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教学初探
2014-07-24闫宸龙刘超
闫宸龙 刘超
摘 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水平更新迅猛。这就对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紧随时代和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
1 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与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雷同,课程设置是本科课程的压缩型。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定位应当是让学生获得从事IT行业的实际技能和实际知识。所以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应少开设一些纯理论的课程,结合IT就业岗位,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一些实际技能。
⑵教材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脱节。高职院校使用大学本科教材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对不同的IT岗位的针对性不强的特点。学校采用这些教材使学生难于学以致用,与高职高专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不符。在高职高专教材的选取中应尊重学科但不拘泥于学科性原则,同时应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⑶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师资来源主要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来校任教。通常这些计算机教师从事教学对生产、管理一线了解少,实践经验缺乏,教学主要停留在理论上,如教计算机网络时,只能讲述TCP/ IP等相关协议,而对如何组网等技术自己懂得的比较少,教师之间也往往是在教学中单打独斗,缺少互相交流与协作。
⑷教学方式较陈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虽然基本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模式,然而教学方式仍然是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原先的黑板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将内容从黑板搬上了大屏幕,如果只是在课堂上按照屏幕上的内容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明显,难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许多班级仍是上完计算机的理论课后,隔几天后才上机实践,有很多的计算机理论课程内容,老师上课时讲过,只有用心的学生才能记住,在实验课上大部分的内容还得重复讲。
2 计算机教学改进建议
⑴将社会用人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面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特色,最好是能将行业企业对员工的标准及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融入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体会企业工作的实际内容,为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行业、企业及学校应共同合作,研究并确定教学大纲、人才定位、培养方案及质量考核体系,让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形成产学研深度结合、校企双赢的教育教学体系。
⑵加强对计算机专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该专业使用计算机知识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分担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在计算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实现理论结合实际。
⑶计算机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任务”诱发、巩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在实践教学中,要以“双师型”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通过任务诱发、巩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引导学生从完成某一任务出发,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激发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和操作,完成预计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中,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又还可以消除学生对理论学习厌烦的情绪,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⑷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注重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色。对计算机课程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丰富与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突破灌输填鸭式单一方法,通过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加强师生间教学互动,引导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摒弃传统的考评方式,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课程考评机制。传统考试观念与高职高专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相适应。更新考试观念,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制定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突出实践考核。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义深远。社会的发展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断积累课程教学经验,并定时到一线企业去了解企业要求,积累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炎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126.
[2]范黎丽.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4):154.
[3]刘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文学教育,2013.(02中):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