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4-07-21李海雁
李海雁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学前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李海雁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针对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走过的历程,本文提出了要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必须让它走进家庭的主张。并理论联系实际,从儿童的成长环境、儿童的成长、教师的角色与职责三个方面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成长环境;儿童的成长;教师角色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介绍蒙台梭利及其教育思想,并且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实践。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前教育专家和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漂洋过海到美国的蒙台梭利教育教师培训机构参加专门的学习,回国后,他们边实践边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使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快速地流行起来,许多幼儿园纷纷引进蒙台梭利教具,使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但是,在30多年里,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及方法在当初的热追热捧中逐渐冷却下来,甚至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宝贝学具也被打入了“冷宫”。学术界对此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蒙台梭利教育虽然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但作为舶来品的确存在着许多与中国学前教育不相适宜的地方,因此,本土化的研究也就成为了重要的课题。在“十一五”期间,笔者参加了由梁志燊教授负责的中国教育学会科研重点课题《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研究——应用于0-6岁儿童发展》的研究,并作为总课题主要研究人员,与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共同确定了“家园合作,共同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的子课题,该子课题是二十八个子课题中仅有的两个关于蒙台梭利教育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内容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研究者们可喜地发现,能使蒙台梭利教育受益于中国的学前教育,必须让它走进家庭,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产生影响和启示。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能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汲取那些精华呢?又会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环境是教学上最重要、最贴切的问题,直接关系儿童的生命活动。”对于适宜儿童生命成长的环境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她做了实践性的努力和理论研究。
1.创设儿童能够自由活动的环境。蒙台梭利博士是第一位专门为适合儿童身材制作学校设备的人,目的是满足儿童敏捷地四处走动的需求。如坚固而轻的桌子,只要两个四岁大的儿童就能轻易地搬动它们;根据儿童身材量制的椅子;有很矮的洗手台;儿童可触及到的黑板、储物柜等等。这一理念在家庭的环境设置中非常适宜。因为,儿童在家中必须能够自由地四处走动或搬动物品,所以家长要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身高的、坚固而轻便的桌椅,摆放和储存玩具的柜子、盒子、箱子,方便他们自由取放和整理,满足其自由活动的需求。
2.提供有利于儿童专注的环境。专注是儿童品格与社会行为的全部基础。蒙台梭利博士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儿童喜欢选用并专注操作的教具,她将这些教具投放到教室里供儿童自由选择和使用,而且,每一种教具只有一件,如果一样教具正被使用而另一儿童也想要,后者就需要等待别人用完后再用,重要的社会品质就这样形成了。反观我们的家庭环境,玩具堆积如山,可儿童不能专注地玩,扔得到处都是,家长清楚玩具太多,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往家买。孩子习惯要新玩具,更是喜欢别人的或自己没有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在当今的时代,这个现象不足为奇,种种原因让人们对孩子格外娇宠,但看到孩子们的表现,作为家长必须反思:对儿童精神需求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
3.倡导存在性格差别的混龄编班环境。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年龄小的儿童认真地看着年龄大的儿童做事,还请他们进行说明解释,大年龄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很乐意做,像小老师一样,小年龄的儿童也很容易地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成年人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实事证明,不同年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混龄的集体环境会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各自获得发展,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发展是自然连续的。
在中国,由于独生子女偏多的原因,许多家长已开始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他们意识到了孩子需要在集体中成长。于是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所结识新伙伴,上亲子课、结伴旅行等,但多数家长会无意识地评价和干预孩子结识什么样的伙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大一点的孩子玩,认为这样可以学知识,长见识。当然,这是必然的结果,但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就是另外一点,孩子在大带小中的成长和收获。因为,大孩子在帮助小孩的时候,已有经验和知识会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各种动作会在反复的训练中得到精确,会在解决小孩子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萌生责任意识、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建议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儿童创设混龄做事的环境,并鼓励他们结识不同年龄的伙伴,与他们分享伙伴共事的收获——快乐和烦恼。
二、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的成长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于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博士从生理和心理成长两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观点,如“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纪律与自由”、“独立”、“儿童的奖惩”、“工作”等等。这些观点能够帮助教师和其他成人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儿童,尤其是她对儿童的自由、独立、奖惩的认知,对转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十分有益。
1.儿童的自由与其获得途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由必须以其所属的团体的利益为限,并且表现出所谓的好教养和行为,儿童能够“自我控制”,也因此能免于别人控制。在教室里,儿童可以自由地四处走动却不会打扰别人,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却能保持教室物品的整洁有序,人人都在维持一个活动性的班级纪律而努力,如此的从容、自觉和美好是怎样做到的呢?原因是儿童努力在遵守一个做事的法则,那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这一做事法则就是儿童获得真正自由的途径。家长如何让儿童习惯使用这样的做事法则呢?首先,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就要依照这个法则做事,帮助他们积累感性认识;其次,家长要向孩子传授这一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机会让孩子使用这一法则,形成经验,一旦这条做事法则根植于儿童的内心,他们就会自然地表现出礼貌、优雅、从容等好习性,家长也不再会因为时时处处约束孩子而烦恼了。
