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厚”

2014-07-24田雄狮

华声 2014年13期
关键词:徐才厚营房中央军委

田雄狮

出身寒门,没有显赫功绩。履历简单,不显山露水,一步一个脚印荣登高位。在职全身而退,晚年被追究,是徐才厚的人生写照。他的升迁既有个人的努力又有人扶持,他的弄权有环境因素又有人帮衬。他的贪腐过程并非一朝一日,没有及早发现和处理有制度缺陷也有管理上的失误。

以徐才厚的政治影响力和贪腐程度,其落马无疑是新中国军界的一场地震。此时骂徐才厚贪得无厌或者怪制度就事件本身为时已晚。万事有因才有果,通过总结徐才厚的成长道路和问题形成脉络分析,可以警示社会和国家管理者。

同学眼中的徐才厚:你怎么混成这样

记得1963年8月,我们大连市14位考上哈军工的高中毕业生一起上火车,大连8中的徐才厚就和我坐在一起。黑黑瘦瘦的,说话还有点腼腆。开学后,我们都分在电子工程系,分属两个学员队(63-7队和63-8队),不是同一个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有音乐天赋,只要开会拉歌,他就是63—8队的指挥。我经常在路上碰到他,两个大连老乡自然要站下来聊聊天。我敢说他在大学五年是个老实巴交的学生,谦和有礼,低调做人,几乎回忆不出他有什么不良表现。

“四清”运动后从巴彦县回到学院,一次在大操场见面,他知道我入党了,曾表示,自己入不了党,指导员有成见,挺郁闷的。文革乱世,他属于“跟着走”一类,没有参加任何过激的活动。到黑龙江省的北大荒39军鹤立农场“接受再教育”的一年三个月,他的表现也不错。

1970年春重新分配,我们在鹤立农场的土路上互相道别,他是全学生营约十多个到沈阳军区参军的同学之一,他出身工人家庭,根红苗正。我们都羡慕他们能重穿军装,毕竟那个时代我们对从军入伍是很向往的。

我分在中科院科研所搞科研。徐才厚在部队多年当基层干部,听说一直谨慎小心,是个老实听话的本分干部。但1980年代初军队大力提拔知识分子出身的主官,他本来要转业回大连,一下子机遇临头,命运把他圈进高升的那一拨人中。后来,他的仕途顺风顺水,从长春进北京后,直看得我们眼花缭乱。20年里官越当越大,最后当了上将,军委副主席,乖乖,成为哈军工同学里非红二代的寒门子弟在军方地位最高的人。我们曾为他高兴,以他为荣,也期望他能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青史留名。

然而世事难料,人生多变,现在徐才厚呜呼哀哉,盖棺定论竟是个大贪官!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人生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悲剧人生、失败人生。

近日天气燥热,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我在心里向下了地狱的徐才厚大声疾呼:才厚老同学,你怎么混成如此下场呀?你怎么如此糊涂昏聩呀?你要那么多的钱和房子干什么!一日三餐,一张三尺床,人生足矣!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个浅显道理你难道不明白?

陈毅元帅诗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高级干部应该读过的呀。

我在想,一个人变坏是有个过程的,是渐进的。不能说他一开始就是坏人。徐才厚要是个坏蛋,怎么会一路绿灯嗖嗖地提拔上去?

在香港的老同学刘苏民告诉过我,徐才厚的家刚搬到北京的时候,苏民兄去看他,发现家里只有个电风扇,大夏天热得流汗,苏民说,我从香港给你发一台空调吧,徐才厚吓得直摆手:“不行不行,首长家里都没有装空调呢,我哪敢!”说明他当时的心态,还比较谨慎,考虑到严格自律问题。

早年他请同班同学吃顿饭,大概是公款报销,还特意声明说:“今天我腐败了一次。”也说明他当时内心惴惴。

我听原16军一位朋友说,徐才厚调北京前曾对身边同事说:“我这次进京,恐怕走上一条不归路。”大家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他认真地说:“高处不胜寒啊!”

如果这位朋友说的是实话,徐才厚真是一语成谶。

如何爬上高位?

