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路径探析

2014-07-25韦玮高明

关键词:创新意识大学生

韦玮+高明

摘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并尝试从高校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82-02

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05计划”),并指出,“实施‘2005计划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1]。

201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 ,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2]。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阶段各个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很多,前沿知识的掌握不足、思维固化、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硬件学习设施落后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漠不关心等因素都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创新意识的缺乏也是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3]。在整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问题,并将已有的知识通过总结与分析,从而得出新的知识成果。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以后,仍然延续着高中时期的被动式学习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做到真正记住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并且在课后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查询和补充与课堂上讲授知识相关的内容,学习效果大受影响。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在课后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形成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动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活发展过程中,产生创造新事物的愿望。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创新的过程中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尝试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即使最终不能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或者研究成果是失败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扩充,培养了学生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考虑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想法、敢于创新,令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整个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被动式的学习习惯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学生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接受的是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答案唯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被动学习的惯性。进入大学后依然沿袭被动式的学习方法,不能够批判性地去看待问题,只是被动式地单纯记忆。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不同之处在于,教育者本身起到的是一种教育以及引导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宽松。但是,被动式学习习惯,使学生不能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力,被动式的学习习惯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教育者自身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教育部2013年教师人数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已经达到了1392676人,而其中博士学历、硕士学历、本科以及本科以下学历分别为227400、488373、655118、21785人。从学历上看,教育者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在这么多教育者中,部分教育者自身就不具有创新意识,进而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缺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想法和方法。教育者自身的世界观对所教的学生也有影响,教育者要具备国际性视野,能够及时把握世界热点,并将所知道的热点话题通过课堂教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提供基础,然而现实却是,并不是所有教育者都具备这些素质。

(三)家长传统教育方式的负面作用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对学生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传统中国家庭教育理念中,“听话”的孩子是大部分家长所希望培养的,但这种“听话”牺牲的往往就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发散性思维是破坏性的,也就是家长通常所认为的“胡思乱想”,正是这种“胡思乱想”往往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探究性的行为和想法,采用打压式的教育方法,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不能够批判性地去看待问题。

三、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路径

(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弥补基础教育的缺失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为很多人所诟病,包括学生的道德素养不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以及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不强等等方面,但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都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后果。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与家庭的财富、地位、权力无关,考验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这种选拔方式下,到了大学阶段,高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延续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要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在其兴趣基础之上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引导,不能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对这些想法进行简单的全盘否定。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教育者自身应具备创新的精神和意识。高校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有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独创精神,然后才能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用自身的创新人格魅力去感染、带动学生进行创新”[4]。教育者不仅需要具备创新精神,还应具备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令学生逐渐地形成创新意识。

2.完善考核机制。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考核应逐步地从单纯考虑论文的发表数量向着重考虑论文的发表质量转化,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为衡量标准,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散了在课堂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在改变考核标准的同时也要建立教师的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薪金满意度,尽量减少兼职现象的发生,促使教师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的培养上。

(三)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建立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组织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会议,促进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制订学生交流计划,让学生参与到学术交流当中,使学生能够吸收到不同的观点和知识。有条件的高校要尽可能地与国际名校建立学生交换机制,增加出国交换的名额。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国际性的视野,接受新鲜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增进校企合作,达到“产学研”三位一体

培养创新人才是“2011计划”的目标之一,“由于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科研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将增加教学中科研含量与实践成分,为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提供最好的机遇和环境”[5]。以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不仅为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园区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机会,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且园区企业积极接纳高校大学生实习与就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经历,并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实质上的支持。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视野,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和愿望,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帮助。

(五)注重辅导员与家长间的沟通,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只占其中一部分,陶行知先生认为,“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6]。学生学校外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要比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课余生活的状况,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使家长具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想法,确保学生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杜绝“家长权威”和“打骂”式的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教育的环境下才有利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创新愿望的产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2012.

[3]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耿利敏.关于阻碍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26).

[5]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

[6]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收稿日期:2013-08-12

作者简介:韦玮 (1988—),男,江苏扬州人, 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