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高校体育资源联盟构建研究※

2014-07-20夏云建桂全安曾庆旋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圈内资源共享武汉

夏云建 桂全安 曾庆旋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核心城市振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圈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间”,也是推动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目的旨在通过武汉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联动平衡发展。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林立多元高校资源。武汉城市圈高校的快速发展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科技保障。然而,作为集群化发展高校资源却不能形成集约化的发展路径,高校多而不强,高校泛而不精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选取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提供一个角度论证和考察。当前武汉城市圈高校体育资源存在着需求与有效供给矛盾、高校体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建设矛盾、高校体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等结构性矛盾问题。基于此,本文拟议武汉城市圈高校体育资源分布的现状,并从改善体制、创新平台等视阈为出发点,摸寻建设武汉城市圈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并揭示有关的探究建议,旨为促进后续研讨的持续深入和开展。

一、体育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依照概念属种关系的位移准则,体育资源的定义可指在体育服务、体育物质等产品的制造及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能为各种组织开发运用的各类要素资源的总称,亦包含体育社会和自然资源。体育社会资源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要素中适应于体育产品制造且服务于人类的各类体育元素资源;体育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适应于体育产品制造中的物质元素和环境背景的体育资源。

体育资源特指体育社会资源,分为体育人力资源、体育物力资源、体育财力资源和体育信息科技资源(如表1所示)。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介入体育产品出产中的各类技艺人群,包含体育教师、体育运动员、体育裁判、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体育物力资源指通过人类加工制造当作体育生产资料的物质产品,包括体育场馆、器械设备、健身路径等;体育财力资源指在体育产品生产或体育活动开展中投入的经费,比如体育器材费、运动装备费、教师授课费等;体育信息科技资源是指体育产品生产或体育活动开展中所要的信息知识和科技才能,如同体育市场信息、体育科技信息、体育学术理论、运动训练技术等。

表1 体育资源分类

二、体育资源利用的现状

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中的体育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依照教育部的批准和统计,湖北省总计41所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此中武汉城市圈占有34所。选取湖北省唯一两所“985”工程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该地区“211”工程高校中唯一开设体育学院的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三所高校在岗专任体育教师共计281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146人、讲师81人,获得了一批优质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素养与能力。然而能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项目,出版专著、教材,发表权威、核心期刊论文的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其他学科类别教师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此外,城市圈内各类高规模、质量的体育场馆设施过度集中于一类大学,虽然这些高校会适时向社会开放部分场馆以便获得一定的利益酬劳,但体育场馆的开放使用率与其开发利用程度相比显然产生负比值,无形中与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产生矛盾;同时,这些场馆治理者的管理经验、思想存在不足,过度重视场馆管理,轻视场馆运营,没有发挥出这类资源理应获取的经济和社会效能。

如今,武汉城市圈内大部分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功能性单一,器材设施老化陈旧,随着体育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以上级体育部门财政拨款的单一投入模式制约着各大高等院校体育活动事业的开展;同时,高校体育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各高校体育教师缺额较大,影响体育教师施教的质量和积极性。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多元化腾飞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运行,致使武汉城市圈内各类体育信息知识、先进训练手段能够实现共享。但目前,各大高校的门户网站只有首页公告信息才能被校园外网点阅,网站上放置的精品资源无法公示于众,只能被自校教师和学生享用,间接造成资源浪费。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深化性改革,武汉城市圈内各高等院校领导已深知独享自身体育资源的局限性和不持续性,已意识到共享各校高质资源是避免资源浪费和供给资源短缺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当要把自身优质体育资源拿出共享给兄弟院校时,仍显现迟疑和不悦。因此,产生了各高等院校对于其他院校的体育资源颇有兴致,但不情愿将自身的特色资源共同分享,完全匮乏构建体育资源共享联盟的理念,致使城市圈内高等教育体系一直处在“阻塞停滞”的状态。

尽管武汉城市圈内高等教育体育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然而各类高等院校分别从属于相异的经管机构,使得这些高校的体育资源分别从属于相异的管制机构,使得城市圈内不同地区的体育资源操纵权只可各校自身为主导。可以看出,城市圈内不同地区的不同高校在办学条件、级别和规模方面具有显著的区别,导致在构建体育资源共享联盟的须求上不尽相同。

