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该何去何从

2014-07-25文/陈敏

新课程·上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困境

文/陈敏

摘 要:写作是高考的重头戏,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今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探讨积极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困境;改变方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而写作,就是人类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典型表征。潘新和老师也在他的论著中提出了“写作本位”的主张,一改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模式,将“写作”提升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作不仅是主体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主体生命活动的过程。写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写作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堪忧。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写作活动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即通过写作向人们传达“审美信息”。写作教学中的审美信息包括: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按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在多元文化的价值环境中,通过写作活动反映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写作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应该是阅读、思维、情感表达、语言书写的结合,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技能,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对写作能力造成影响。但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基础教育就对这种综合能力缺乏重视,应试教育将写作局限于应付考试,简单地说,就是考试考什么内容和文体,教师就着重引导学生训练写什么,一切以应试分数为目的,忽略了写作的情感表达需要。这种粗暴对待作文教学的方法,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极大的,甚至影响到了中学作文教学。

从教十年,本人发现,作文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来说是一个难点,它越来越陷入某种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现的困境

1.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试的写作训练扼杀了学生情感表达的热忱,他们普遍认为:高中作文就是一种八股文,没有他们想自由表达的东西。从观点到框架结构,都必须服务于高考阅卷教师的审美标准,长期的模式化训练让他们对写作充满厌恶,同时,思路和表达也日益机械化,失去灵气。

生活体验的缺失,也让学生在这个议论文“横行”的时代面对许多问题无话可说。这是一个看似无稽的矛盾,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资讯相当发达的时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就需要我们用敏锐的感知、正确的价值观去判断它们的真伪,否则,极易被误导。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许多问题还无法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加之生活经验较少,就无法完整、深入地论述。很多学生反映,现行的作文题体现出来的观点和写作内容是脱离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是“空”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作文缺乏兴趣,因为这种写作形式很难传达他们内心真正的声音。

2.应试的艰难

抛开写作的审美功能,单纯从应试角度来看,中学的作文教学也是举步维艰。现今的高考作文试题大多以写议论文为主,通过议论文写作,可以看到学生的理性精神、逻辑思维、批判意识,这种文体讲究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也看重结构条理、遣词造句。但从平时的教学乃至高考的作文评卷中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着太多的问题,远远达不到考查的要求。以2013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题为例,评卷的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考生无法理清题目所选的顾城的诗歌指向的中心蕴义,提炼的中心论点并不切题;观点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文章的论证过程,导致论述的不合理,部分学生甚至不知论述为何物,全文就靠几个事例来支撑;没有开阔辩证的思维和一定的素材积累,全文的结构条理就无法架构,一些学生还出现了拼凑字数的现象,更不必说作文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常识性错误,以及小部分还无法完成“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3.教师的尴尬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面对中学生写作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是有责任的。许多优秀的一线教师都力图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其中也不乏一些较为成功的尝试,如,2011年厦门普教室俞发亮老师编写的《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该教程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把议论文写作的训练加以分解,分布展开,形成了一个“序列化”。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实用性的想法,但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写作是私人化的空间,它要求一个人要多思、多写,把学习转化成能力,传达内心情感和对人、对事的态度,光靠机械化的训练,还是无法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他们希望可以立竿见影地在考试分数上看到成效,急于用一个现成的模式来提高成绩。套路是可以教给学生的,但缺乏阅读的积累,没有相应的语言训练,文章仍然是空洞的。从功利角度看,仍然拿不到理想的分数。而阅读、思维,包括语言表达的能力,都不完全是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的。时间长了,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语文老师是最没用的,语文读与不读(学与不学),结果都是一样的。”这种学生和家长期待的热切,和教师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的理想效果,造成了教师的尴尬。

目前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瞄准中高考,采用的方法大多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也就是“仿写”。这是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但“仿写”容易沦为“套路”,会走向反面,束缚学生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还有,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教师往往会教学生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时间长了造成过分注重“文笔”的现象,学生的作文都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于是,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辞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中就不少见了。这些问题的出现当然不全是教师的责任,但由于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当问题出现时,首当其冲受到责难的一定是一线教师,这也是作为教师的无奈。

二、解决的办法

怎么办?这是全体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尽管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全面解决,但许多教师以及关注高中写作的学者们都在积极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多读书”

阅读,应该是人一辈子的事。没有广泛的阅读基础,空谈写作技巧也是“纸上谈兵”。北大温儒敏教授2009年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1)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2)没有阅读习惯,只熟习教材和教辅的学生,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难,视野窄,思路难以展开。而恰恰是第二类学生占了相当比例。除了应试,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如果人文素质高了,对提高考试成绩也是有利的。

个人观点认为,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我读故我在,我思故我在”。至于读什么书,完全可以凭借学生自身的兴趣,因为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转化成自己的内容,在写作中才能融会贯通。在保护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再对他们阅读的内容加以引导,让他们分辨哪些书该读,并且读得有价值。这一点,在实践中不难找到成功的例子。比如,热爱篮球的学生经常关注NBA的比赛和各球队的球星,在议论文写作中就懂得将这些内容相互结合,使用起来,比那些生搬硬套的材料生动得多。

2.引导学生“勤练笔”

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大脑的积极活动,以文章的方式呈现写作主体对生命、对社会、对环境的认识成果及其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的一种“精神劳动”。没有提起笔来训练,就不会有写作的灵感和成熟的作品。多写多思,是提高写作表达能力的根本。除了写作课的训练之外,平时的阅读课和选修课等也应适当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及时把阅读的印象、体验和感悟写下来,一边读,一边写,其中有思路的整理,有分析概括,是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的好办法,还可以把写作训练分散到阅读课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写周记(写日记的可行性不大)或者读书笔记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再鼓励他们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如,微博、QQ空间、博客、微信等,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展现、表达出来。兴趣和表达的结合,对写作也能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

广泛阅读,读写结合,适当训练,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正路。

3.情感态度上以赏识和认同为主,改变学生对写作的厌烦和逆反情绪

赏识教育是教育教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在鼓励和认同中成长的学生,做人做事是最具自信的。学生写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认识生活、思考生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加强与生活的关系,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认识自己、思考自己、扩大自己的心灵空间,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的过程。从美学角度看,写作文就是从生活中同时也是在自身的心灵中发现美、开掘美、创造美。作文是促使学生“自我形成的过程得以深刻进行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灵打开的一扇面向生活的窗户。对于自己苦心写出的文章,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同,所以无论面对学生何种形式的写作练笔,教师都应该以赏识鼓励为主,不打击他们写作的信心,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愿意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其次才是关注他们所写的东西是否符合应试的要求。

通过情感态度上的赏识和认同,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写作文的厌烦情绪,在保护他们表达欲望、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慢慢将写作当成一种表达自由言说的、快乐的事。

综合以上所述,写作素材、语言材料、人的精神劳动是写作成功的要素,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一些积极的举措,相信对改善目前高中作文写作的尴尬现状会有一定的帮助,但要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表达的常态,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大家共同不懈的探究和努力。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困境
夏日困境大“突围”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困境中的欧洲一体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
安乐死的立法困境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