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酸洗铜包套无氮氧化物逸出实验研究

2014-07-21卜安全侯海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23期
关键词:氮氧化物温度控制

卜安全+侯海锋

摘 要:以某金属加工厂的酸洗废液为研究对象,针对酸洗铜包套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酸洗液配方进行改进,在保证不影响酸洗质量与产量的同时,使氮氧化物浓度降低,经处理后能够达标排放。

关键词:温度控制;氮氧化物;废酸利用

1 实验目的

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量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生产需要,配制了浓度较高的酸洗液,酸洗时产生大量高浓度氮氧化物,针对以上现象,在保证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前提下,改良酸洗液配比及操作方法,达到以下目的:

1.1 酸洗反应温和,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1.2 控制反应温度,减少硝酸热分解的浪费。

1.3 废酸的循环利用,节能降耗。

2 实验原理

酸洗铜包套过程中,稀硝酸在硫酸溶液中,氧化性增加,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硫酸铜溶解度低于硝酸铜,故硫酸铜首先析出,此时酸洗液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硝酸铜的不饱和溶液。稀硫酸不与铜发生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1]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2.1 酸洗容量:酸洗液的酸洗能力由硫酸与硝酸的含量及所处的温度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当酸洗液开始出现硫酸铜结晶,即判定为酸洗的终点,反应消耗所消耗的铜量为酸洗容量。

2.2 溶解度:在80℃下硝酸铜溶解度为208g/ml;硫酸铜溶解度为55g/ml;在20℃下硝酸铜溶解度为125g/ml;硫酸铜溶解度为20.5g/ml。

2.3硝酸的热分解:硝酸在常温光照条件下就缓慢发生分解,在温度86℃时,剧烈分解,酸洗时应避免温度超过86℃。反应如下:

4HNO3(光/热)=4NO2↑+O2↑+2H2O[2]

3 物料衡算

3.1 现行酸洗液配比:12%硫酸、24%硝酸、4%氢氟酸余量水。

3.2 现行酸洗量:4批次铜包钛管;每批次4捆;每捆50根;管外径70mm。

管长约1.6m铜密度8900kg/M35小时洗完4个批次

酸洗量=[π×d×l×h×ρ×n]×4批次=3.14×0.07×(1.6×4)×0.00015×8900×50×4=375.60kg

现酸洗液体积为2.1M3,单位酸洗液反应铜为:

375.60kg÷2.1M3=178.86kg/M3=0.17886g/ml。

3.3 配置实验酸洗液(100ml):依据前述反应原理HNO3~Cu=8:3,即要达到上述0.17886g/ml的酸洗能力需97%的浓硝酸46.95g,体积约31.30ml(密度1.5g/ml)。

3.4 等速酸洗控制:每批次投铜量375.60÷4=93.9kg,经换算每100ml投铜量为4.471g。

4 实验过程

4.1 进行定量实验(用97%硝酸)

①12mlH2SO4+5mlHNO3+83mlH2O

②25mlH2SO4+5mlHNO3+70mlH2O

为了克服②反应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降低硝酸浓度;①取现行酸洗配方,未加氢氟酸。各称取30g铜,分5次加入到1、2号烧杯内,水浴恒温反应,温度80℃:

(1)分别将第一批6g铜加到反应①、②,间隔5分钟加2ml硝酸到反应①、②,温度为80℃,反应温和进行,加入铜及添加硝酸时时反应①、②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后无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17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

(2)加入第二批6g铜,加入铜时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18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3)加入第三批6g铜,加入铜时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20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4)加入第四批6g铜,反应②用时约10分钟,有硫酸铜结晶出现,判定该酸洗液到达终点,称量剩余铜约3g;反应①用时约20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5)加入第五批6g铜,反应①进行到15分钟时,反应缓慢,再添加2ml硝酸,反应速度无明显变化,无晶体析出,中止反应,取出剩余铜,称量约2.2g,酸洗温度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当氧化物逸出。

