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2014-07-21安晓颖
安晓颖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一经出现,就成为网络的新宠。而微博传递信息的独特性,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分析了对如何充分利用微博全新的交流载体,进一步拓展高校德育工作新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微博高校德育大学生一、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1.微博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增添了新方式
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平台,其便捷性、时效性和交互性是诸如播客、论坛(BBS)及门户网站等其他新媒体信息平台所不能比拟的。微博简单的操作模式,使大学生用户可以自由地浏览其他人的微博来获取信息,加快了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速度。微博内容简单,不需要大学生用户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规范严谨的组织语言,便利了微博信息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与交流。
2.微博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新平台
在现代社会,学习生活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更喜欢通过使用网络中的社交软件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以放松身心。在这种形式下,微博的便捷性、时效性和交互性使它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新的平台。大学生人际交往网络在微博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已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微博上的延续;另外一种是基于信息的共享在网络形成的“互粉”的关心关注。在微博上,由于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相对较高,可以给使用者一种信赖感与安全感,而不必担心无端遭到论坛上的言语攻击,因而有助于大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润滑人际关系。
二、微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冲击
1.冲击了德育工作者的教育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宣传引导等方法进行。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掌控话语权,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教育对象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以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然而,微博的出现将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政府、学校、德育工作者及家长等权威的控制。微博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去中心化”,使大学生们找到了成为“新意见阶层”的可能性,原本属于弱势的大学生们在社会中也有了产生一定影响的可能性。这从一个层面刺激了年轻人个性中的精英意识,以及对传统高校德育模式下教育者单方把控话语权的不满与抗争,冲击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2.冲击了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博的低门槛用户准入模式,标志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限制越来越小,一时间各种微博爆发性的传播出来,微博质量鱼龙混杂,其中不乏色情、违法信息,此类信息缺乏必要的把关,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受到冲击,可能削弱其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长久以后会引发大学生认知偏差。微博的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微博的内容五花八门。微博时代鼓吹自由平等观念,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捧自由主义,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容易造成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3.网络言论难以管控
微博使单一的信息源在听众中呈几何级数效应扩散,并在快速传播中被加工、变异。由于“关注者”及其“关注点”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舆情催化作用的生成诱因更多,复杂性与不可预料性也更强。
4.弱化了传统德育的功能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客观作用,即表现为德育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界发生间接作用,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以及自然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当前的高校德育更注重的是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包括“两课”教学、主题活动、形势报告等都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功能,而对大学生生命成长和人格精神塑造等个体性功能却淡化了,对个体行为的指导严重缺失。而微博则对宏大主题持漠然态度,以快速便捷的表达方式分化了大主题,表现出去主流而强化非主流的倾向。
三、微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德育工作的载体
利用微博进行高校德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对高校来说,首先应该确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高校微博德育机制,建立高校官方微博,成立专门的微博工作小组,负责微博的管理和运作。微博小组可通过网上及时发现、网下积极行动、相关部门有力配合的方式,从而高效解决学生相关问题。
2.有利于把握学生思想动向
微博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平台,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来实时监控学生的思想动向,随时通过阅读学生博客内容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传统的德育如学生谈话,学生干部反映情况等均不如微博方便和准确,微博对于校园舆情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3.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微博作为公共网络空间,它的低准入模式和草根化的话语环境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而它的背对背畅所欲言的交流环境使得老师和学生互动时降低了约束感,有利于对话和谐友好地进行。
四、微博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占领微博德育阵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抢占微博这一贴近教育对象的新平台,创新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积极建立班级院系和各级学生组织的微博交流平台,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机微博体系。利用微博体系发布与学校相关的日常活动信息、时事热点信息以及大学生关注的信息,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中校园主流活动相结合,开展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微博文化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微博文化氛围,在活动中进行隐性德育工作。
2.提升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对微博带来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要熟悉和掌握微博平台交流方式和语言特点,熟练地运用微博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获得大学生更多更真实的想法,以便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减少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袭。
3.搭建德育工作的微博交流平台
高校德育工作者既是德育工作的主干力量,掌握和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必备技能。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及时占据微博这一德育工作的新平台,即时开通自己的微博。在微博上记录自己的教育历程、总结教育心得,并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断发布正能量的微博博文,将德育内容寓于微博中去。引导学生积极与自己交流,就学生关心关注的话题展开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使德育更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7).
[2]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揭红兰,汪启思.浅谈高校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广场,2009,(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