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中国
2014-07-22可心
可心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上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谱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嬉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颜多薄命。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坡下一抹黄土掩风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在心中。
(选自《创新作文》)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国度,灵动凝练的唐诗宋词,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典雅的传统乐器,书法、武术、石刻、瓷器、园林等多样化的传统艺术形式……都是数千年来国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可惜在呼啸的国际化浪潮中,因国人的日渐忽视遗憾地失落了旧时的熠熠光彩。但是,它们中的每一种,都是一扇精致的窗,透过窗口,可以窥见古老东方文明的温润别致、典雅深邃;它们中的每一种,都是一则典雅的剪影,透过影子,可以还原古老东方人的性格风采、道德教化。而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邃、最形象、最具感染力的经典代表之一。正如没有任何文字可以媲美方块字的品格,也没有任何语言能传神地转译出唐诗的气质,那短短二十字的五言绝句,五十六字的七言律诗,和气势磅礴的歌行体,诗化了平淡的生活,抽象出了生活的大美。在这氤氲的诗意中,国人自然而然被熏陶成了温文尔雅的君子、心气平和的仁人和思想深邃的智者,也成为了美的创造者和受益者。
读与写
妙用古诗,巧铸佳文,深化作文的文化底蕴。相比起简单的直接摘取诗词原句插入文中的引用法,将诗词加工并糅合到现代白话语言中的化用的方法,更受青睐,表达效果更有韵味。本文题为《唐诗里的中国》,自然要涉及到唐诗名句,然而通篇基本上没有生硬的直接引用,在“唐朝的月明”“唐朝的酒烈”“唐朝的离别苦”“唐朝的诗人清高”“唐朝的红颜多薄命”五个部分,集中体现了将诗句融合揉碎并融合,进行诗意地再组合、再创造的技巧。以“唐朝的月明”一段为例,“月”是古典诗歌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意象,往往蕴藉着相思之意。本段中“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化用了张若虛“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一句,又巧妙地与原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传达的哲思契合。“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暗含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表达出“望月怀远”几乎成为了唐诗的一个母题。“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这句中,可以窥见杜甫“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及李白脍炙人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影子。“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融合了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与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都是思妇,她们是唐诗“望月怀远”中最为深情的一个群体。“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自然得自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惆怅与浪漫。如若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绝对不可能一气呵成,将唐诗水乳交融地化用成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