从军事院校的一名普通学员到中央军委决策层,随后晋升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用了40年。

哈军工一度是很多高层将领子女的首选。公开报道称,“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元帅的子女、亲属,十大将中有六位大将的子女、亲属就读哈军工”, “使哈军工一度有成为‘将门相国之后专门学院之虞”。哈军工也的确培养了不少政界和军界高层。徐才厚是其中一员,著名校友还有毕业于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与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

1968年,徐才厚毕业离校,来到陆军第三十九军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多后转入吉林省军区独立师三团二营六连当兵。1971年,他成为沈阳军区守备第三师炮兵团一营二连副指导员。

1972年对徐才厚来说可谓分水岭。从这年起,他调入政工系统主管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从吉林省军区到沈阳军区、再到1992年进入解放军总政治部,从少将、中将到中央委员,徐才厚一路仕途坦顺,终在1999年获晋升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并于同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获增补为中央军委委员,从此厕身中央军委决策层。

2002年,徐才厚又晋升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时出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唯一的一名军方书记,“全面参与决策有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事项”。然后,仅仅过了不到两年,61岁的徐才厚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在此职位上一待十年,侧身中央政治局委员之列,直至2012年底中共十八大后才退休。

公开报道称,徐才厚从连、营、团,再到师、军、大军区,依次晋升, “而在和平时期,丰富的、特别是在陆军野战部队的工作经验,是晋升的有利乃至先决条件”。

徐才厚的官方履历显示,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是在地方军区政治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度过。毛泽东曾说,“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总政是保证全军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徐才厚,也是分管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干部人事与宣传教育等工作。

随着职位的升迁,徐才厚出现在公开报道里的次数也与日俱增。《人民日报》有关他的最早报道出现在1992年11月27日头版,全国培养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开幕,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徐才厚出席会议。

1993年,徐才厚6次登上《人民日报》,1994年在报道中出现14次,1996年则有25篇报道提及到他。2000年,《人民日报》共45次报道彼时身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的徐才厚,相较而言数量几增一倍。2003年,《人民日报》对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才厚的报道骤升至99篇;2004年徐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后,又增至114篇。这个出现频率基本上一直保持到其卸下职务的2012年。

涉及到他的报道,一般也与思想工作有关。比如1994年3月2日头版报道, “全军高干学《邓选》轮训班开学”。大型画册《黄河在咆哮》出版,徐才厚才参加了相关座谈会;电视剧《七战七捷》首映,徐才厚也出席了首映活动。

有一篇报道较为特别,是有关他在济南军区时参加抗洪的报道。199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题为《记江泽民总书记在湖北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文章,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向江泽民汇报说,“这次抗洪抢险, 一共有100多位将军在一线指挥。像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钧、政委史玉孝,南京军区司令员陈炳德、政委方祖岐,济南军区政委徐才厚,武警部队司令员杨国屏、政委徐永清等。”

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后,徐才厚增加了一些出访和接见活动。2009年他去美国访问,是中美两军因美国政府对台军售案中断交流以来,两军最高层级的访问和对话。在领土问题上,徐才厚表现强硬。2012年9月18日,他与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会面时说: “中国军队维护领土主权绝不退让半步。”

最后的公开亮相是什么时候?

新华网的报道称,今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依照党的纪律条例,决定对徐才厚涉嫌违纪问题进行组织调查。此时距徐才厚卸下最后的职务——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军委)副主席一职刚好一年。

当他逐渐卸下公职之时,国内关于他的公开报道也在急剧减少。

2013年,徐才厚出现在公开报道中的次数为3次(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20日一度被视为徐才厚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他当时陪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在《人民日报》配发的照片中,身着军装、戴着眼镜、头发乌黑的徐才厚笑容可掬。

然而,在接下来的3月份,徐才厚缺席他任上最后一次的全国“两会”,这引发了一些猜测。直至4月28日,中国军网发布消息称,徐才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的专著《从这里走向战场》作序。该网还配发了国防大学李升泉少将的文章,对徐才厚撰写的序言以及该书做了进一步解读。有媒体视此举为“隐性辟谣”。

5个月后的9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显示,徐才厚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4周年招待会。不过他的形象与以往差距较大,虽身着军装,头发却较先前明显花白,面容和身体也略显消瘦。

有关他的最近一篇报道出现在2014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内容同样是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并配发照片。报道说,徐才厚观看了演出,但照片里不见他的身影。

此后,他再未出现在公开报道中,直至6月30日落马。

查处“大老虎”震慑力有多大?