对比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酸液配比下的铜酸洗量

4.2 硫酸铜结晶上清液实验

取48ml上清液+5mlH2SO4+45mlH2O+2mlHNO3

分五次加入6g铜,间隔5min加2ml硝酸,前4次现象与反应时间同反应①基本相同,用时共80分钟;期间补加水20ml,保证酸洗总体积为100ml。第五次反应进行约30分钟,期间加硝酸14ml,铜反应完毕。酸洗液体未出现结晶,液体粘稠。

分析:上清液酸洗能力大体上与新配酸相当,由于酸洗体积基本维持在100ml,故其酸洗铜量比新配酸稍高,对比结果如表2。

表2 新配酸和上清液的对比酸洗实验

5 结束语

5.1 结论

(1)酸洗液内部产生的氮氧化物会重新溶入酸洗液,大大减少高浓度氮氧化物逸出,反之,温度太高产生的氮氧化物就会来不及溶入酸洗液而大量逸出,此过程遵守亨利定律[3]。

(2)上清液在补加一定的酸后,酸洗液的能力和新配酸大体相当,唯一不足是开始温度较低,反应较慢,随着反应进行温度会上升到正常80℃,反应也比新配酸温和,速率、去除率与新配酸一样,同时解决了上清液处理问题。

(3)实验结果符合硝酸与铜反应的定量关系,即HNO3~Cu=8:3,理论消耗30g铜,需理论硝酸52.5ml,也证明了稀硫酸不与铜发生化学反应。

(4)按12mlH2SO4+5mlHNO3+83mlH2O配置酸洗液,在正常投料量下控制好硝酸加入速度,硝酸浓度不超过6%为宜,将温度控制在75~82℃,并保持酸洗液体积不变,即可做到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降低烟气处理难度和费用。

5.2 建议

(1)对于局部较厚的残存铜皮,另配一槽20%H2SO4+15%HNO3+1%HF酸洗液,低温(常温)浸泡片刻即可除去。

(2)温度与投料量之间的关系:当有加热和循环系统时,可保持投料量不变,硝酸在反应任何阶段浓度应≤6%,温度高时,加热自动停止;温度低时,加热自动开启,即可控制反应速率。无加热系统时,控制硝酸加入量。

(3)吸氢量的控制:应严格控制酸洗时间,在80℃下25min结束浸泡酸洗,进入高浓度酸洗槽,洗完残余铜皮。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普通化学[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摘 要:以某金属加工厂的酸洗废液为研究对象,针对酸洗铜包套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酸洗液配方进行改进,在保证不影响酸洗质量与产量的同时,使氮氧化物浓度降低,经处理后能够达标排放。

关键词:温度控制;氮氧化物;废酸利用

1 实验目的

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量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生产需要,配制了浓度较高的酸洗液,酸洗时产生大量高浓度氮氧化物,针对以上现象,在保证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前提下,改良酸洗液配比及操作方法,达到以下目的:

1.1 酸洗反应温和,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1.2 控制反应温度,减少硝酸热分解的浪费。

1.3 废酸的循环利用,节能降耗。

2 实验原理

酸洗铜包套过程中,稀硝酸在硫酸溶液中,氧化性增加,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硫酸铜溶解度低于硝酸铜,故硫酸铜首先析出,此时酸洗液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硝酸铜的不饱和溶液。稀硫酸不与铜发生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1]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2.1 酸洗容量:酸洗液的酸洗能力由硫酸与硝酸的含量及所处的温度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当酸洗液开始出现硫酸铜结晶,即判定为酸洗的终点,反应消耗所消耗的铜量为酸洗容量。

