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
2014-07-21袁荣珊
摘要: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能力为本的原则、主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问题性原则。探求适合中国国情并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课程设置,并且对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25-02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始于专业教育。1988年,民政部资助北京大学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工专业,随后,各级民政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课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50所的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部分省市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制度,初步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专门论述,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对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具体部署,明确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提高民政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进一步确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在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体系中的职业地位,而且为今后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
那么,社会工作缘何会得到如此高的重视呢?这与社会工作本身的特性有关。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遵循专业伦理守则,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等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解决社会问题和困难,恢复社会功能的专门职业。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等将发生巨大变化。这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结构老龄化、贫富差距、仇富心理、酗酒、吸毒、青少年犯罪等。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也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激发更高层次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需求。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需求如不及时满足,将危及社会稳定,使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受阻。而专业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手段。所以我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提高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具有与经济社会关系最为紧密的性质,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它遵循“社会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的思路来培养人才,所以更注重通过其灵活的专业设置、深入行业的专业实践、技能精湛的专业教师为社会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那么,高职院校社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在课程设置时有哪些意见可供参考呢?
一、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遵循的原则
2006年1月,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方成智老师在其《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初探》一文中提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能力为本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模块化原则。笔者在借鉴方成智先生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性,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能力为本的原则。能力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事,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合理的能力结构是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基本而关键的条件。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和制度,是一门重视应用的学科,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但能够很好地掌握各种专业原则、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将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习得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又称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的对立面是被动型,缺乏主体性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只是简单接受、认可,甚至逆来顺受,无所作为,没有主见,随遇而安。有主体性的人则完全不同,这种人,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力量,不盲从,不犹豫,不依赖。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应用性取向的专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绝对不可能通过空想和纸上谈兵来获得,学生必须在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体验性原则。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单单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还可以扩展到生理、情感和人格等领域,从而,学习过程不单单使得知识能够增长,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社会工作是一门充满价值判断的专业,平等、案主自决、保密、接纳等价值理念的内化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工作的灵魂,它决定着工作者对于专业性质的看法及服务案主的心理态度,然而,学生所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都会影响到专业价值观的形成,这种不一致会影响到专业教育的成效。单单依靠课堂上的灌输,专业价值观不可能得到内化。教育者只有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多用眼睛看,多用耳朵听,多用嘴巴说,多用身体去经历,才能够促进价值观的不断内化。
4.问题性原则。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从本质上来讲,学习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就不会有活跃的思维和积极探究的意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产生本身就是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因而,社会工作专业若要顺利地在本土落地发芽,就必须把地方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培养人才的落脚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endprint
二、对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笔者认为,在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之余,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应该作出如下改进:
1.重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走向关系的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学生抱怨学校课程重视知识教育,更新速度慢,应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联系不紧密。诸如此类,都直接反映出学校课程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差距。对此,很多职业院校的策略是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并学习,以应对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可是,这种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差距。众所周知,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也正因为如此,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无一例外地成为全国二百多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可是,到底有多少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可以完完整整地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服务和社区服务呢?答案是廖若星辰。实际上,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先从“做”开始的,继而在实践基础上,吸纳并发展出相关理论,形成专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侧重于采用“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行动教学法”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来缩小课程学习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如此,方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2.引入讲座和工作坊制度,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社会工作人才的关键环节。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中断了36年之久,近几年发展迅速,形成了专业教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年青一代的教师还没有培养出来,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其他专业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专业的老师转行充任专业教师,或者有刚毕业的学生充任,致使教师队伍中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师实务水平低,很难把专业知识和专业理念传授到位。这种情况下,积极吸纳行业、机构专家通过讲座和工作坊的形式参与专业教育,可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累一线实务经验,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议高职院校将讲座和工作坊的安排制度化。每个学期应开展讲座3次以上,工作坊2次以上。采取讲座的形式,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并联,增进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采取工作坊的形式,以鼓励参与、创新的手法带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提出方案并进行方案的推动甚至实际行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内化和强化。
3.将实习安排到各个阶段,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现今,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对专业状况的了解也非常模糊。这会大大影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会削弱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若能将专业见习、项目实习和顶岗实习穿插安排到各个年级,必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一年级专业见习:通过为期一周的游历考察和参观,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加深学生对专业服务领域的感性认识。为取得更好的见习效果,在见习之初,指导老师应对学生的见习提出具体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了解行业特点以及从业者的职责,为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做好心理上的调整和准备。二年级项目实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和总结评估,体验社会服务项目的整体过程,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实操能力。建议项目实习以间断式实习的方式开展,实习期间,项目负责人应注重学生参与全面过程的锻炼,拓展实习的功能,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践自身的价值观,初步体验作为一名职业人的成就感,为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三年级顶岗实习:学生在社会服务机构独立担当工作者的角色,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提升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利.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
[2]袁琳.德国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0,(10):41-43.
[3]李朗然.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83-86.
[4]侯国凤,戴香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8):42-44.
[5]邵志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探析[J].社会工作,2011,(10):62-64,72.
作者简介:袁荣珊(1984-),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管理与服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