2.儿童的独立与其获得的途径。独立对于儿童而言,是在自然成长中一步步趋向独立的过程,表现在心智和身体两方面,如孩子的出生是独立于母体的作用之外;用咿咿呀呀与成人积极交流和表达;反复尝试站立和行走;拒绝成人帮忙;反抗成人的意愿等等。儿童的独立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不断成长的个性中产生的,是通过不断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取的。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儿童遵循自然成长规律而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和表现,为儿童获取独立的艰辛努力给予支持和理解。比如儿童进入3岁就会让家长感觉到不如以前好带了,变得“我行我素”不听话了。其实,3岁是儿童心理进入新的一个阶段的开始,自我意识迅速萌生,拒绝和反抗等行为就会产生,家长若是还用过去方法教养他们,自然会碰钉子的。遇到这种情形,建议家长多放手,在安全而有准备的环境下,让儿童自己尝试完成他们想做的事,在他们遇到困难且表示需要帮助时,家长再适当的介入,并利用介入的机会引导儿童认识未知。
3.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其对奖惩的态度。蒙台梭利博士在实践中惊奇地发觉,能够自我控制、专注做事、独立自信的儿童,其一言一行都能表现出平静和从容,他们的道德高过那些被视为是无助与能力不足的人。而且这样的儿童对于奖赏和鼓励表现出极不相同的态度,他们对那些从前低级的情绪所无法抗拒的外在许多小诱惑漠不关心,如口腹之欲、虚荣心、自我表现等,而是享受于能让他们自得其乐的各种活动中。而对于不能自律、混乱任性、胆怯懒惰的儿童,往往容易被惩罚,他们表现出对那些具有小诱惑的奖励有极大的兴趣。儿童的这种表现,对成人正确认知奖惩作用和合理使用奖惩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
笔者曾经在一次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英语试听课上见过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课上,教师对待幼儿回答问题的奖励方式是一枚小粘贴儿,所以大家对回答问题表现得非常踊跃,陆陆续续地许多幼儿得到了粘贴儿,得到粘贴儿的幼儿大多不再关心教师的提问而是互相比看得到的奖品。有一男孩多次举手希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一直没有被教师叫道,就在另一名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男孩的妈妈快速地冲到前面拉起自己的儿子,然后亲手撕下一枚粘贴愤愤地离开了教室。针对这一事件,且不说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但这位家长的行为真的值得人们深思,如果成年人把物质的诱惑作为对儿童的奖励,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儿童不关注自我认同,将评价寄希望于他人和物质,进而形成急功近利、虚荣、不自信等不良品性。可见,这位妈妈亲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障碍。当然,英语教师的行为对儿童产生的暗示和引领也是极其错误的,他过多地将教学效果寄托于物质奖励上,暴露出了自己内心的虚弱。这是一个反面的事例,但足以说服成年人要以帮助儿童内心强大作为奖惩的依据,选择奖惩的方式。
4.儿童的双手与其心智的发展。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人的上肢和下肢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人一旦降生,就肯定要行走,并且所有人行走的姿势都大同小异。但没有人能够说出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将用手做什么。事实证明,人类环境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手带来的,智力的整个职责就好像是指导双手的活动。所以,重视儿童双手的活动才能有利于促进其心智发展并达到更高的水平,心灵手巧,手巧心更灵。
在家庭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的玩具越来越多,甚至相当一部分的玩具标明是蒙台梭利教具。但是,家长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让儿童双手灵巧、智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儿童从一出生就努力地获得独立和自由,所以,一定要让他们的双手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而且事实也是如此,儿童喜欢真实生活的活动内容,如喜欢跟妈妈一起洗衣服、择菜、扫地、摆放餐具、叠放衣物等,这些劳动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麻烦的事情,但对于儿童却是他们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提供做事,或者叫工作的机会,儿童也会因为能够独自完成某事而在争取独立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三、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教师角色与职责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告诉教师,使儿童成长的主要原动力是实物本身,而不是教师的指导,是儿童使用这些实物,是儿童在活动,而不是教师。那么,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家长们应该从教师的角色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1.教师是环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注意儿童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师的第一且最重要的职责,所有的教具都要认真地依次放置,永远保持新颖、美丽、光泽和完美,可供儿童随时使用,也会吸引儿童开展活动。因此,家长在家中也要承担起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能力,从小年龄时帮助他们收整环境,逐渐过渡到协助、再到鼓励他们独立收整环境。但要强调的是,无论儿童收整得多么好,家长都要进行检查,做出及时的调整,以确保环境的完美。
2.教师是促进者。对于教室中的每一件摆在儿童眼前的实物,教师都要进行解说,然后鼓励他们自行选择和运用,并投注心力于所选择的活动上。在家里,家长也一定要向儿童介绍每一种玩具、操作材料或物件,包括这是什么,怎样操作,如何收整等,在此基础上儿童才能出现有目的自主选择,才能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否则,儿童就会出现因不了解而盲目,因难以掌控而烦躁,进而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破坏行为。
3.教师是引导者。蒙台梭利教师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观察,如何保持冷静和耐心,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不干扰儿童;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该承担的职责,如何引导儿童选择适当的教具,如何引发儿童的兴趣,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等等。上述对教师的要求其实也是适用于家长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要承担起照顾、观察、了解、引导、支持和促进儿童成长的多重职责。家长应该多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的班级教师沟通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导儿童如何吃、洗与穿着的人是一个教育家,而喂儿童吃、帮儿童洗与穿着的人则是在做仆人的工作。而且后者是危险的,也是容易做到,它堵住了儿童成长的路,也造成了生命发展的障碍。”
本文有关蒙台梭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在家园合作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得到的思想,对改善家庭教育现状,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具有应用和借鉴的价值,也对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希望能给关注和热衷于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刘亚莉,邱宏译.发现孩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G61
A
1674-9324(2014)30-0244-03
李海雁(1965-),女,辽宁鞍山人,本科,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