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2014-07-25李月玲张莉刘志财

关键词: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高校

李月玲+张莉+刘志财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突破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走向实践教学模式。而实践教学的开展,则需要营造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关键词: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06-02

众所周知,对一个人的思想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在一定年龄段所接受的灌输教育;二是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三是个人所经历的切身感受。其中最为重要和深刻的是个人所经历的切身感受,一次深刻的感受极有可能推翻或者改变过去的持续教育和灌输所形成的一切认识,也有可能加深和巩固已有教育和灌输所形成的认识,从而把这些认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而人的切身感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正如马克思所言,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的关联点,也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合点。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展开实践教学的环节。为此,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再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要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营造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其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再次要建立有保障的实践基地。

一、营造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任何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尤其是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挥着持续而长久的作用。新时期,我党明确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可见,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的核心,它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着人们的心灵。正如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中指出:“我们坚信,构成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征服我们心智的、支配我们信念的、我们的良心通过理智与之紧紧相连的思想,是不撕裂自己的心就无法挣脱的枷锁;同时也是魔鬼。”[3]马克思义正词严地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因为人的精神和观念一旦为某些思想和意见所占据,另一些思想和理性便不能追寻它自身的目的,因而就没有活动的余地。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入手”[5]。目前,国际局势跌宕起伏,正在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一步步推进,难以预测的和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思想观念不断冲入我国,良莠不齐的各种观念时刻冲击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的争夺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剧。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始终不可懈怠,不但不能忽视,反而要更加重视。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根植于本国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生根发芽。否则,西方的价值观念一旦深入人心,就很难以灌输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方式改变人们已形成的价值观念。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6]为此,从根源上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实践教学,首要任务应当是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增强民族的自信力、创造力、凝聚力。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的实践环节,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二、培养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7]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相态的特殊性,而且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然而,市场经济使人们处在一种悖论式的运行模式之中,它把人们带上了一架追求物质利益的永动机上,人的感性欲望被泛化。当人们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追求物质利益时,人们就无暇顾及精神追求,从而造成了道德危机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以占有物质利益的多少来衡量一切,从而淡化或者藐视道德,忽视甚至鄙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的这种现象。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对自身专业的信心不足,信念不坚定。然而,事实表明,一所成功的学校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批高效能的教师,不仅会使学生学有所成、使家长欢欣鼓舞,而且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是一支特殊的力量。社会形势的变化,国际的争夺已不是军事或者物质利益的显争斗,而是转化为思想意识的暗争斗。国际上各种势力尽一切可能瓦解国民文化信仰和政治信仰。在这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道德水平低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不坚定,不但不会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影响或者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正如俗语所言,亵渎宗教的不是不信教的,而是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人。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能不能拥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败与否。首先,必须坚持中宣部和教育部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要求,严格实行“教师队伍的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8]。其次,不断提高已有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定期考核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开展实践教学,在保证上述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建立有保障的实践基地。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理工科等技术性、可操作性的课程。它重在通过一种情景模式或者现场参观,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个人的切身体验,以增强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切身体验的理论教育方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就曾受到了相当的重视。马克思说过:“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9]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不要把我们的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是在德国人的帮助下,由美国人自己亲身的体验去检验它,越多地体验它,理论就会越深入他们的心坎[10]。譬如对于宗教的信仰而言,非宗教地区的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度低,而宗教地区的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度高。正是因为宗教地区的人切身体验了各种宗教观念所折射出的威慑力。然而,若单向地给非宗教信仰者灌输相关的宗教观念,他们总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展览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随时随地带学生去亲临参观;也可以伴随教师的讲解,通过观看真实的纪录片来加深学生的感受;还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到井冈山等重点地区参观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将有些情景排练成小品、话剧等各种文艺节目。把“走马观花”式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变为“下马看花”式的教育方法[11]。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和切身感受,以增强学生的认同。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实践教学,营造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是方向保障,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立有保障的实践基地是让其有用武之地。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稳定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295-296,1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99.

[6][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

[7][美]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

[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3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11]韩庆祥等.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9.

收稿日期:2013-08-09

作者简介:李月玲(1978—),女,青海乐都人,山西大同大学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晋教高[2013]16号)阶段性成果;2013年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同大教字[2013]9号)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高校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