纵观徐才厚案以及最近落马的“老虎们”可以发现,官场“体系”、“山头”的危害极大。

就国家管理而言,要讲五湖四海。就官场结构而言,要防止形成“山头”或“体系”。这种帮派体系诚然如果坐大,则危害无穷。正因为此,历史上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防止“乡党”,提倡“君子不党”。有时要人为在班子里掺沙子,或者利用矛盾以强化领导力。一人升官带起一批人,一个出事影响一窝。最近,石油系、能源系、政法口、铁道口等都因为主要领导倒台而一片人受牵联。这次徐才厚的问题在军队无异于一场地震,估计许多高级将领将随之失势。它的问题在于主要领导人只考虑对自己忠心,忽视奴才下面有奴才。而奴才坐大会影响主子,造成自己多年建成的大厦瞬间倾覆。徐才厚从单兵突进到进入体系并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坐大。

不健全的制度造成了腐败漏洞。

国民党时期军队的腐败主要表现在吃空响上,通过虚报兵员数量和克扣军人军响而贪污。新中国军队编制管理比较严,军人经费作为预算资金进行定额管理。标准公开,下拨及时,不存在延发或者少发的问题。兵员编制与财务统计形成两方面的对应,这是从制度上保障了各级无法吃空响的。徐才厚不经手经济,他的受贿主要在管官上。本来党管干部不是人管干部,而是组织原则管。可由于权力不受约束,有权的官在提拔使用问题上有决定权,造成买官卖官盛行。

预算外资金管理失衡为腐败创造了条件。

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虽然国家财政部要求,“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但这部分资金仍然疏于管理。这是因为这部分资金的支出掌握在地方手里,专业性不足,分散性突出。军队的预算资金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作战费、训练费、业务费以及定额拨款都是专款专用,年终决算比较清楚。而预算外资金主要用于被充预算资金不足,或者作为部队生活保障开支。比如军队生产收入,属于额外收入,列入预算外资金管理。这笔钱可以用作改善部队干部居住条件,也可以建楼堂馆所。可以发放福利,也可以请客招待。比如军队空闲营房、现有住房的出售收入和空闲军用地产的开发收入,采取的是单位留成和总后收管理费和土地费的办法。它的用途是全额用于军队住房管理和发展,按收缴和分成的办法处理。它的程序是由军区级单位基建营房部门和联勤部审查后报总后勤部批准,这个权力全部集中在总后勤部,具体落实在总后基建营房部身上。对下面而言,要求收支两条线。就全军而言,基建营房部这笔收入大的惊人。而军费里面包括了营房建设维修拨款,出售营房和现有房产成了总后勤部的额外收入。军队各大单位在办理空闲营房使用时,为了获得上级的批准,难免要走一些歪门邪道,这笔孝敬费用与出售收入相比则是九牛一毛。也难怪谷俊山作为基建营房部长和分管基建营房的总后副部长能贪污受贿如此巨大的钱款。

预算外收入是单位经费,领导可以决定支出方向。它的管理比预算内收入较松,造成预算外收入较大的单位可以转化为行贿资金,掌管权力的领导有条件贪污。所以,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和经济管理需要法律规范和制度明确,要法治而非人治。

徐才厚问题的公开最大的看点并不是其贪腐多少钱,而在于对已退位官员的追究。虽然这种追究是被动的,是由于其它案件涉及到。但中央能下决心打一只落威的老虎,打破了高官退休后不追溯在职问题的“惯例”,使很多自以为退休后就算全身而退的腐败官员感到惶恐,其震慑作用是巨大的。

徐才厚问题的出现给领导层和国家管理敲响了警钟,真正为民族和国家事业着想的政治家敢于与贪腐分子作斗争,会不断完善制度减少国家公务人员的贪腐问题。而弄权误国的政客只会豢养蛀虫,成为他们满足私欲的帮凶。国家管理要靠制度和法治,减少人治成分。构建一个既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为人民服务的廉洁干部体系和政权基础,需要各方面的合力和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徐才厚营房中央军委
基于改进TIFN-TOPSIS的既有营房改造再利用全寿命周期决策方法
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掠影
基于审计效能的营房工程审计模式创新重塑
浅谈抓好军队营房建设管理的几点想法
徐才厚:从混的不怎么样到混成这样
喜迎军嫂到营房
中央军委决定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曾兼代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为本刊题写刊名 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同志为本刊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