业生给食堂师傅、保洁阿姨、安保员工代表献花表示感谢时,更是全场感动,催人奋进。
播放专题短片,回顾成长历程。每次毕业典礼的过程中,学校都要播放一部专门为毕业生打造的专题短片。短片时间不长,但包含了大学四年的种种情形,有初到成大的激动,有军训场上的口号,有图书馆的埋头苦读,也有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这些内容贴近生活,情感真实诚挚,把毕业典礼感恩、回味、留念的气氛推向高潮。
2.激情而充满人性化的授位仪式。学校将各学院的毕业生在不同时段集中安排在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由副校长宣读对他们的授予学位决定。每当副校长宣读完决定后,学生们都会全体起立,齐声高喊出代表他们心声的宣言。
为满足毕业生的愿望,学士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坚持和各学院院长共同为近4000名本科毕业生一一授位,毕业生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分别走上舞台,身着学位服,依次由校长和每个学院院长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拨穗,祝贺他们顺利毕业。第二天学生就能拿到学校为他们准备的合影照片,这让毕业生和家长深受感动。拨穗的瞬间,与校长、教师的合影的瞬间,都能让毕业生深深体会到对母校的不舍、对师长的感恩。
三、三大典礼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持续推进,实效突出,认同度高
三大典礼实施四年以来,已经上升为全校性、制度化的工作安排,获取了持续开展的制度保障,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和一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育人实效。
1.构筑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在三大典礼中,成都学院构筑了各工作系统统筹联动、各司其职、各善其事的新机制,使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宣传部、团委、二级学院等组织部门、团体的工作资源和工作力量得到有机整合,减轻了在条块分割状况下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形成了各个部门联动,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
2.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在三大典礼中,成都学院整合了多种教育形式,挖掘了多种教育资源。不仅增添了爱校荣校、励志成才、感恩成长的庄重仪式,还有效整合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和表达手段,最终形成了强有力的教育合力。这不仅使现场气氛变得青春活泼,而且形成了校内外互为补充、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
3.取得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效。在三大典礼中,成都学院着力激发学生爱校感恩、励志成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意识状态和远大志向,取得的教育效果是传统教育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参与典礼的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朋友对创新举措倍加肯定。很多学生为开学典礼上同宣誓、齐唱校歌的那一刻自豪骄傲,为年度评优评奖颁奖典礼上励志上进的先进事迹感佩不已,为毕业视频中共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些极具感染力的典礼,不仅使学生自身得到了教育和影响,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使教育的范围更加广泛,取得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效。
(二)以人为本,贴近实际,持续创新
成都学院在三大典礼中,一方面落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要求,另一方面赢得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其中更贯穿了对大学精神的把握和传承,育人效果斐然。现将若干经验总结提炼如下。
1.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三大典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90后学生的成长状况和思想状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实际的工作形式,使三大典礼的内容和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使以前单纯的说教变为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庆典。三大典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目標追求,能有效引导学生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坚持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在三大典礼过程中,成都学院有效整合学生工作中的各项有效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典礼环节中的教育作用,统筹安排,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凝成教育合力,给予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启迪和鼓励,形成了爱校荣校、励志成才、成长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3.坚持与时俱进,工作持续创新。成都学院近三年持续进行三大典礼创新探索,积极开创了全新的工作局面。这其中包括:增添新的活动内容,加强和参与学生的互动,活跃典礼气氛;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创新典礼的活动形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三大典礼分别在学年初、年末和学年末举行,在教育模式上具有滚动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在教育效果中彰显了“叠加”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力度的增强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爱萍.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孝感学院学报,2005(10):30.
[2]王春柳.创新“三大典礼”,增强大学生思政实效[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5.
[3]张彦,吕晨飞,杨俊峰.高校典礼活动的教育内涵与文化意蕴探析——以北京大学三大传统典礼改革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2):15.
[4]樊国梁.校园文化与专业培养对接 精神塑造与能力锻炼并举——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践[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6):30.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