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4-07-24王艳秋

无线互联科技 2014年5期

王艳秋

摘 要:本文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就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运行机制及三个融合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曾经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下面就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谈一谈我们的做法。

1 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教育方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机制。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一条创新型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们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出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电路、模电、数电、单片机、PLC、FRAMEWORK程序设计等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到实验室去上,每人一台(套)实验设备或每人一台电脑,边讲理论,边做实验,将所讲的理论知识马上用实验加以验证,所有实验内容都围绕知识点展开。为了配合理论教学,任课教师还自己设计和制作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板,如:单片机综合实验板、数电综合实验板、模电综合实验板等。。

1.2 学校与企业相融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新型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了学校与企业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融合方面,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链接”,自动化专业自2012年开始开展了集中式顶岗实习,2013年又在自动化专业尝试校企共同操作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即开展学习-顶岗实习-再学习的教学实践,使集中化素质训练与顶岗实习和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自动化专业与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欧姆龙提供当今最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实验、实习,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国电工学会颁发的资格证书。

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实现了多方位校企融合,使学校的教学与社会实际零距离,学生所学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为学生就业铺平了道路,使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1.3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按专业方向不同成立不同的科技活动小组,实行导师制度,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科技竞赛活动;采用在验室上课的手段,把课理论教学拉进实验室,而且实验室的所有闲置时间,都对学生免费开放。

为了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了四项具体保障措施如下:制定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建设一个好的工程型实验平台;选择一本好的教材、选聘一位好的教师。

2 建设一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熟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要让教师自身迸发出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1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

学校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活水”,使师资队伍建设充满无限生机。职称评定打破了论资排辈的评定方法,重能力,重成果,不拘一格降人才。以信息与控制学院为例,2008年评上教授的有2人,其中1人被破格评为教授;同年破格评上副教授的有4人,占参评副教授的人数的36.4%,目前副教授队伍的年龄在30岁左右的占80%。

2.2 形成一种崭新的学术风气

为了鼓励教师出成果,除了执行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外,还根据本院实际,出台了各种奖励举措,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形成一种崭新的学术风气。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已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豪杰.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在2006年度厦门大学“东山会议”上的讲话(R).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

[2]沈祖芸,等.创新型人才涌现关键在教师——从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2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