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学会听评课了吗?
2014-07-25
课堂叙事
课堂观察:用证据说话
郑州市第五中学李艳慧
新学期伊始,我们学校围绕“教学评的一致性”研究主题,开展了“一课三上”的磨课活动,即同一篇课文或教学单元,由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连续上三次。每次上课之后,同事都会根据上课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
为了准确评估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同时引入了课堂观察的方法来听评课,其程序主要有以下六步:一是召开课前会议,授课教师简要地汇报自己的教学设计,听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确定观察点;二是相同观察点的教师组成一个观察小组并选择或开发观察工具;三是选择要观察的样本学生;四是带着观察量表等工具进入课堂,实施课堂观察;五是小组内汇总观察数据,形成课堂观察报告;六是召开课后会议,向授课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
以谷丽亚老师执教的高二语文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例,在这节课中,我们分三组观察了12个样本学生。
第一组的老师选择的观察内容是“学习目标一”(能准确解释“从” “秉”“假” “季”等实词和“以”等虚词并准确翻译全文)和“评价任务一”(小组合作完成重点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观察对象为班级中间的四位学生:同学甲语文水平属于中下等;同学乙属于中上等水平;同学丙成绩优秀;同学丁语文属于中下等。四位学生听课都很认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积极参与,诵读、翻译都能举手回答,其中甲同学和丙同学表现最为活跃。同学丁在书面检测时解释词语错一个,一个状语后置句没有翻译出来,其余三个学生都很好地达成了第一个目标。
第二组老师选择的观察内容是“学习目标二”(能对课文结构进行梳理,说出作者夜宴桃花园的原因和宴游的过程)和“评价任务二”(此任务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李白为什么夜间宴游桃花园?结合文中语句回答;二是这是怎样的一场宴会?请从参加宴会的人物、他们在宴会上所做的事情、宴会气氛等几个方面,结合文中语句,用自己的话谈一谈)。观察对象为教室左后角的四个学生:一个语文成绩为优等,另一个为中等,其余两个为中下等。学习活动中,优等生举手发言一次,中等生没发言,两个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举手回答四次,其中一人精彩的回答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第三组老师选择的观察内容为“学习目标三”(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李白的人生观和精神气质)和“评价任务三”(本文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人生观和精神气质?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和大家分享)。选择的观察对象为教室右前方的四个学生:两个优等生,一个中等生,一个语文属中下等水平。在活动中,两个优等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中等程度的同学参与度也比较高,虽然有些观点偏离文本,但在小组合作中很快得到了纠正,只有一个学生始终不说话,只顾自己低头看书,表现不积极。其中一位优等生代表小组展示,收到很好的效果。
观察结果显示,语文程度好的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多,课堂表现活跃,任务也完成得比较好;基础较差的学生第一、二个评价任务完成得也不错,但在第三个评价任务的学习中,表现不理想;成绩中等学生的参与度和达成度也较高。从课后检测的结果来看,谷老师的教学是有效的。
专家点评
索证、立标、循序:
专业听评课的“三部曲”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申宣成
本期是《问诊新课堂》栏目的第11个案例点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这期的“教学叙事”与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这次不是授课教师描述自己教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收获、遇到了哪些问题,而是听课教师以第三者的眼光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学生有什么表现和变化。如果您真的看出了这一点,我将十二分高兴。因为在“煎炸烹炒”了十节课之后,我的确想给大家换一换口味,来一盘关于课堂诊断的“水果沙拉”。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个教师的听评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可惜的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经常听到他们的抱怨:“我把自己的课上好就行了,听评课是教研组长和学校领导的事,关我什么事!”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在参加听评课活动时,要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要么敬而远之,随便抄几段听课记录完事。当同事或领导提出听一听他们的课时,他们要么推来推去,“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要么遮遮掩掩,“鸳鸯绣取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种“专业壁垒意识”不但阻塞了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而且严重制约了教师行业整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在说过了听评课的重要性之后,下面我就以李艳慧老师的这则课堂观察笔记为“食材”,来一次“诊断之诊断”。
一、索证:用课堂观察工具收集教与学的客观数据
(一) 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主要区别
阅读李老师的教学叙事不难发现,其听评课活动始终是围绕“收集数据”展开的,为此,他们使用了课堂观察这一工具。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基于数据的判断,后者是基于感觉的判断。正如《大数据时代》一书所说:“在大数据时代,除了上帝外,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既然你我都不是“上帝”,那么在评判一节课时,我们就“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例如,在上面的教学叙事之后,老师们分三组观察了12位样本学生,从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举手的次数、完成任务的情况、课后的检测结果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数据。当然,这里所说的“数据”不仅包括量化的数字,如“同学丁在书面检测时解释词语错一个,一个状语后置句没有翻译出来,其余三个学生都很好地达成了第一个目标”(第一组的观察结果),还包括质性的描述,如“其中一人精彩的回答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第二组的观察结果)。量化数字的优点在于精准确切,中性客观;质性描述的优点在于细腻温润、富有情感。作为两种主要的证据来源,两者只存在适用对象和记录方式的不同,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李老师带领的教研组在实施课堂观察时,主要参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该书不但提供了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和实施程序,还提供了十几个课堂观察的实例和几十种观察量表,这些内容为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指导。一般而言,认真研读这本书,课堂观察就不难做得像模像样。但是,与任何事物一样,书中的内容不可能包罗万象,我们在实际操作时切不可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否则,就很有可能导致数据的偏差或对数据的误读,这里主要提醒两点。
