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7-21顾飞飞
顾飞飞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其具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就PBL模式而言,在教育领域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就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应用的相关内容展开具体的阐述,希望对于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能起到一定指导和参考作用。
PBL模式学前心理学教学应用有效措施随着课程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在提高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而就PBL模式来说,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阶段条件下,在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PBL教学模式加以有效的利用,不仅是提高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学前心理学与PBL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综述
就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来说,是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学前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这些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课程,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一些学前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从这一层面来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下一阶段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与学前心理学课程开展的效果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但是就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具体特点来说,它是以理论讲述为主的课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难以摆脱传统理论课程会遇到的同样的问题,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甚至萌发出厌学、对知识内容有抵触的心理情绪,哪怕是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或者教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问题也表示出束手无策的无奈,学前心理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PBL教学模式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和重点的教学方式。其英文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师Barrows首创的并且已经在全世界广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PBL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步骤的开展都是围绕既定问题而展开的,这种方式将所有知识内容都融入到解决问题的步骤中,侧重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将相关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输送到学生的“储备箱”里。结合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这门课程的具体特点,现在许多高校也开始在尝试用PBL教学模式对学前心理学教学的开展进行改革,并且收获了不错的反响。就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究竟注意哪些问题,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文将对此进行详尽的阐述。
二、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问题的设置环节
与传统模式相对应,在PBL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置环节实际上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备课环节。在这一“备课环节”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去对问题的设置进行权衡,问题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进行判断:一是这个问题的设置能否有效的体现出相应的教学主题;二是这个问题设置之后,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具有针对性。在问题的设置环节,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话,基本上不会出现太明显的跑题。
问题的设置环节除了对两个条件进行衡量之外,还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问题的出现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的话,那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命题。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所有设计最终要面对的对象都是学生,如果学生对相应的课题完全不感兴趣,我们可以毫不忌讳的说,这堂课程的开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对问题进行准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识倾向以及一些基本的兴趣爱好,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在导课的环节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开展开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
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除了对问题的设置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PBL教学模式中,课堂的进行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切中主题的问题必然是极好的开头,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计划以及措施的话,也有可能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在大二之前学生都是没有机会去到幼儿园进行课程实践的,因此在开展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周边一些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就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算是学生提前进行了一些准备,相关的信息量实际上也是不够的,如果对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有效运用的话,不仅可以在短时间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多的方式方法,同时还能有效的丰富教学手段,增大学前心理学课堂的张力;除此之外,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还能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提供生动的呈现方式,如果在观察了解问题的过程中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述来进行的话,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显得有些索然无味。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环节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去收集一些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展示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资料,必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多媒体的有效应用之外,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尽量扮演好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度,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生对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兴趣程度,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对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PBL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将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既是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整个高校教育体系变革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扮演好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争取为高校的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龙路英.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21):226.
[2]冯丽娜.心理剧在高职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4-18.
[3]郑军.《学前心理学》课程运用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2):137-139.
[4]陈文东.教师教育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2011,(02):7-12.
[5]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4):94-95.
[6]张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引领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成功(教育),2013,(08):240-24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