2.2 溶解度:在80℃下硝酸铜溶解度为208g/ml;硫酸铜溶解度为55g/ml;在20℃下硝酸铜溶解度为125g/ml;硫酸铜溶解度为20.5g/ml。

2.3硝酸的热分解:硝酸在常温光照条件下就缓慢发生分解,在温度86℃时,剧烈分解,酸洗时应避免温度超过86℃。反应如下:

4HNO3(光/热)=4NO2↑+O2↑+2H2O[2]

3 物料衡算

3.1 现行酸洗液配比:12%硫酸、24%硝酸、4%氢氟酸余量水。

3.2 现行酸洗量:4批次铜包钛管;每批次4捆;每捆50根;管外径70mm。

管长约1.6m铜密度8900kg/M35小时洗完4个批次

酸洗量=[π×d×l×h×ρ×n]×4批次=3.14×0.07×(1.6×4)×0.00015×8900×50×4=375.60kg

现酸洗液体积为2.1M3,单位酸洗液反应铜为:

375.60kg÷2.1M3=178.86kg/M3=0.17886g/ml。

3.3 配置实验酸洗液(100ml):依据前述反应原理HNO3~Cu=8:3,即要达到上述0.17886g/ml的酸洗能力需97%的浓硝酸46.95g,体积约31.30ml(密度1.5g/ml)。

3.4 等速酸洗控制:每批次投铜量375.60÷4=93.9kg,经换算每100ml投铜量为4.471g。

4 实验过程

4.1 进行定量实验(用97%硝酸)

①12mlH2SO4+5mlHNO3+83mlH2O

②25mlH2SO4+5mlHNO3+70mlH2O

为了克服②反应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降低硝酸浓度;①取现行酸洗配方,未加氢氟酸。各称取30g铜,分5次加入到1、2号烧杯内,水浴恒温反应,温度80℃:

(1)分别将第一批6g铜加到反应①、②,间隔5分钟加2ml硝酸到反应①、②,温度为80℃,反应温和进行,加入铜及添加硝酸时时反应①、②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后无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17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

(2)加入第二批6g铜,加入铜时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18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3)加入第三批6g铜,加入铜时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20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4)加入第四批6g铜,反应②用时约10分钟,有硫酸铜结晶出现,判定该酸洗液到达终点,称量剩余铜约3g;反应①用时约20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5)加入第五批6g铜,反应①进行到15分钟时,反应缓慢,再添加2ml硝酸,反应速度无明显变化,无晶体析出,中止反应,取出剩余铜,称量约2.2g,酸洗温度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当氧化物逸出。

对比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酸液配比下的铜酸洗量

4.2 硫酸铜结晶上清液实验

取48ml上清液+5mlH2SO4+45mlH2O+2mlHNO3

分五次加入6g铜,间隔5min加2ml硝酸,前4次现象与反应时间同反应①基本相同,用时共80分钟;期间补加水20ml,保证酸洗总体积为100ml。第五次反应进行约30分钟,期间加硝酸14ml,铜反应完毕。酸洗液体未出现结晶,液体粘稠。

分析:上清液酸洗能力大体上与新配酸相当,由于酸洗体积基本维持在100ml,故其酸洗铜量比新配酸稍高,对比结果如表2。

表2 新配酸和上清液的对比酸洗实验

5 结束语

5.1 结论

(1)酸洗液内部产生的氮氧化物会重新溶入酸洗液,大大减少高浓度氮氧化物逸出,反之,温度太高产生的氮氧化物就会来不及溶入酸洗液而大量逸出,此过程遵守亨利定律[3]。

(2)上清液在补加一定的酸后,酸洗液的能力和新配酸大体相当,唯一不足是开始温度较低,反应较慢,随着反应进行温度会上升到正常80℃,反应也比新配酸温和,速率、去除率与新配酸一样,同时解决了上清液处理问题。