正因为武汉城市圈现有的高等教育体育资源匮乏完善的共享机制和良好的沟通渠道,亦致使武汉地区各高等院校优质的体育资源只可被本校使用,并直接导致部分高校自身充足优质的体育资源造成闲置、形成浪费,其余高等院校的体育资源造成紧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武汉城市圈高校体育资源联盟的构建

(一)体育资源联盟的构建与智能划分

与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初衷一样,武汉城市圈高校体育资源联盟的搭建也旨在搭建高校体育资源集约化、高效化利用的平台,促进城市圈体育资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资源联盟是具有高公信力的实体化组织,具有资源组织、资源配置、资源协调、资源控制多元管理职能。从本质来看,体育资源联盟是高校体育资源“集散”器与“配置”器(如图1)。

从资源节约的角度、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资源联盟存在的价值毋庸置疑。然而,“联盟”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其职能发挥的程度。因而,体育资源联盟的成立在其组织架构和人员安排上体现权威性,使其具有较强地资源组织能和配置能力,同时建立有效的网络式连接机制确保工作实施的有效协调与控制,从而确保产生有效的资源配置“产品”。

资源组织,指的是加入该组织的高校将共享的资源上传至资源配置“平台”,由各高校体育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对资源进行识别与管控。工作小组将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和“打包”,形成资源包,为进一步资源配置做好准备。

资源配置,指的是工作小组对资源包进行有效分配,其分配以需求为主导,以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为基础。如,体育师资人力资源配置可完全考虑各学校的需求,师资资源可在各校间进行自由流动,避免学校师资资源的浪费,使得学校体育师资资源的实现有效供给。再如,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如运动会)完全可实现校际间的共享,既可避免单个高校的重复投入,也可促进校际体育文化的融合。

资源协调,指的是高校联盟在特殊情况下可实现紧急协调运作。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紧急缺失的情况,资源配置平台可随时沟通协调,满足高校的需求。

资源控制,指的是高校联盟在每个学期实施的资源共享项目中对项目实施的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价,进行反馈和调节控制。

(二)构建高校体育资源联盟的困境与难题

构建以高效管理、资源节约为价值导向的高校体育资源联盟无疑是一项多方主体共赢的“大局”,然而现实的困境的是该联盟的成立需要跨越观念转变、行政壁垒、利益解构与重组、技术保障等多道现实障碍。

转变理念与思维模式无疑是束缚体育资源掌控者加入高校体育资源联盟的首要问题。首先,长期形成高校体育资源生产和消费机制,使得管理者形成了固有的体育资源生产配置思维模式。犹如原始社会最初的生产方式一样,体育资源的管理者的理念体育资源生产和配置是一种较为落后的自给自足小生产模式。上至校级管理者,下至体育部门管理者,难以有一个区域联盟发展的理念。其次,体育资源配置问题在某些高校视为重大问题,但对于部分高校而言,高校体育资源尚未纳入其重点发展的规划与行动纲要之中。如“985”高校、“211”高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存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巨大差异,因而也造成难以形成联盟的思想壁垒。

行政壁垒现已是我国高校改革的重要阻力和障碍,也是困扰体育资源联盟构建的重要障碍之一。高校行政化的体制模式,使得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全在行政管控范围之内,而不是以区域整体利益的考虑为导向进行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利益解构和重组是体育资源联盟的最大困难和现实问题。体育资源意味着利益,尤其是资源产生的利益如何组织和分配的问题。体育资源一旦产生联盟式的组织模式,其势必会对各高校自有的资源利益分配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改变。因而,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

技术保障在体育资源联盟中属于较低难度的现实困难。从体育资源联盟的创立来看,其技术难点有三个部分。一是如何设计行政壁垒解构机制,二是,如何设计利益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如何设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云”平台技术。

