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2014-07-25文/常志云

新课程·上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项链美的课文

文/常志云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广泛渗透,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引入意境,感受美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通过审美感知,可有效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触动学生理智、认知的改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一步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图景的美,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和美的感染。

把学生引入意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感知形象,进入意境

例如,利用板书板画、投影、挂图、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我在教学《窗前的树》《像山那样思考》等课文采用了板书和版画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离太阳最近的树》《好雪片片》等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和阅读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了美育的形象性特征,使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

2.通过课本剧使学生钻进教材、体验形象,去发现美、认识美

如,在教学《荷花淀》《项链》《士兵突击》这类情节起伏有波澜的课文时,组织学生演剧,让他们当演员,贴近形象,这样寓教于乐,使学生直接地感知美、体会美,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审美活动,实质上就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如何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中介是教师的“情感”。所以,教师只有将作品中的感情化为执教者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撞击出美的火花。

二、剖析结构,理解美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向,是作者审美情感逐次展开的过程记录,它体现着作者的思维图式和认知图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结构,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美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鲜活的人物个性、丰富的设喻说理方式、精巧别致的结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脍炙人口。分析考察《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令人击节叹赏的是“三叠法”的巧妙运用。从整体文章结构来看,其行文结构分三个层次:邹忌比美悟出受蔽原因→以身设喻,讽谏齐王除蔽→广开言路,齐国强盛。具体到各部分,文章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三层排比形式,将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令、三赏、三变自然结构起来,使文章变得简明浅显,轻灵自然。剖析本文的整齐的结构美,就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印象深刻。

古代文论家总爱把结构比作造房子与缝衣服,其关键就在于严谨,越严谨的作品,给人的美感就越强烈。《药》以明暗两条线索,将吃人血馒头与革命者被杀这两件事紧密结合起来。两条线索穿插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是结构严谨美的范例。《荷塘月色》之所以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也在于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即采用了行踪线索和感情线索的双线形式,使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哀愁丝丝入扣,相反相成,反映了作者艺术构思和结构经营的巧妙。

通过严谨美的教育,让学生养成做事严谨、有始有终、周密细致、干净利落的好习惯,改掉松散、拖泥带水、疏忽大意的弊病。

三、深入品味,鉴赏美

鉴赏美是指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意味、内容及象征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占有,是探求审美对象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

如,教学《项链》一文时,可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提出三个问题:①小说为什么以“项链”为题?②项链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关系?③你对主人公马蒂尔德有何看法?接着,让学生自由畅谈。学生一般对前两个问题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有些还是十分精辟的。但对第③个问题却流入表浅,认为马蒂尔德爱慕虚荣,自讨苦吃,活该!没有领悟到小说独特凄婉的悲剧美。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从前两个问题深入到第③个问题。《项链》以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为贯通全文的线索,与主人公的遭遇交织相连,课文开头的铺垫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作者颇具匠心地将主人公马蒂尔德置身于尖锐对立的矛盾中。这与其说是主人公个人的悲剧,倒不如说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悲剧,更是对浮华的社会风气的辛辣嘲讽。文贵曲折,课文前“扬”后“抑”,一正一反,恰到好处,使绝然的反差产生了调侃的情趣和幽默的讽刺效果,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主人公肉体美和灵魂美都被毁灭了,这不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吗!美的攀跃与美的毁灭和项链的得失密不可分。项链最终以“假”现原形,成为资产阶级虚伪风俗的象征。

引导学生去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褒之以真善美,贬之以假丑恶,将学生从狭窄的英式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体会到一种美的享受。

四、因势利导,创造美

在将学生引进美的境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随着情感的不断升华,必会产生一种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这时教师要以情激情,因势利导,捕捉学生创造的思想火花,完成美的创造。

1.通过想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假如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缺乏联想活动,僵化在字面上,又怎能感受其中丰富的美?例如,山东兖州语文教师张超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在讲上阕“湘江秋景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设身处地体会作者饱览大好秋色情景,把作者独立江州、上下远近观赏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生上台演示)让学生揣摩作者的手是倒背好还是卡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课堂上兴趣盎然,充满活力。再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看谁的脑海绽开的想象花朵最美丽。指导分为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第三步“使画面生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燃烧的烈火,江面上大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飞翔,游鱼在清澈的水中自由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加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幅幅湘江秋景,真切地感受到这段文字所描写的绚丽画面。联想使美感丰富活跃,扣人心弦。

2.通过写作,拓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我们在讲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结尾部分时,权位在廉颇之上的蔺相如面对“宣恶言”的廉颇却一在躲避,甚至连他的门客都觉得羞辱难当,请求离开他。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教师立即启发学生: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学生结合课文很容易地回答了问题,于是教师深入地提问:蔺相如一再退让,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生有的答宽容忍让;有的答团结他人;有的答以国事为重……教师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后问道:宽容在生活中是否很重要?还能不能举出宽容的例子呢?他们开动脑筋,议论纷纷,认为宽容很重要,大到事业安危,小到人际和谐,都与宽容密切相连。有的举出了《悲惨世界》里主教宽容了冉阿让,改善了他人生;有的则从反面举出马加爵的悲剧……认识到宽容反映了一个人品质的可贵、心胸的宽广、人格的崇高……在这种集思广益的讨论中,学生对黑板上的以“宽容”为话题进行作文,就跃跃欲试了,他们写出了《学会宽容》《宽容是美丽的》《有一种高贵叫宽容》等作文,读着学生的习作,我们体会到创造美的魅力,这种思考写作的过程,正是美的创造过程。

总之,语文教材里蕴含的审美因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乐此不疲,学生就能在美的熏陶中砥砺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增强他们的才干,从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项链美的课文
丢失的项链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好美的雾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找项链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