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鸿禨的反腐教训

2014-07-24小魏

华声 2014年13期
关键词:忠心老佛爷臣子

小魏

晚清腐败之不可救药,今日已是公论。但对于当时清国的百姓来说,身在庐山中,就不那么容易明白真相了。他们也许还会以为,自己的地方官腐败,只是朝廷用人不慎。一旦有贤臣辅佐,老佛爷擦亮双眼,来个雷霆万钧的整风,吏治就会肃清。

这种认识,不但百姓有,就连高官也有,晚清历史上罕见的清官瞿鸿禨就是。瞿鸿禨,晚清重臣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处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在六部之上,任外务部尚书。又代徐郁为内阁协办大学士。1906年参与策划清政府预备立宪,特旨派议政官制大臣,未就。1907年由于与庆亲王奕劻的矛盾,后被袁世凯用计参劾,又忤慈禧旨意,被劾开缺回籍。

1907年,军机大臣瞿鸿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史称“丁末政潮”。这场运动打出了“肃清吏治”的旗帜,矛头直指庆亲王奕劻。奕劻当时是领班军机大臣,权倾朝野,与其子载振公开卖官鬻爵。瞿鸿禨反腐可谓是“先打老虎后打狼”, 极有胆气。可结果呢,却是慈禧太后将瞿鸿禨开缺回籍,他任用的反腐急先锋——御史赵启霖被罢免、永不叙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电视剧《走向共和》第40集里将这段史实展现得非常精彩。瞿鸿禨在得知自己被强制退休后,终于有所醒悟。他对自己的学生毓鼎喟然长叹:

咱们打了一张牌叫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昨儿个我才想明白,老佛爷不看重这个,她也不在乎你贪污腐败。可是你跟她离心离德啊,你就死定了。这一点啊,这么些年,咱们就没有想明白。

我认为瞿鸿禨反思得还不彻底,这位老清官至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代他分析一番的必要。

瞿鸿禨的意思是,慈禧太后更看重的是臣子的忠心,而不是廉洁。首先分析一下,为什么太后为了获取忠心,竟不惜容忍臣子腐败呢?这里面的原因有两层:

一是出于统治集团的需要。专制体制是一种暴力掠夺体制。专制统治者最看重的是自己这个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更不是国民利益。当很多百姓还分不清国家、国民、政府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时,专制统治者早就一清二楚,心中泾渭分明。

所以,任用官员,是否忠心于统治集团是首要因素。历代君王都要求臣子们做忠臣,而不提做廉臣,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出于慈禧太后本人的需要。当时的晚清很特殊,慈禧既不是“受命于天”的皇帝,又不是国民选举的总统,执政就缺乏合法性,只能依靠统治集团内自己的派系来维护执政地位。她最大的政敌是光绪帝,所以朝廷里就有帝党和后党之分。

对于慈禧来说,她本人的利益又大于整个统治集团的利益,庚子年间,就是因为听说洋人欲逼她“归政”,才不惜山河破碎对十一国宣战。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她更需要的是对自己忠心的臣子。

这二个因素加起来,慈禧对于忠心的看重,就超过了历代皇帝。比起这种高标准的忠心,臣子其他方面自然就只能算小节了。

说过忠心,再说说老佛爷又是怎么看待腐败这种现象的。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普天下人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道理,统治者焉能不知?统治集团就是个强盗集团,只许大强盗享用,不许小强盗分赃,谁还会拥护你呢?所以历代统治者对于腐败,大多是睁一眼闭一眼。

当然也有例外,朱元璋出身贫农,打下天下后也像小地主般的吝啬,对贪官甚至“剥皮实草”。可是对于其他君主来说,就算有朱式性格,也难以复制朱式手段。因为大明是老朱亲手打下来的,威望崇高,又集军政于一手,真正的大权独揽、只手遮天。

