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2014-07-24李玲

教师·中 2014年4期
关键词:审美语文教学想象

李玲

摘要:新课改呼唤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利用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想象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育。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对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陶冶。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一、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审美意识要体味作品的美,要从朗读开始。诗歌是很讲究音韵节奏美的,在教学中学生较容易感受到,而在散文中就需要用心去感受。

如朱自清先生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朗读时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天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从而得到美的感受。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内容的兴趣和追求,发挥出文学作品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语言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充分感受美。

二、品味作品的语言,培养审美感受力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不像美术、雕塑、舞蹈,直接由视觉感知其形象,语言只有经过感知才能再现形象,

如《爱莲说》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进行赏析,启引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去感知形象,使学生意会到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

语言的美有时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各种语言的美,我常常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不同语言给人的不同感受。比如,用学生喜欢的演员作喻:就语言之美而论,《阿房宫赋》有如关之琳,艳丽无比;《空中楼阁》有如梁咏琪,清秀可人;《项脊轩志》有如林凤娇,朴素清雅。

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的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情感美。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我在讲授此文时,先找了一名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其他同学闭目聆听,品味五幅春景图,并尽量想象画面内容。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纷纷借助想象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实现了知识共享。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计算机等教学媒体把语文课程内容的情景、意境逼真再现于学生面前,同时配以教师、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激发起审美情感,这种不同于日常情感的审美情感可使学生形成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廷华.美学与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语文教学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