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越夭亡:都是面子坏了事

2014-07-24孙凯

华声 2014年13期
关键词:越王楚军越王勾

孙凯

东周诸国里,没等到秦国动手,早早就亡了国、散了伙的,当属吴国和越国。而吴国越国,与齐国楚国,颇多纠葛。

与秦国的先祖是给人养马的仆役不同,吴、越的先祖可都是正经八百的皇族后裔。可呆在那时未经中华文化全面洗礼的吴越之地,与先进文化有距离,所以只知道浑浑噩噩胡吃闷睡,不像掌握了先进文化的中原各国那样,天天打仗,以求称王称霸。

后来楚国的一个大臣巫臣因为拐走老美女夏姬,被楚国君臣将其家人无分男女老幼通通杀光。巫臣为了报复,便派儿子巫狐庸去吴国传授先进文化,教吴国人如何打仗,如何通过战争从楚国夺取利益。

有先进文化指路,吴国所向披靡。左击越、右攻楚,突然崛起成为强国。齐国、楚国等大国屡屡被吴国打得丢盔卸甲。崛起了的吴国像其他只得了些中华先进文化的皮毛影响的国家一样,马上迷上了称霸。

称霸这个东西,港台那些黑社会题材的电影、电视里表现得非常透彻。就是谁肌肉结实了、拳头硬朗了,就要让其他人叫大哥,不叫就打。服了、叫了,就罩着你。如果其他人打了你,你跟你大哥说,他得帮你出头。什么时候你受了欺负跟大哥说了,大哥一琢磨:欺负你的那个人肌肉比大哥还结实,就装听不见,于是其他兄弟背后就会说:某某失其霸也!就都准备着要去投奔那个肌肉更结实的大哥去了。

有些肌肉不那么结实的人,也羡慕做大哥的派,总想召集个会,议议是不是自己能做大哥,这样的人,往往不求做大哥的实惠、不让你交保护费,甚至愿意倒贴点好处。比如宋襄公,明明是个小国、弱国之君,却要发通知召集大国强国来议推举自己做大哥的事儿,这就是招灾惹祸、自寻死路的做法。

称霸的游戏也还像金庸小说里老写到的推举武林盟主。我总猜想金庸写那些小说的时候就是从东周列国志里受到的启发。反正看吴王夫差亡国的过程,就像看金庸小说一样。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兴兵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越王勾践吃饭不设两样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吊唁死者,慰问病者,这是想利用民众伐吴报仇啊。勾践不死,必为吴国大患。现在越国是我国的心腹大患,您却不注重,反而把力量用于齐国,岂非大错特错!吴王不听,北伐齐国,在艾陵大破齐兵。然后召见鲁哀公并索取百牢。其后几年里又数次伐齐伐鲁。

公元前483年,吴王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皋盟会——就是先召了几个身体弱小的兄弟来参见,过了把大哥的瘾。这大约相当于我们“文革”那些年划分三个世界,把一帮弱国弄到一起,我们也是一霸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82年的春天,吴王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这就是想真的当大哥了,把弟兄们全都召来了。为防止开会时有兄弟捣乱、不服气,吴王把国内的精兵强将都带来,布置在会场周围。这边正紧锣密鼓要当大哥,那边卧薪尝胆好几年的越王勾践趁机出兵,在6月份打进吴国,杀了太子。

国内报信求援的信使走马灯似地飞来,但吴王当时确定的工作重心、重中之重是称霸,其他工作都要为这一中心工作让路,哪怕亡国,也要称霸。为了不让那些报信求援的臣子多说废话走漏消息影响称霸大局,处变不惊、有大将风度的吴王夫差怒斩七个报信和谈论此事的臣子于幕下。

从容的吴王直等到七月,推举大哥或曰武林盟主的关键时刻到了,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晋定公说,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我晋国当过霸主。双方争执不下。晋国大夫赵鞅发怒,要动武进攻吴王。平心而论,论肌肉和拳头,晋国确是比吴国强壮的多,吴王此时也明知越国已把自己的老窝端了。这才让步,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盟会已毕,没当上大哥的吴王仍不急着回家护自己老窝,却想伐宋国——估计是投票时宋国帮了晋国。被伯嚭劝说,这才领兵归国。在外很久,士卒疲惫,没有了太子,国内空虚。于是没当上大哥的吴王就派使者带上厚礼与越国媾和。

其后几年里,越国屡次伐吴,直到公元前473灭掉了吴国。夫差的称霸梦就此彻底破灭。

越国灭了吴国之后几代,到了无强为越王时,吴王没有实现的称王称霸的梦想,又在越王脑子里萦绕。于是,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

这时,伟大的谋略家、外交家齐威王,以其高越王一筹的智商,成功地说服了越王,将祸水西引,使越王不攻齐而攻楚,最后自取灭亡,为齐国去一大敌。这真是齐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在世界外交史上亦是经典成功案例。

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当时,越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人劝说越王说:“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越王说:“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您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您所期望于韩魏的,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

于是这个梦想称王称霸的越王无强就放弃齐国,攻打楚国。楚威王发兵迎击越军,大败越军,杀死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帖帖地向楚国朝贡。越国就此完蛋了。

腹心之患永远大于脚上长了个鸡眼。吴国和越国的错误,更在于自己的心脏病、肝硬化还没治好,却全神贯注于在脚指甲上涂指甲油,都在于对称王称霸这样的事儿,不是顺势而为,而是刻意强求,甚至舍本逐末。

唉!其实,说了这么多,我最想说的不是这些!反复读《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时,我心中一直萦绕不去的,是被夫差怒斩于幕下的那七人。

这爱国爱君的吴人,带着国有大难的凶信,火急火燎,一路艰辛,要告知他们的君王。可是君王“恶其闻也”——不愿意听到这不好的消息。君王告诉他们:知道了,下去吧,我自有主张,不要再跟任何人说。如果是对国家对民族没有责任感的乖巧之人,一定就默默下去吃喝休息了。可是他们一定以为君王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坚持要想方设法告知君王国有大难!

从古到今,总有这样一些自认为对国家民族负有责任的人,总像这七位侠士一样认为自己比君王高明,总认识不到君王从智慧到占有的信息都远高于常人,总是絮絮叨叨说东道西指点江山教诲君王,本意可能是好的,但是因为可能对称霸大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总是难免被君王给牺牲了。

这七位侠士,姓什么?叫什么?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后代是谁?没有人知道。他们记载在史书上的,就只有一句:被怒斩于幕下……七位热血侠士,在混账愚蠢的君王前,就这样成为为了宏大目标可以随意处置的贱民。

好的君王、好的制度,能够把庸常之人造就为侠士,坏的君王、坏的制度,可以这样把七侠欺辱成七贱。

摘编自腾讯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越王楚军越王勾
越婢汤的来历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
人际博弈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越王古井今何在?
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