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儒学经典 就君子之道

2014-07-23郭娟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仁德仁者模范

郭娟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成为君子是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是道德品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我们应怎样提升品质,完善人格呢?从儒家经典中,从道德模范的事迹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比学习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实际的行动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能让人快乐,也更有实效。

【关键词】君子 仁 能近取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成为君子是一种人格理想。“君子”这个概念虽然在最初只是贵族阶层的一个称谓,但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它渐渐变成了以道德品质为内涵,所以《论语》里面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说法。说君子失去仁德,还叫什么君子呢?既然成为君子与地位无关,所以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甚至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君子,成为圣人的。

那么我们普通人怎么提升品质,完善人格呢?是不是能背上几段古代典籍,会说出几个成语典故就可以称之为“高素质的人”了呢?《论语宪问》里有这样一段话:“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道理的话,但是能说出好听的话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爱之心的人必定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德。现实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听听感动中国人物们、各级的道德模范们被采访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不是标语,不是口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朴素、自然的至爱言辞总是抚摸着我们内心柔软的角落。他们是在用行动雕琢人生。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乐善好施的好心人、为正义奔走的侠士,他们勇敢地面对危险,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甚至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在他们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呢?很简单,就是一颗仁德之心。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比学习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啊。

现在再次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如何完善我们的自身人格,是不是只要懂得了“仁者爱人”的道理,就已经可以成为君子了呢?《论语学而》里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的“好学”,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喜欢看书,考试名列前茅。它指的是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思等人伦道德实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说‘学习而且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设想一下,当我们走在路边看到了“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这样的巨幅宣传口号,我们很容易就记住这言简意赅的几句话。回家之后我们反复朗诵这几句话100遍,再从网上阅读3个有关雷锋同志生前的小故事,再浏览5篇当代道德模范的事迹材料。请问这时你“说乎”?你这样就快乐了吗?做了这些只是在“学”,还没有“习”。所以烤羊肉串的阿里木出于对他人无私的关爱,用自己一根羊肉串3毛钱的利润点点滴滴积攒下来,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他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生活各项用度都只限制在1元钱,一件15块钱的衣裳穿了4年都没扔。他不富裕可是他很快乐。所以公路管理员郭明义出于对雷锋精神的深刻领会,20年献血6万毫升,先后捐款12万元。他的三口之家现在还居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可是他很快乐。那么我们在了解了这些模范事迹之后,又能做些什么呢?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呢?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也就是能够推己及人,从近处做起,从身边做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修己”是基础,“入世”是目的。当我们真正懂得这些道理,“见贤思齐”会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吧。

猜你喜欢

仁德仁者模范
国学周周悟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仁者爱人
为仁由己
仁者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模范邨
——给祖母
『仁者爱之理』
模范护工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