可是后来的君王就不成了,虽然接班,但没有开国之君的威望,也没有亲手缔造的军队,还缺少亲身培养的干部。要维护执政地位,就只能威逼利诱,两手都要硬。于是,接班时大肆封赏官员就成了惯例。康熙就因为张廷玉等人已经官高到顶,为便于儿子接班,临死前不得不先将他们免职,等儿子上台好重新封赏。

所以,中国的专制王朝,往往越到后来,君王越需要笼络臣下,于是一代也更比一代腐败,直到灭亡,不断印证着历史周期率。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如果臣子真的很清廉,君王也未必会真喜欢。因为这意味着你可以离开这个统治集团而生存,而贪官只有依附于这个统治集团,才有利益。

况且,贪官与统治者,不光是一荣俱荣,还是一损俱损的关系。专制统治集团实际是个暴力掠夺的强盗团伙,那么你参与掠夺,等于是纳了投名状。林冲上梁山时就懂得,即使杀不得人,抢一担财帛,也可算得上投名状,就有入伙的资格。历代农民起义,都有很多人是被“裹胁”的,逼着你杀掉本村地主,手上有了血,你就不得不参加起义了。官员也是如此,镇压了民众,或者是压榨了民脂民膏,自身就与统治者、与整个统治集团的利害绑在了一起,一起享福,或者一起被清算。

所以越是贪官,在统治者眼中,他的忠诚就越可靠。如果身握重权又无贪欲,则其心不可测也。秦将王翦就深谙此理,带60万大军在征楚路上,接连五次派人向秦王请求赐予田宅,秦王这才相信他绝无二心。

瞿鸿禨对这些道理不明,焉能不败?何况,他还犯了个更大的错误,就是竟然将庆亲王奕劻作为反腐的头号对象。

奕劻是谁?他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真正的皇族血脉。慈禧上台后,特别是经历戊戌之变,越发觉得,还是爱新觉罗自己的儿孙靠得住。于是对奕劻父子极为倚重。奕劻父子等于是清王朝的世袭董事,瞿鸿禨只是被雇佣的高管人员而已。要反腐,打几个中层干部还可,打高管就得看老佛爷这个董事长的意思,要打世袭董事,还是董事长最信任的亲戚,那就是螳臂当车了。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因素左右了慈禧对于反腐工作的态度:她不是皇帝,也没有儿孙可作皇帝,这天下并不是真正属于她的,严格来说,她只是代理人。这就注定,与帝王相比,她对于现世自身的利益更为注重,而对于腐败对王朝根基的侵害更加宽容。难免存在一些“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心态。

所以综上所述,慈禧是不可能像瞿鸿禨想象的那样,会配合他铁腕反腐。

不过,回想当初,老佛爷毕竟是对瞿鸿禨“肃清吏治”的主张赞赏有加的,那么她对于反腐工作的真正的设想又是什么呢?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对最大的贪官庆亲王奕劻交了底:我也不指望你能够改到哪儿去。经常警戒着自个一点,别太张扬就是了。

原来,慈禧反腐的目的是维护大清的形象,顶多打几只苍蝇,让官员们稍作收敛,别太出洋相而已。而且就算是“打苍蝇”也得“听招呼”。

比起贪官们,瞿鸿禨确实不聪明。当初,他可以举起“肃清吏治”的大旗,但是千万不要真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最后,按照老佛爷的指示,借反腐之名,打掉几个政治不正确的官员,就功德圆满了。将来就算光荣退休,也会落得万民景仰。

当然,瞿鸿禨的真反腐是悲剧,慈禧的假反腐也是悲剧。这种扭曲的统治方式,虽然暂时维护了自己的地位,维护了专制体制,但也维护了千年不变的王朝兴亡的周期规率。如果这种强盗体制不能改变,那么强盗团伙的宿命也就一定会来临,正应了强盗行当里的那句俗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摘编自共识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忠心老佛爷臣子
藏在《诗经》里的忠心包裹,请查收
老佛爷的茶碗
疯狂排障王,比将军还宝贵的老兵
疯狂排障王,比将军还宝贵的老兵
为什么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