第一,局部观察和整体观察相结合。由于人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它无法同时观照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所有的课堂情境。因此,在进行课堂观察时,我们一般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让不同的小组选择并执行不同的观察任务,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需要注意,对于绝大部分课堂情境来说,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意味着,分而治之的观察方法,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数据。因此,我们在规划课堂观察时,就有必要专门安排一个或两个观察课堂整体结构的小组,从而让不同类型的数据形成“三角互证”,以此弥补分而治之的不足。
第二,形成数据分析的正确标准和合理框架。在获得了大量的课堂数据之后,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数据分析标准和合理的数据分析框架,有了它们,数据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派上用场。举个例子来说,数据就像是一堆营养丰富的食物,正确的标准和合理的框架就像人的消化系统,没有一个好的消化系统,再好的东西吃下去都是浪费,有时甚至会让你反胃。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引入听评课的第二个“曲部”——“立标”。
二、立标:把优质课堂的十项特征作为数据分析的基本标准
如上所说,只有观察者心里有了一个好课的标准,观察的数据才会获得活力和生命。可惜,在新课程推进的十多年中,大部分学校不是致力于对好课标准的研究,而是津津乐道于“打造”自己独有的模式。而打造出的大部分模式又是什么样子呢?要么是“四不像”,要么是新瓶装旧酒,其中有的非但没有为教师的教学指明路径,反倒成了限制教师创造性的“模具”。
其实,再好的模式都难以涵盖所有的课堂教学,因而,我们应该改变思路,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好课标准的研究上。不管你用何种模式上课,只要符合了这些标准,就是好课。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在收集和解释课堂观察的数据时,才会做到心中有数。从现有的关于好课标准的研究来看,我比较赞同德国教学法专家赫尔伯特·迈尔在《怎样上课才最棒》一书中提出的“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1)清晰的教学结构;(2)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3)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4)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5)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6)多样化的教学方法;(7)促进个体发展;(8)“巧妙”地安排练习;(9)对学习成果有明确的期望;(10)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当然,这些只是简单的罗列,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每项特征,除了认真研读该书的介绍之外,还需要我们把这些理论与我们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好课标准,我们的心里就有了一杆秤,就可以用它称量出各种数据的轻重了。
三、循序:用“六顶思考帽”的方式进行听评课的合作
细心的读者从李老师的课堂叙事中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特点,课堂观察需要教师的专业合作,一般是几个教师组成一个观察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观察任务。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在形成观察报告时,一个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之间,不同的小组成员之间,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数据呢?在倡导小组合作的新课程语境中,相信您不止一次地经历过乱糟糟的、失控的小组讨论场面。关于这一点,李老师并没有提供他们的做法。在此,我根据自己引导各类“国培班”“名师班”学员听评课的经验,推荐一种有效的讨论和思维工具——“六顶思考帽”。相信它会让你的思维方式和讨论活动变得有序而高效。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德·博诺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型。它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向,从而使个体混乱的思考变得更为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具体而言,白色思考帽指向的是客观的信息、事实和数据;红色思考帽指向的是直觉、情绪和感情;黄色思考帽指向的是事实、数据所蕴涵的有利信息;黑色思考帽指向的是事实、数据所蕴涵的不利信息;绿色思考帽指向新的创造,激发人们提供问题解决的新思路;蓝色思考帽指向对思考的过程控制,以保证行动的有序性。
使用“六顶思考帽”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思考和讨论的顺序。我在组织教师进行听评课的活动时,通常是这样组织的。
(一)组成小组,明确任务
1.6~8个学员组成一个听评课评课小组。
2.每个小组选出组织者1人,负责整个小组的组织;汇报员1人,负责向全体学员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计时员1人,负责向小组成员提醒每个讨论阶段的时间;噪音控制员1人,负责控制本小组讨论的声音,尽可能保证不干扰其他小组的讨论;打分员1人,负责以评委的身份为其他每个小组的汇报情况打分。
(二)小组讨论,汇总成果
1.小组的所有成员先用白色思考帽思考,提炼出课例的关键信息。如:授课教师组织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试图完成什么目标等。
2.小组的所有成员用黄色思考帽思考讨论,找出课堂教学的优点。
3.小组的所有成员用黑色思考帽思考讨论,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小组的所有成员都用绿色思考帽思考讨论,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思考帽都会用到,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运用的顺序。
(三)成果展示,总结鼓励
各个小组的汇报员分别向全体学员汇报本组的听评课成果,各个评委的打分结果的总和即为该小组的成绩。
在与大家分享了听评课的“三部曲”之后,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听评课这么复杂呀!我能掌握吗?当然,要把一个事情做出专业的味道,做得精益求精,肯定是要付出心力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文提供的“三部曲” 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完全不必拘泥于“索证”“立标”“循序”的固定程序。事实上,只要演奏好了其中的一个“乐章”,您就已经踏上了听评课的专业之路;三者齐具,那只是对“大内高手”的要求。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静待花开”的心态,开始我们专业的听评课生活吧。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以有机适应型组织改进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FHB120458)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