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为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席”
2014-07-23陈菊华
陈菊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使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它面前有些束手无策。老师们拼命记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要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摸、爬、滚、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包办,不能代替学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感受。于是乎,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懒老师。可这难道就是综合活动的指导老师吗?这难道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首席”地位吗?
一、 选题时要“引到点子上”
【表象】课堂伊始,老师就问:“孩子们,你们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环保问题是我们最该关注的!”有的说:“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最让我们碍眼。”有的说:“不尊敬长辈的事现在越来越多了。”……直到铃声骤然响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反思】为了避免犯“挖陷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之大忌,教师不敢提供问题,不敢对学生说的问题进行裁决,任由学生“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但毕竟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还处于启蒙阶段,他们的眼界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思维还不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总这样由他们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说,肯定不是个办法。
【启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必须从问题入手、以问题探究为出发点是事实,但指导教师应该主动掌握可以利用资源的动向和线索,明确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指导学生找准问题的探究切入点。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如《传统佳节知多少》一课,一位教师特意剪辑了一段春节联欢晚会的电视录像于活动前播放,学生看后就产生了不少疑问:我国人民过春节为什么总要贴春联、放鞭炮?人们为什么要互相拜年?……学生又由此联想到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之后相继提出了几十个颇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辐射日常生活
指导教师要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这个动态、多维的世界,勤于思考生活中常见、罕见的问题,多倾听学生诉说,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设立“问题资源库”、“问题信箱”、“问题银行”等,引导学生梳理、整合,生成探究的主题,建立一种以生活为背景的自由自在、随时随地提问题的有效机制。如一次我校附近有一户人家嫁女儿,那热闹的场面把我们这群应该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师学生都吸引了过去。于是以嫁娶为引子的“家乡风俗大采风”活动主题顷刻“出炉”了。
二、 设计方案时要“导出思路来”
【表象】“好,我们的活动主题就是**。现在,就让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制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活动方案吧!”接着老师就站在一旁做起来了观众,放任学生去自编自导自演。孩子们也真行,他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设计中去,有的高谈阔论,有的眉头紧锁,有的东张西望,没一会儿工夫就把那些所谓的方案“造”出来了。但拭目观看,这些“方案”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没有多少,也没有多少是有头有尾、有条有理的,有些甚至四分五裂、前后不关联,真是惨不忍睹。
【反思】为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尽一切可能让孩子“小鬼当家”,殊不知这些小鬼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的贵”,他们有多少人会居高临下地通观综合实践活动的全局?又有多少人会对活动目标、活动安排、活动分工、活动计划等步骤中的细节热切关注,做个真真切切的写实?再者,他们会对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预先的设想和寻思解决方法吗?
【启示】
1.把关活动方案
教师应是问题探究方案的最后把关者。确定好题目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包括从哪些维度来展开课题研究、大约时间、小组内如何分工、拟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等。学生对活动方案作了大体规划以后需要教师把关,看其方案是否合理可操作,预测他们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完善活动计划。如在研究《家乡的桥》时,学生方案中原定按照班级的学习小组来分组,我看后建议可以先按照家庭住址来划分小组,再按同学关系的亲近程度来进行调整,因为这样有更多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便于学生进行研究。
2.设计指导方案
为了增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应明确教师指导的具体任务,落实教师指导行为。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活动主题的实施方案的同时,自己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指导、学生评价方案等。
三、 探究活动时要“伴君走一程”
【表象】活动进入实施阶段,只见孩子们有的在网上查询,有的做社会调查,有的搜集资料统计,忙得不亦乐乎。但很快,有的兴趣没了,热情减了;有的碰壁了,浅尝辄止;有的碍于师命难违,简单地敷衍着;有的预设方案受阻,但还是硬着头皮漫无目的地干下去……而此时指导老师眼睁睁地目睹孩子们“自生自灭”,自己却躲在暗处不闻不问,任他们放羊式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反思】就这样,老师一味地要求孩子自己出去“闯荡”,却没有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这种只偏重活动形式而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只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而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而不具体落实的倾向,不仅使“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也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对究竟如何进行“调查”心里更是没有个底。
【启示】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要注意解决问题方法论的指导。即在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还要全程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亲密合作,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探究活动。endprint
1.师生合作参与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共同参加小组讨论,共同设计方案,一起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工矿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开展调查,一起搜集资料,一起探究答案,并且在合作与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人际的合作,善于与他人交往,及时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激励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推动学习的不断深入。如指导学生进行《走进灵芝 挖掘地名背后的传说》,当孩子们调查访问不到20分钟就因多处碰壁而心灰意冷时,我马上加以激励,再及时让孩子们畅谈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最终达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2.老师深度指导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防止他们浅尝辄止。此时教师应运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灵活引导学生拓宽研究思路,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出课题的社会意义。如《家乡的桥》一课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走访认识了家乡的桥,却意外地发现好多古桥正处于“生命垂危”时刻,脸上露出了惋惜、担忧的神色。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进行“拯救古桥”的行动。他们有的向有关部门建议出资修复古桥;有的向周围群众宣传“保护古桥 人人有责”;有的在桥两头竖警示牌,“限制20t车辆通行”……如此,活动深了,学生的思路宽了,课程资源也在不经意间生成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既不能给学生指定研究课题,代替学生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沦为教师的配角,也绝不要认为让学生自主就是完全放任自流,对活动的开展不闻不问,放弃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一定离不开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由台前到幕后,从显性到隐性”,“首席”的作用却丝毫不能模糊、弱化!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管锡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胡燕华.渗透·体验·探究·传承[J].教学月刊,2012(4).
[4] 王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阶段的“为”与“不为”[J].福建教育,2012(5).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