(3)实验结果符合硝酸与铜反应的定量关系,即HNO3~Cu=8:3,理论消耗30g铜,需理论硝酸52.5ml,也证明了稀硫酸不与铜发生化学反应。

(4)按12mlH2SO4+5mlHNO3+83mlH2O配置酸洗液,在正常投料量下控制好硝酸加入速度,硝酸浓度不超过6%为宜,将温度控制在75~82℃,并保持酸洗液体积不变,即可做到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降低烟气处理难度和费用。

5.2 建议

(1)对于局部较厚的残存铜皮,另配一槽20%H2SO4+15%HNO3+1%HF酸洗液,低温(常温)浸泡片刻即可除去。

(2)温度与投料量之间的关系:当有加热和循环系统时,可保持投料量不变,硝酸在反应任何阶段浓度应≤6%,温度高时,加热自动停止;温度低时,加热自动开启,即可控制反应速率。无加热系统时,控制硝酸加入量。

(3)吸氢量的控制:应严格控制酸洗时间,在80℃下25min结束浸泡酸洗,进入高浓度酸洗槽,洗完残余铜皮。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普通化学[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摘 要:以某金属加工厂的酸洗废液为研究对象,针对酸洗铜包套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酸洗液配方进行改进,在保证不影响酸洗质量与产量的同时,使氮氧化物浓度降低,经处理后能够达标排放。

关键词:温度控制;氮氧化物;废酸利用

1 实验目的

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量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生产需要,配制了浓度较高的酸洗液,酸洗时产生大量高浓度氮氧化物,针对以上现象,在保证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前提下,改良酸洗液配比及操作方法,达到以下目的:

1.1 酸洗反应温和,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1.2 控制反应温度,减少硝酸热分解的浪费。

1.3 废酸的循环利用,节能降耗。

2 实验原理

酸洗铜包套过程中,稀硝酸在硫酸溶液中,氧化性增加,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硫酸铜溶解度低于硝酸铜,故硫酸铜首先析出,此时酸洗液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硝酸铜的不饱和溶液。稀硫酸不与铜发生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1]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2.1 酸洗容量:酸洗液的酸洗能力由硫酸与硝酸的含量及所处的温度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当酸洗液开始出现硫酸铜结晶,即判定为酸洗的终点,反应消耗所消耗的铜量为酸洗容量。

2.2 溶解度:在80℃下硝酸铜溶解度为208g/ml;硫酸铜溶解度为55g/ml;在20℃下硝酸铜溶解度为125g/ml;硫酸铜溶解度为20.5g/ml。

2.3硝酸的热分解:硝酸在常温光照条件下就缓慢发生分解,在温度86℃时,剧烈分解,酸洗时应避免温度超过86℃。反应如下:

4HNO3(光/热)=4NO2↑+O2↑+2H2O[2]

3 物料衡算

3.1 现行酸洗液配比:12%硫酸、24%硝酸、4%氢氟酸余量水。

3.2 现行酸洗量:4批次铜包钛管;每批次4捆;每捆50根;管外径70mm。

管长约1.6m铜密度8900kg/M35小时洗完4个批次

酸洗量=[π×d×l×h×ρ×n]×4批次=3.14×0.07×(1.6×4)×0.00015×8900×50×4=375.60kg

现酸洗液体积为2.1M3,单位酸洗液反应铜为:

375.60kg÷2.1M3=178.86kg/M3=0.17886g/ml。

3.3 配置实验酸洗液(100ml):依据前述反应原理HNO3~Cu=8:3,即要达到上述0.17886g/ml的酸洗能力需97%的浓硝酸46.95g,体积约31.30ml(密度1.5g/ml)。

3.4 等速酸洗控制:每批次投铜量375.60÷4=93.9kg,经换算每100ml投铜量为4.471g。

4 实验过程

4.1 进行定量实验(用97%硝酸)

①12mlH2SO4+5mlHNO3+83mlH2O

②25mlH2SO4+5mlHNO3+70mlH2O

为了克服②反应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降低硝酸浓度;①取现行酸洗配方,未加氢氟酸。各称取30g铜,分5次加入到1、2号烧杯内,水浴恒温反应,温度80℃:

