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述

2014-07-21李华香沈若冰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职校心理健康中职

李华香 沈若冰

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述

李华香 沈若冰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泰州 225300)

作者通过资料检索,了解了国内外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成果,并以作者所在学校留守学生为样本,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和成因,为中职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留守学生 中职教育 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那就是留守学生。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2012年的人口调查显示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两千万。这两千万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其余主要存在于中小型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对于泰州这样一个外出务工和劳务输出人员较多的新兴地级城市,面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市区最大的职业学校,面临严重的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据学校统计资料显示,我校在校生中约三分之一属于长期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的留守学生。多年教育实践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学生的心理、人格及学习等方面与同龄学生相比普遍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值得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留守儿童随着我国“民工潮”的出现而大量增加时,这一现象并未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国内对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应该出现在本世纪初。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2006年之前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章寥寥无几,但2006~2012年间却猛增至6000多篇。尤其是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和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关爱留守儿童”后,留守学生(儿童)这一群体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教育领域)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中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留守学生的关注则相对少得多。随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职业教育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会明显增强,要求职校学生有与之相匹配的技能和素养,而他们中为数不少的留守学生更应该受到重视。

查阅大量资料,笔者发现,对留守学生(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以农村留守儿童为参照,虽然也有一些对职业教育学生的专门研究,但缺乏权威和专家的声音。不过,中职学生虽然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而言,两者应该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从众多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权威哪里寻找一些借鉴。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生活、教育、医疗健康、行为心理等方面考察留守对未成年人产生的影响,所得结论不尽相同。如部分研究发现移民汇款提高了入学率,降低了辍学率,父亲的移民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对学习表现得更消极。在行为心理方面,不少研究者认为亲子分离会导致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影响社会化进程及其后期发展;但也有研究者得出相反结论,认为留守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基本没有问题,只要在家里能与其他家庭成员较好相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分离一般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国外早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模式。

(二)国内相关研究

1.政策法规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对职校学生(包括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度关注,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重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纲要》为职校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

2.相关文献

国内留守儿童概念最早是1993年由上官子木在 《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一书中提出的;随后1995年孙顺其在《留守儿童实堪忧》一文中对相关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但2005年之前,相关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研究层面不广。直到2005年由段成荣、周福林撰写的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才广泛地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其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学习兴趣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很明显,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对留守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监督、学习环境等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近几年,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性情人格等方面,在态度上形成了激进、保守、中立三种立场。激进研究者认为,55.15﹪的留守儿童(学生)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孤僻心理、逆反心理等不健康问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及偏差行为,且父母离开时间越久对这些孩子心理健康影响越大。保守研究者认为,父母的离开不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太大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孩子自立、自强人格的养成。而中立者则认为:留守孩子的心理总体正常。

3.不足之处

纵观上述研究不难发现,2004年以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机构对此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或建议,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相关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有人把“留守儿童”年龄界定为16周岁,也有人界定为18周岁,甚至有人认为应界定为小学阶段之前。这种不统一的概念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会给经验交流与借鉴带来一些麻烦。

(2)对低龄儿童关注较多,对16岁左右的青少年关注较少。随着社会发展,16岁左右的留守青少年因缺乏足够关爱和疏导而导致心理问题更突出,因此,他们更应该被全社会广泛关注。

(3)对职业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研究亟待加强和完善。其实,职校学生的家庭相对弱势,很多父母由于没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面临行使孩子监护责任和为家庭提供足够经济保障的选择时,不少父母不得不选择后者而长期与孩子分离。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孩子的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等都相对较弱,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离开,对他们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对职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研究的迫切性是可想而知的。

二、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2年,曾对我校留守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全校40个班级中每班选取10名留守学生 (尽量考虑到性别差异,共选取400名留守学生,其中有效调查364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他们的学习动力、人际沟通、生活调适能力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把他们与非留守学生作了对比,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留守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厚,很少体验成功,厌学现象更普遍。不少同学学习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或迫于父母的压力,存在严重的学习动力不足现象。

(二)在人际沟通方面有些不知所措。留守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交往范围比较狭窄,较少或者根本不愿关注人际交往,有些人则表现为相对自闭,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冲动心理、封闭心理等。

(三)在自我意识方面,较多留守学生对自己的方方面面不甚满意。比如,对学习成绩不满意;对自己的长相和技能不满意;对自己的家庭不满意。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父母、学校教师和社会对其关注不够,使学生从小具有“我不行”、“反正没人管我”的意识。因此,对这部分特殊学生,学校和教师应给予更多关注,通过持续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并教给他们较为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帮助他们度过较为敏感的时期。

总之,为了化解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研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Hanson G.H,Woodruff C.Emigr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Mexico[J].Working paper,2004.

[2]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猜你喜欢

职校心理健康中职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的职校我的梦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