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童性 激发兴趣
2014-07-25文/崔淑珍
文/崔淑珍
摘 要:从创新使用教材、巧设绘画习作、注重实践性作文、尊重个体差异四方面谈论了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
关键词:童性;兴趣;中年级习作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语文新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中年级很多学生怕习作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习作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有培养了习作的兴趣,学生乐于写了,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以提高。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策略。
一、创新使用教材,激发习作兴趣
在语文教材中,习作教材一般是在单元训练中出一个题目,提出一两句要求,既没有相关的知识介绍,也没有必要的指导过程,学生练习时不易把握,习作困难,兴趣不佳。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本学段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针对习作训练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题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我认为趣味性习作要求的设定,可以通过对教材习作要求进行趣味化加工来实现。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习作题是: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对此习作,我们可以将其改为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近期要开展旅游活动,老师决定由同学们自己确定游览的景点。先请大家各自推荐一处自然景观,并把它的美丽、奇特之处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将从中选择一处既好看又好玩的景点,然后带你们去游玩,并由推荐这个景点的同学当导游。大家可要好好把握机会哦!”中年级学生好强又好玩,他们会积极动笔向老师介绍自己最熟悉的景观。这样的命题不仅没有给学生留下“要我写”的痕迹,反而会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在满足自己表现的需要。
另外,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教师也应巧妙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题目。如,组织学生做一些游戏活动,然后围绕活动进行习作。又如,引导学生观察简单的实验现象(如泡胖大海、泡水晶球、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做墨水在冷热水中溶解……)再把所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再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小木偶的故事》等。以上这样的习作要求从学生的体验和兴趣出发,符合学生的童性,真正使他们有话可写,乐于表达,充分调动他们的习作兴趣。
二、巧设绘画习作,还原习作兴趣
在习作实践中巧妙地设计绘画习作,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为绘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往往用绘画表达着自己的创意、心声和美好的愿望。如果我们把绘画与习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唤醒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求,滋养孩子们的心田,还原童性,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如,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画一画未来的家乡,并附上自己的文字介绍;画一画国庆节的见闻,写上相应的叙述;画一幅漫画故事,然后写上故事介绍……在这些绘画习作实践中,孩子们在轻松绘画的同时,愉快地实践着写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综合素养和谐地得以培养。
三、注重实践性作文,提升习作兴趣
作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应该努力寻找语文运用与生活体验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学作文,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
例如,在教师节时引导学生给老师写慰问信;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写请假条、留言条;在父母、同学过生日时送上温馨的祝福语等生活化的习作……如此习作练习拓宽了作文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用掌握的习作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习作的技能,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四、尊重个体差异性,保护习作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获取认可、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在中年级开始习作时,我们还应注意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鼓励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习作活动实践中来,做学习的主人,让每位学生对习作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习作兴趣得到保护。
小学生习作是学习中的活动,是提高和发展中的活动,缺点、毛病自然会不少,这很正常。学生写了作文之后,常有大功告成的愉快,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如果在这一阶段,我们总是有错便纠、样样求好,全面审查其习作,势必会影响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因此,在评价习作时,我们老师更多的是应该注重学段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加以评价,鼓励每一位学生继续表达其独特的感受。这样,就可以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孩子们富有童趣地、个性化地表达如浪花一样层出不穷,为学生习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