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学理念

2014-07-21刘小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育

刘小艳

“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与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向导和信念。本文主要从理念的词源探究、教学理念、教学理念转变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2年教育部发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来指导其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着密切关系,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理念”的词源

“理念”一词,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理念”主要是指理智的对象或理解到的东西。“理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1)信念。如人生理念;(2)思想、观念。如经营理念、文化理念。“信念”指的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观念”是指思想意识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理念”一词用英文表示即“Ide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Idea的解释有七种,这里仅列出3种。一种是解释为构想、思想、主意,即plane,etc formed by thinking;thought.一种是解释为意见、信念,即opinion;belief.另一种解释是理念、观念,即a philosophical use,eternal archetype of which reality is an imperfect copy.

“理念”这一词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的用法,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一般意义上的理念和哲学意义上的“理念”。一般意义上的理念,如“我的意见是……”“我的看法是……”“我的观点是……”等等。而哲学意义上的理念,是在一般意义上的升华,更具理论意义,如“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等。

综上所述,可以将理念理解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和信念。

二、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不仅包含教师教也包括学生的学。因此,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教学理念也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多方面的、动态的,随着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换的。

在很多情况下,“观念”与“理念”是可以互用的。在使用“理念”这个词表达相应的教育教学思想之前,是用“观念”来表达的,如以前所说的“教育观念”,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教育理念”。这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因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很重要,因为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对教学理念的认识问题上,有人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理想的融合……是一种认识和信念的融合,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融合……”也有人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对学校教学实际的认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再次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和信念”。笔者认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和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从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更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根本信念。

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主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教学理念要回答的问题,可以说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灵魂。因此,教学理念是联系教师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桥梁。

(一)教学理念的层次

有人把教育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从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到教与学的理念,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同时也不难看出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教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这里不深入分析宏观教育理念和一般教育理念,仅谈教与学的理念(这里作者将教与学的理念简称为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更为具体、操作性强的教育理念。上面提到教育理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相同的教学理念也是可以分层次的。本文将教学理念分为理论上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性的教学理念。

理论上的教学理念是教师积累和内化教学经验,并将其提炼升华为一种思想体系。理论上的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师顺利的、有计划的完成教学计划的指南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来引导着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优秀的资深教师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对待学生的态度、对教学的看法等方面看出来。

操作性的教学理念,指的是将理论上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的更为具体的思想。操作性的教学理念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已经形成的教学理念并将它实践化。操作性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环节。以写教案为例,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具准备、板书等一系列环节,教学理念就渗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要参考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外还会有教师自己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选取适合的教具、板书的精心设计等都要精心安排,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些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也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把教学任务完成。

理论上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性的教学理念是知与行的关系,操作性的教学理念根据理论的教学理念的指导采取行动措施。目前也不乏很多人的教学理念是凌乱的、片面的,还没有提升到信念的层次上来,所以也无从谈起操作性。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教学过程混乱、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总结,汲取经验,把零散的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理念来引导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理念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教学理念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反思中逐渐开始萌芽,随着反思的不断深入和积累,借鉴他人成功之处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丰富,教师会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提炼和加工,从而初步形成其自身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受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主要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教学理念形成的主观因素有教师的教育信仰、已有的对教学的看法、教学经验的总结,还有教师也是一个社会人,所以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会受到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等的影响。客观因素有外在教育理论与文化的冲击、主流教育思潮的冲击、规章制度的制约、教学经验的借鉴、校园文化等,都将会影响教师教学理念的形成。

三、教学理念的转变策略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向新课程要求的方向发展。尽管“应然”的教学理念是如此,但是“实然”的教学理念却并非完全是如其所愿。现实中有很多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思想体系,而是零散的、碎片的、枝节性的形态或方式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某些方面,而没有作为教师内在机理、思想或者对

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出现。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学过程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反思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教学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对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优化和内化,把不适合或不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改进,从而促进与时俱进的新教学理念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而有的教师尽管进行了教学反思也不见其提升,这是因为教师要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反思过程中以某教育理论为基础,并在“实践——反思——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反思必须要经常进行,并且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endprint

(二)创设多元文化教学,促进完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当一名深受本土传统文化的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转变其教学理念时,他将面对文化间的冲突。传统的一元文化主导的文化格局难于打破,要冲破这个阻滞力,就要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格局。

为了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校应为教师建构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提供与教师本土文化不同的资料让其学习,组织教师参与和接触不同文化的教学观摩和操作活动,等等,帮助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革速度与程度,普遍大于老教师的原因所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新教师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比老教师更多的多元文化冲击。所以,创设多元文化的教学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创设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完善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必须要为教师提供榜样,并为他们创设交流与研讨的机会。教师之间的听评课是最常见的交流方式之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研活动,请优秀教师进行讲课的方式进行交流。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是教师之间交流、研讨的有效形式再通过听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激发教师间思想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智慧,促进其发展。为增加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研讨的机会,学校应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合作、交流、研讨,以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和完善。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它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而成的。为了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也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在“实践——反思——实践”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彭钢.支配与控制: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J].上海教育科研,2002.

[2]黄小莲.论教师教育策略的确立[J].教育评论,2002.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

[4]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5]樊亚峤,靳玉乐.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的转变的文化阻滞及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2011.

[6]刘洋.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形成: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生活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