四、武汉城市圈高等院校体育资源联盟构建的建议

(一)深刻转变高校体育资源组织和配置的理念和思维模式

在武汉城市圈内构建高等教育体育资源联盟的前提是深层次转换自身理念和思维模式,从“闭关锁校”的传统理念转换为“开门见校”的现代理念。对于城市圈中各高校的体育行政执掌机构来说,要更迫切地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型”体育管理模式的理念,创建符合市场经济大环境的“体育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等时尚理念;废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型”体育行政机构的观念,为充实调动武汉城市圈内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流通性,全面提升高校体育管理水平,本应破除城市圈内实行的分级管理制度,从共享体育资源的立场出发忖量和筹划高校体育资源的配备和运用问题。推进城市圈高校的体育资源从“行政区划体育资源”变更为“城市圈体育资源”,解除“各校为政、互不干涉”的闭塞思想。

(二)增强体育资源协作部门的筹划工作

从前文可知,破除武汉城市圈9个地区间现存的管理制度壁垒,构建以高校自身为主体、社会群体踊跃参加的体育资源协作部门已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一协作部门的构成者应具备广泛的象征性,政府代表、高校领导、企事业单位责任人、社区团体人员以及慈善捐助者都应包括在内,那样既可增强协作部门对于体育资源共享问题的话语权和感召力,又可推进体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科学资源相结合。该部门亦是体育行政机构和高校沟通的桥梁,还是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各类资源的枢纽带,这一协作部门的运作方式在管理性质上得完全相异于体育行政部分和高校体育管理部门:第一,该部门和协作伙伴是平等的兄弟关系,并非上属和下属的主次关系;第二,协作伙伴们大多关注自身利益问题,但该部门主要维持多方合作的共同益处,在管理机制上着眼于各方的集体和长久利益,一律推崇协作伙伴的切实想法。这种做法不仅传递体育行政机关对体育资源的策略嘉勉,还兑现完善各类资源、构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承诺,并且社会协作伙伴亦可从这部门中收获相应的体育资源和高度职业教育技能。除此之外,此部门还能以发展武汉城市圈高校策略为核心目的,对各个高校体育资源的需求与配备定制出总体策划和意见,从而防止高校体育资源的重复构建,提升体育经费的有效使用率。

(三)构建和实行科学、完善的资源共享制度

要在武汉城市圈内构建完善的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不仅要有相应的协作部门,还得要实行科学、完善的资源共享制度。这一共享制度主题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圈内各高校在公平自发的条件下,经过议决增强其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筹划工作,让城市圈内的体育资源在统筹之下表现出最强的功效。

(四)利用网络系统共享体育资源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系统共享体育资源不但方便还更节省,已成为高校完善管理自身体育资源的主流,因此,将高科技互联网技术为蓝本,将各个高校的优秀体育教材、体育精品课程、高质体育文献等体育资源实行共享制度,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课题。一方面,要在武汉城市圈内搭建一个共享体育资源的网络管理系统,将城市圈内各高校优质的体育资源上传到此系统中,使得这9个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在此系统中获益匪浅。另一方面,还是以网络技术为依靠,增强高校与另外体育行政机关、体育企业、省市图书馆的联系,得以充足运用社会不同体育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缺口。

目前武汉城市圈各高校内符合国家标准的体育场馆器材均集中在武汉市,为了避免这些体育场馆器材形成闲置,提升其运用率,应充分给予其他地区高校的共享机会,让高校的体育教师能够通过实体器材做教学示范,亦让体育专业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快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知识。不过在共享期间,体育场馆器材会有一定程度的折损,此时,主客双方可签订资源共享合同,对于受损资源给予一定的补偿。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_634/201306/xxgk_153565.htm l,2013-06-27.

[2]教体艺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001/80792.htm l,2004(08).

[3]张纳新.社会公平视野下合理配置社区体育资源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3):180~185.

[4]薛玉佩.大学园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大学园区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0,(8):95~97.

[5]李金平.新时代和谐体育的构建—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93~96.

[6]黄晨曦,殷晓霞.江苏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实证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9~51.

[7]翁宏伟.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89~90.

[8]李永华,张文静,章讯等.试论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104~107.

猜你喜欢

圈内资源共享武汉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你不在
“打针”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