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7-21王伊梦陈胜伟梁新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师生

王伊梦,陈胜伟,周 跃,梁新芳

(浙江农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伊梦,陈胜伟,周 跃,梁新芳

(浙江农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本文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等层面及其相互关系分析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并从引领示范性、传承创新性、多元包容性和载体多样性等方面阐释了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当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建设流于形式、工作定位不高、目标要求不明、整体合力不足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就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初步的对策思路和实践方略。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略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国立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与教书育人实践熔铸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的“文化”体现了大学特有的精神、理念、气质乃至人文价值取向。如清华大学建校一开始便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新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办学风格和人文精神。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迄今据说有关“文化”的不同的定义已多达成百上千种,但遗憾的是尚无公认精确的界定。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从其内涵来分,一般包含了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层面的文化。物质文化承载办学理念及精神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文化外在表现和内涵的直接体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制度文化彰显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特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同校园物质文化一起,是形成和发展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基础和保障;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载体,精神文化体现的学校办学理念、价值取向等需要让全体师生认同形成共识,并渗透到每个师生的日常行为之中。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外实践充分表明,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激励师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促使大学更好更快地出人才、出成果、出思想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高校校园文化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引领示范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新知的基地,也是信息汇聚、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场所,更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方向标,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引领超越和示范先导作用。二是传承创新性。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究未知是大学的使命。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源泉,文化决定了学校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也就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三是多元包容性。大学名师大家集中、青年才俊云集,不同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决定了在大学校园内精神领域追求的多元与高雅。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办学历史、追求不同的风格与品味,加上国际国内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性。四是载体多样性。无论是教学及文化设施(如教育楼、实验楼及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甚至是学校的附属设施乃至校外实验田、实验工场等),校园景观,还是学校规章制度、校园媒介(如校报、校刊、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甚至师生社团等等,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表现载体和实践形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上精彩纷呈、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认识不到位、建设不平衡,定位不高、目标不明,零打碎敲、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

1.建设流于形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平衡性突出,不少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尚有差距,对十八大报告指出的“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度,自觉将中国梦当作共同的愿景和追求进行全面、系统、持久的部署和要求。分析原因,不外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等办学理念模糊;内在动力不足,缺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制度基础;认识上的偏差,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盛行等等。正是由于思想认识出偏差,一些大学丧失了独立性,屈服于学生就业出路的压力,臣服于社会生存的压力,忽视了传统经典国学和美德教育,弱化了人文关怀和心智疏导,导致年轻一代缺乏心怀苍生、眷念家国、兼济天下、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和责任坚守。黑格尔说得好,“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就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思想和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诸如内容雷同、形式僵化、虎头蛇尾,既没有吸引力,又缺乏持久力的现象。

2.工作定位不高。一些大学没有站在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度来统筹规范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一所优秀的大学,应当是传播知识的圣地、探求真理的殿堂、引领风尚的旗帜。学生可以在这里陶冶情操,滋养学识,成为栋梁;教师可以在这里研究学术,探求真理,实现梦想。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定位上没有整体把控,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在具体建设实践中没有突出精神塑造、品格砥砺和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目标要求与检验标尺来定位,导致要么单打一、要么走形式,甚至处于无专门组织力量、无固定经费来源的松散自发状态,离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富有时代特征和大学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定位要求差距甚大。

3.目标要求不明。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的实践载体,但当前国内不少大学,即使在一些知名的学府,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也很少被提及。大学本应为我们的国家提供最杰出的头脑、最富批评性的观念、最具理想主义的青年。但对于这一神圣的使命,好些大学却视而不见。青年学子渴望在校园里被一种高尚的精神、理念、气质、氛围——文化所启迪、所引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方向。但当这一切都消逝时,就成为流行观念的俘虏,在与众多同龄人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逐渐迷失自我。如就业靠“拼爹”,迫使寒门学子放弃奋斗的勇气和希望,玩命混进体制内苟活而痛感青春的耗费;论文靠拼凑,没有了深邃而独特的个人思想;在视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也盛行“靠关系”、“身份社会”、“求人之风”这些社会潜规则。如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年轻学子们将迷茫的信仰、迷失的精神重新找回来,重新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家国情怀,重塑象牙塔的宁静、庄重和神圣,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严肃的课题。

4.缺乏整体合力。刘云山同志在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致词时指出,“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之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真正走得远、成大业。”当下,不少大学校园育人的整体氛围不浓且形不成合力,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在具体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相互制肘、割裂甚至冲突的状况,缺乏整体筹划和系统设计,形不成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于一体,体现生态文明和时代风尚的一个个独具特色、亮点纷呈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更为值得忧虑的是反观我们所处的环境,看到、听到、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为金钱名利而奔波,处处充满竞争意识、时时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从而弱化了校园综合育人环境氛围的营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功效。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方略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有其多种主客观原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从体制、机制、载体和形式多层面、多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突围与攻坚。

1.突出坚持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统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和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其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在共同致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探究新知识,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有用文化。再次,必须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自觉融入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中,不断焕发校园文化的旺盛生机与活力。

2.积极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载体和途径。大学课堂教学和科学实验中积极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鼓励倡导师生端庄大方的仪表风范、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健康向上的品行操守,着力营造大学校园清新活泼的教风和浓厚刻苦的学风,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和能力提升。利用和设计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愉悦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弘扬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技术与艺术、实用与文化、低碳与环保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大学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片瓦、每一扇墙、每一棵树渗透着文化的元素,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生态低碳、文化底蕴浓郁深厚的校园环境。建筑师沙里宁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要让人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中读懂大学的使命和抱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真正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成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广大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3.努力彰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和个性。每一所大学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都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名人、名山、名城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注重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养料,使其深深打上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文化烙印。要着力体现校园文化的学科特色。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并形成其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品味。每所高校都要善于在总结自身办学特点、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中培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并紧跟时代步伐和世界潮流,赋予其鲜活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使之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彰显自身特色。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载体和平台。如通过寻找校园“最美”、崇尚“最美”、争做“最美”,让“最美”之花盛放大学校园的角角落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活力激扬、朝气澎湃、奋发向上、英雄辈出,从而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激发梦想、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4.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高校党委要从事关培育合格建设人才的战略高度,牢固确立“做实做深做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神圣责任和崇高使命。要借助自上而下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东风,切实将校园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务必做到亲力亲为、立说立行。建立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组织领导体系,规范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日常考核和监督管理;大学党政各部门、所属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要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精心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描绘校园文化建设新美蓝图;要广泛宣传,发动校内校外、全体师生群策群力,积极汇聚文化建设的强大智慧和力量;要注重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要着眼长远,立足长效,综合施策,稳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向葵.教学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G647

A

1674-9324(2014)30-0182-03

本文为2013年浙江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SCG041)的成果之一。

王伊梦(1992-),女,浙江宁波人,本科,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办学师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