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疗对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2014-07-23胡晓秋陈晓映金玉微张爱金余灵芳林振浪
胡晓秋,陈晓映,金玉微,张爱金,余灵芳,林振浪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 32502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等黄染的症状,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新生儿出生后2~3d开始出现黄疸,4~7d达到高峰,足月儿10~14d消退,其发生原因比较复杂[2-3],如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造成核黄疸,出现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严重的导致新生儿死亡。据报道,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达50%~55%,呈逐年升高趋势[4]。本院2012年1月至5月足月新生儿因病理性黄疸接受蓝光治疗例数比2011年同期增长了38%。这可能与气候与习俗有关,南方天气持续阴雨雾霾,加上部分传统的错误育儿理念,产妇或家属自新生儿出生后,将新生儿的脸蒙上纱巾,房间关灯,窗帘密闭,导致新生儿不见光,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值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甚至出现病理性黄疸需要接受蓝光治疗。为探讨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措施,2013年7月至11月本院产科对住院分娩的新生儿采用自然光疗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组标准:选择7~11月阳光充足的月份出生的新生儿,胎龄≥37周,住院时间≥5d,分娩时间为0∶00~6∶00(便于光疗时间的统计对比)的新生儿;新生儿家长了解本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可能导致黄疸的高危因素(如母亲有感染因素、O 型血型、Rh 阴性血型等),胎粪排出延迟或因胃肠功能紊乱而服用妈咪爱散剂及其他药物者。符合入组标准新生儿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胎龄37~41+1周,平均胎龄(38±4)周;出生体重2 560~3 870g,平均(2 801.1±231.5)g;剖宫产57例,阴道分娩43例;纯母乳喂养91例,混合喂养9 例。观察组男49例、女51例;胎龄37+3~40+5周,平均胎龄(39±2)周;体重2 510~3 920g,平均(2 745.1±284.1)g;剖宫产48例,阴道分娩52例;母乳喂养95例,混合喂养5例。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按新生儿常规护理,不排除新生儿脸部不定时也接触自然光线。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自然光疗。病房选取朝阳房间,均为2~3例/间,每天8∶00~11∶00将婴儿床推至窗边,让新生儿接受自然光照射,每天1次,每次3h,共5次。照射时避开太阳的直射,遮蔽眼睛和生殖器,暴露四肢皮肤,保持体温在36.4~37.4℃,室内湿度55% ~65%,保持室温夏季24~26 ℃、秋冬季28~30 ℃[5]。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1.3.1 血清总胆红素值测定 新生儿出生时采集脐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值,两组分别抽取30例新生儿在出生第5天检测静脉血清总胆红素。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水平<30μmol/L 者位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低危带,≥45μmol/L 者位于高危带;出生第5天血清总胆红素<220.6μmol/L,为生理性黄疸,≥220.6μmol/L为病理性黄疸[6]。
1.3.2 经皮胆红素值测定 使用日本JM-103经皮黄疸测试仪,放在新生儿前额正中眉心处及前胸处各测胆红素值1 次,取其平均值。出生后0~5d 每天8∶00、11∶00 各测量记录1 次,第15天上门家访时测量1 次。正常足月新生儿第1天(24h)经皮测胆红素值<9 mg/dl,第2 天(48h)经皮测胆红素值<12mg/dl,第3天(72h)经皮测胆红素值<15mg/dl,3天后经皮测胆红素值<17mg/dl。经皮测胆红素值高于不同出生日龄的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6]即退出观察。
1.3.3 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由经管医生按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确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法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15例新生儿在第4~5天测得经皮胆红素值偏高,医嘱予妈咪爱及茵栀黄治疗而退出观察,其中9例发生病理性黄疸转入蓝光治疗室。
2.1 两组新生儿在同一日龄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见表1。出生第15天随访时经皮胆红素测定观察组(9.27±1.80)mg/dl、对照组(9.70±1.88)mg/dl,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5d经皮测胆红素数值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日龄经皮测胆红素数值的比较 mg/dl
2.2 两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 μmol/L
2.3 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
2.4 观察组不同晴天天数自然光疗后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见表4。
表4 观察组不同晴天天数自然光疗后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mg/dl
3 讨 论
3.1 自然光疗可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降低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 光疗机制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可转化为异构IXaE 型,然后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从尿液中排出体外[7-9],从而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胆红素对波长450~460nm的光线吸收作用最强,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蓝光治疗仪其蓝光波长主峰就在425~475nm。蓝光治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方法,但是必须达到医学指征方可使用蓝光治疗照射[10-11],同时,使用蓝光照射时间>72h还可能会引起染色体损伤。自然光源中包含可见光波长400~760nm,紫外光波长200~400nm,红外光波长>760nm,以及不可见光线。其波长范围包含了对新生儿黄疸有治疗意义的波长450~460nm 的光波,通过对新生儿皮肤的直接光照,对未结合胆红素同样能产生作用,使得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0~5d每天自然光照射后经皮测胆红素值低于自然光照射前、低于同一日龄对照组新生儿,第15天家访时观察组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值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第5天测得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病理性黄疸发生,而对照组发生了9例病理性黄疸,证明早期自然光疗能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并能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展,是一个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干预方法。本研究结果与刘凤玲等[12]报道自然光疗可降低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的结论一致。笔者同时进行观察组新生儿在接受自然光疗的5d里,不同晴天天数对新生儿黄疸疗效的比较,结果显示3d及以上是晴天的光疗效果好于晴天是1d及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自然光疗时注意事项 自然光疗时,保持室内湿度55%~65%,夏季可保持室温24~26℃,秋冬季保持室温28~30℃。为新生儿多喂水,保持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及足量的尿量。光疗时将新生儿放在光线充足处,使皮肤与光线有直接的接触,避免着凉;应避开太阳的直射,遮蔽眼睛和生殖器,以暴露四肢皮肤为宜;密切注意新生儿体温的变化,30min 监测体温1 次,保持体温在36.4~37.4℃,并注意观察新生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变化及皮肤有无发汗、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嗜睡、惊厥、腹泻、呕吐等,以判断有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观察大小便的性状、色、次数和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1]王金秀,王瑛,江华,等.正常新生儿生后7天经皮胆红素值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1):4840-4843.
[2]金兰,孙小娅.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43-1344.
[3]刘颖,朴梅花.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6):336-339.
[4]陈华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209-1211.
[5]朱亚平,时静,高淑敏.新生儿黄疸早期动态监测及综合干预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11,9(2):317-318.
[6]李秋平,封志纯.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18):23-26.
[7]丁媛媛,杨可达,杨金慧.新生儿黄疸诊疗的若干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9):132-134.
[8]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4-196.
[9]吴云霞,张根翠.预防性光疗对早产儿黄疸防治的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6,20(2):132-133.
[10]王昱,何念海.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21):1932-1934.
[11]郑明平,陈向坚,卓小峰,等.预防性光疗对早产儿黄疸防治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160.
[12]刘凤玲,陈升平,王田莉莉,等.自然光疗预防早产儿黄疸的效果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870-3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