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014-07-21朱晓梅杨天地
朱晓梅++++杨天地
合作学习以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等为理论基础,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从合作学习的发展阶段、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要素几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地探讨,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促使学生之间进一步增进了解,进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合作学习以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等为理论基础,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它在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合作学习自兴起以来就迅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为合作学习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第二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为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第三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为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合作学习开始向成熟方向发展,并与其他相关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渗透的趋势。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美国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Guskey,T.R.)博士也是合作掌握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2~6个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另一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也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尽管对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不一,存在着种种不同,但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取向的,诸如目标导向、合作互助、团体奖励机制等,可视为各家合作学习概念表述中的共性。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互赖理论
对社会互赖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考夫卡(Kafka)曾指出,群体是成员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成员之间的互赖通常是以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其次,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够激励群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的。在没有互赖存在的情境下,会出现无互动现象,即个体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彼此独立作业。
社会互赖理论明确地指出,课堂中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个人单干三种目标结构,并由此构成三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由此,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可以表述为: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从而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
2.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在为合作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时,主要是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发展起来的。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的理论对合作学习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亚杰认为,诸如语言、价值、道德、规则等社会经验,知识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在各种合作的努力中,参与者讨论时会出现认知冲突,这些冲突也会解决,而其中若有推理不足之处,也会被提出来并加以修正。在合作学习领域,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在群体学习情况下的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最快。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杨宝忠教授认为,“合作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和开展离不开以下三个要素:
1.积极的相互依赖
积极互赖要求学生明白,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所在的小组中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这有利于小组成员明白,他们是同舟共济、休戚相关的关系。积极互赖的有效手段是混合编组。混合编组是指在组建英语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努力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同时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也就是说,小组成员是异质的和互补的。在进行混合编组时,必须认识到,学生个人的英语能力存在着客观性的差异,将不同英语能力优势的学生编组在一起,一方面,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
面对面的交互作用,要求学生能够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从而促进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并彼此学习,从而达到成功。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口头互相解释怎样解题,互相讨论所学的概念和方法的本质,互相教授知识,进而互相解释前后知识内容的联系来促进相互间的学习。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或创造一些必要条件。例如,充分的实践、安排邻座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之间通过互相交流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当然,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前面所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合作技能
合作技能是指小组中的成员与他人协同学习所需要的交流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如果小组成员没有或不使用这些能力或解决冲突的技巧,小组就不可能有效运作。由于很多学生之前从来没有参与过合作性学习,因此确实一些所需的合作技能,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合作技能必须向学术技能那样被有目的、精确地传授给学生,以促进他们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在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老师要对小组达到目标的途径和小组保持成员间有效的工作关系的状况,有确切的了解。这种了解,主要通过小组自评来实现。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组员可以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的方式,来检讨小组活动的情况和功能发挥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Dewey 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M].Boston:D.C. Heath & Company,1993.
[2]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06).
[3]R•T•约翰逊 著.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刘春红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1DYY04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