(1)分别将第一批6g铜加到反应①、②,间隔5分钟加2ml硝酸到反应①、②,温度为80℃,反应温和进行,加入铜及添加硝酸时时反应①、②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后无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17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

(2)加入第二批6g铜,加入铜时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18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3)加入第三批6g铜,加入铜时均有少量氮氧化物逸出,反应①、②用时约20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4)加入第四批6g铜,反应②用时约10分钟,有硫酸铜结晶出现,判定该酸洗液到达终点,称量剩余铜约3g;反应①用时约20分钟,铜完全反应完毕,温度为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

(5)加入第五批6g铜,反应①进行到15分钟时,反应缓慢,再添加2ml硝酸,反应速度无明显变化,无晶体析出,中止反应,取出剩余铜,称量约2.2g,酸洗温度80℃,反应过程中无可视当氧化物逸出。

对比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酸液配比下的铜酸洗量

4.2 硫酸铜结晶上清液实验

取48ml上清液+5mlH2SO4+45mlH2O+2mlHNO3

分五次加入6g铜,间隔5min加2ml硝酸,前4次现象与反应时间同反应①基本相同,用时共80分钟;期间补加水20ml,保证酸洗总体积为100ml。第五次反应进行约30分钟,期间加硝酸14ml,铜反应完毕。酸洗液体未出现结晶,液体粘稠。

分析:上清液酸洗能力大体上与新配酸相当,由于酸洗体积基本维持在100ml,故其酸洗铜量比新配酸稍高,对比结果如表2。

表2 新配酸和上清液的对比酸洗实验

5 结束语

5.1 结论

(1)酸洗液内部产生的氮氧化物会重新溶入酸洗液,大大减少高浓度氮氧化物逸出,反之,温度太高产生的氮氧化物就会来不及溶入酸洗液而大量逸出,此过程遵守亨利定律[3]。

(2)上清液在补加一定的酸后,酸洗液的能力和新配酸大体相当,唯一不足是开始温度较低,反应较慢,随着反应进行温度会上升到正常80℃,反应也比新配酸温和,速率、去除率与新配酸一样,同时解决了上清液处理问题。

(3)实验结果符合硝酸与铜反应的定量关系,即HNO3~Cu=8:3,理论消耗30g铜,需理论硝酸52.5ml,也证明了稀硫酸不与铜发生化学反应。

(4)按12mlH2SO4+5mlHNO3+83mlH2O配置酸洗液,在正常投料量下控制好硝酸加入速度,硝酸浓度不超过6%为宜,将温度控制在75~82℃,并保持酸洗液体积不变,即可做到无可视氮氧化物逸出,降低烟气处理难度和费用。

5.2 建议

(1)对于局部较厚的残存铜皮,另配一槽20%H2SO4+15%HNO3+1%HF酸洗液,低温(常温)浸泡片刻即可除去。

(2)温度与投料量之间的关系:当有加热和循环系统时,可保持投料量不变,硝酸在反应任何阶段浓度应≤6%,温度高时,加热自动停止;温度低时,加热自动开启,即可控制反应速率。无加热系统时,控制硝酸加入量。

(3)吸氢量的控制:应严格控制酸洗时间,在80℃下25min结束浸泡酸洗,进入高浓度酸洗槽,洗完残余铜皮。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普通化学[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氮氧化物温度控制
船舶主机温度控制方法优化
基于模糊PID参数自整定的细胞培养箱温度控制算法
锻造温度控制
基于模糊控制的PLC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三菱PLC在电加热与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低温废气再循环及低压缩比对降低欧6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基于模糊PID算法的空调机组温度控制
通过高压直接喷射实现高效率和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氢燃烧方式
氮氧化物吸附催化器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组合排放控制系统用的先进催化剂
国家下达“十二五”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