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的人文精神内涵解读

2014-07-21赵娟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朱熹儒学孟子

赵娟

儒学经历先秦、两汉、宋、明、清几度变迁,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但精神内涵具有一致性,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贵和持中的做人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豁达乐观的积极心态和身任天下的责任意识。

儒学人为精神以人为本贵和持中儒学由孔子初创,以“仁”为其理论核心,讲求“礼”与“中庸”之道。其后,孟子“仁政”学说与“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对孔子的思想做了发展;西汉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吸收“阴阳五行”说,极力宣扬“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学说,在文化方面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意识,实现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宋、明、清时代的朱熹等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兼而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以继承孔孟道统和复兴儒学为己任,把封建的等级制度、道德规范抬到了“天理”的高度,要求人们“存天理”“去人欲”,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长治久安,实现对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尽管儒学经历几度变迁,但其基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儒学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一切之本。

在对待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上,儒学家认为人是更为可贵的,如马厩失火被焚时,孔子所问的是“伤人乎”,并没有问是否伤及马;荀子则用层进法推导出万物之中人最为贵的道理,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篇》);朱熹也认为人与禽兽不同,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所以宇宙中“人为最灵”。

在对待人与天的关系上,儒学强调先人后神、天人合一。孔子对天命、鬼神存有信仰和敬畏,《论语》中有“畏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敬鬼神而远之”等的论述,但在论到人时,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可见把人放在了首位;即使董仲舒把“天”神化为超自然的主宰,但也一再强调人“最为天下贵”(《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人与天互相感应,天人合一,可见,在神学的形式下,人依然是价值关怀的中心。

在对待人民与君主的关系上,儒学强调民贵君轻。《礼记•缁衣》记载孔子的话:“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意思是说人民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心脏,君主把人民当作自己的身体。心脏因有身体保护而不受伤害,也因身体而受伤害,君主因有民众才存在,也因民众而灭亡。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则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民关系,国君如舟,百姓如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所以百姓为国家之本。北宋程颢程颐宣称“民惟邦本”(《文集》卷五),人民是国家之本。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宋史•朱熹传》)。可见,人民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儒学之始终。

二、贵和持中的做人态度

和,是指世间万物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贵和,即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不同事物之间互相搭配、融合、平衡,就能达到“和”的圆满状态。例如,对于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可见,执政时宽和与严厉搭配才能达到“和”的最高境界。“和”并不是无原则地求“一致”,为人处事方面,儒学讲究“和而不同”。

中,是指在实现“和”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一种不偏不倚的行为方式。持中,就是持守“中庸”之道。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是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朱熹《中庸章句》)。中庸之道,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并且始终如一。中庸之道适用于一切领域。在子张、子夏谁更贤能的问题上,孔子认为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过犹不及”,超过和达不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都不够贤能;孔子在《论语•八佾》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快,情感表达地恰到好处,表现了对音乐的中和之美的赞许。

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儒学的精神内涵中重要的一方面。

孔子本身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各国国君所接受,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且依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对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孔子说“难矣哉”(《论语•阳货》),就是说那些整天只知道吃饱饭,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四、豁达乐观的积极心态

在儒学家看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始终要以豁达乐观的心境為基础。

孔子奋斗一生,终无所遇,但却没有失掉信心,并且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快乐,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过着简单的生活,却仍然乐在其中,因为对他来说,不义而来的富贵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拥有;他面对“老之将至”,仍然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甚至将是否具有积极心态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所以,当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时,孔子评价他:“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五、身任天下的责任意识

儒学强调“积极入世”,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责任意识。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士”应当以天下为己任,而不该过多关注个体生命的需求。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孔子本身就是具有这种担当精神的代表,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孟子也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综上所述,儒学是“以人为本”的学问,其以“和”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以中庸之道为人生的最高追求,通过自强不息、不断奋斗的生活态度,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儒学博大精深,个中内涵经过历代儒学家的诠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亦得到了不断的延伸。时至今日,儒学作为国学的主要载体,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究其精神内涵,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我国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为今日国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白慧静.儒家文化与唐代文人的担当精神[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02).

[3]洪修平.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0,(06).

猜你喜欢

朱熹儒学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儒学交流在路上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